天天看點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在藝術的世界裡,有一種神奇的魔法,它能夠讓平面的畫作展現出三維的立體感,讓觀衆感受到深遠的空間,這個魔法被稱為“透視”,這個名詞也來源于由西方繪畫體系,這也成了中國畫不如西方畫的一個證據。但事實真相卻是:中國人發現透視規律比西方人早一千多年——不敢相信?且聽一笑給你細細道來,以後也可以作為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的論據。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首先,了解下西方繪畫中“透視”觀念的由來。

西方繪畫中的透視法,就像是一台精密的相機,通過固定的視點和視平線,将三維世界壓縮到二維的畫布上,一幅畫中隻有一條視平線和一個視點,故而被稱之為“焦點透視”。想象一下,你站在火車站的月台上,鐵軌在你的眼前交彙于一點,那就是你的焦點,也是你透視的中心。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公元1415年,歐洲文藝複興創始人布魯内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在利用小孔成像進行暗室繪畫的過程中,總結出了焦點透視法。他的弟子馬薩喬(Masaccio)則利用從老師那學到的透視理論,于公元1427年創作了具有真實感的祭壇畫《三位一體》。接着,阿爾伯蒂(Battista Alberti)系統地把透視理論引入繪畫,寫成了《論繪畫》一書,首次引入了投影線和截景等概念,闡明了從三維物體到平面畫布的透視原理。由此西方繪畫進入了“科學繪畫”的階段。最典型的莫過于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所有的線條都巧妙地彙聚于耶稣的頭上,形成了視覺的焦點。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馬薩喬《聖三位一體》濕壁畫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實際上,中國人在歐洲文藝複興之前就已發現以上透視的道理。中國傳統畫論中,雖然沒有“透視”這一名詞,但已有了“鏡面成像法”的說法。

南朝畫家、繪畫理論家宗炳在他的《畫山水序》中就指出:“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迴以數裡,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彌小。”意思是說:以昆侖山之大,用眼睛去看時,若距離太近,則連昆侖山的外形也看不見了。若遠隔數裡,卻使昆侖山全部展現于眼前——這不就是透視學的原理嗎?

宗炳還說道:“今張绡素以遠映,則昆阆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内,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遙。”畫家将絹素張在畫架上,以其平面映及遠處的景物,因為距離遠,即使像昆侖山、阆中山這樣的雄偉之處,它的形狀在畫面上也不過是很小的一個範圍。是以,在畫中豎劃三寸,可當現實生活中的千仞之高;橫畫幾尺,則展現了現實中的百裡之遙。——這就是透視原理在繪畫創作中的具體運用,它的提出比西方繪畫透視法早了一千多年。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不過,由于這種方法限制了中國畫家對于内容的表現(能描繪的範圍太窄),也不符合“取勢達意”、“以形取神”的藝術觀念,是以沒得到廣泛的運用。哪怕是與宗炳同時代的畫家王微,也認為山水畫“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鎮阜,劃浸流”般的地圖,而是“目有不極,故所見不周”,是以需要“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從眼前所見的狹隘視野中跳出來,通過多方面、長時間的觀察,綜合提煉,使藝術表現進入更為廣闊的空間之中。

是以,中國畫家們更像是遊走在山水之間,兩岸的景色不斷變換,從此不受固定視點的限制,将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景象融合在一幅畫中。像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雖然也有近大遠小的特征,卻不是嚴格按照光學原理研究出來的成像規律,而是類似于我們現在在旅行中走一段,拍張照,再走一段,拍一張,然後再拼貼起來的畫面。這就是作者對于自然了解的常識歸納。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現在的美術教材把這種有多個焦點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不過,傳統的中國畫論中可沒有這一說,“散點透視”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人Otto Fischer 在其著作《中國風景畫》(1943年)中提出的,也是個“舶來品”。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Otto Fischer 《中國風景畫》

有人說:“沒有科學傳統的中國,自然發展不出來這種焦點透視法。”這是對自家傳統文化不夠自信,又不肯下功夫去研究的錯誤說法。中國人不是沒有總結透視法,而是覺察到它的弊端後,及早的進行了“更新疊代”而已。

西方的焦點透視,講究的是科學的準确性和視覺的真實性。它通過嚴格的幾何計算,確定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空間感。而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則更注重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營造。它不受實體空間的限制,追求的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和超越。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如果我們将這兩種透視法比作旅行,那麼西方的焦點透視就像是跟團旅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你隻需跟着導遊的旗子,就能看到最美的風景。而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則更像是一場說走就走的背包旅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每一個角落,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不過,無論哪種透視方法,它們都是藝術家們觀察世界、表達自我的獨特方式。它們之間的不同,不僅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豐富了人類藝術的多樣性。

打臉西方藝術領先論:中國畫與西方畫,誰更懂“透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