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電動汽車能給歐洲帶去什麼?

近日,歐盟委員會組織成員國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議題進行最終投票,獲得了所謂“有效”支援,“加稅的靴子”即将落地。歐盟委員會不顧17個成員國、約占歐盟53%人口的棄權與反對,一意孤行堅持加征關稅,最終落得一地雞毛。事實上,中國電動汽車帶給歐洲的不是風險和挑戰,而是綠色合作的新機遇,開放創新的新空間。

中國電動汽車能給歐洲帶去什麼?

歐盟如何擺脫困局,實作自由貿易和産業競争的“雙赢”?這需要妥處外部分歧的智慧,也要直面自身問題的勇氣

一 降低電動汽車價格,消費者得實惠

從消費者的角度,中國生産的電動汽車質高價美。德國汽車俱樂部ADAC的調查顯示,59%的受訪者會考慮購買中國電動汽車,其中8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汽車具有價格優勢,55%認為創新技術具有吸引力。歐洲汽車行業亦認為,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現已達到世界品質标準而且價格較低,補貼對市場影響很小,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優勢主要來源于規模經濟、先進電池技術、原材料優勢、國内市場激烈的競争以及先發優勢。

根本上說,不加征關稅直接使歐洲消費者受益。由于成本優勢,中國生産商在扣除運費和關稅後仍能享受可觀的利潤率。比亞迪的海豚(Dolphin)在中國售價折合 12,497歐元,在荷蘭售價約為35,490歐元,高出 174%;元 PLUS(Atto 3 Comfort)在中國售價為17,923歐元,在德國售價為39,990歐元,溢價 123%。換句話說,面對17%至35%的關稅,中國企業仍有可能盈利,但歐洲消費者承擔的額外成本無法轉移。即将到來的反補貼稅勢必導緻歐洲電動汽車價格上漲,德國《商報》稱,新一輪關稅競賽的受害者将是消費者,他們必須習慣于更高的價格。

二 促進零排汽車推廣,綠色轉型達目标

推廣電動汽車對歐盟減少交通運輸部門碳排放、實作氣候目标至關重要。歐盟已制定階段目标,到2030年至少擁有3000萬輛零排放汽車。然而,盡管近年來歐洲電動汽車使用量穩步增長,2023 年已經達到670萬輛,但仍需加快推廣速度。瑞銀表示,2024至2030年間,歐洲人購買電動汽車數量将比預期少近900萬輛,原因是價格昂貴、續航裡程不足、充電設施不到位。歐洲市場存在“電動汽車溢價”:2023年,歐洲最便宜的電動汽車比最便宜的内燃機汽車貴 92%,相反,中國市場“溢價”為負 8%。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可以成為歐盟實作氣候戰略的關鍵助力。

中國電動汽車對歐盟推廣“零排”汽車還具有獨特的作用。中國企業已經推出多種售價低于20,000歐元的電動汽車型号,填補了傳統歐洲汽車制造商在低成本大衆市場留下的空白,使得購買力較低的消費者首次購買電動汽車,助推歐盟市場電動汽車份額上升,加快交通領域能源轉型。德國《商報》指出,歐洲車企在中低價電動汽車中不具有優勢,消費者甯願選擇燃油汽車,如果歐盟再阻擋中國産品進入市場,歐洲汽車的電氣化轉型将更加緩慢,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指出,西方政府需要面對一個基本問題:是否承認中國電動汽車在其市場有一席之地?是否認為中國電動汽車是全球脫碳努力的一部分?如果答案趨于肯定,則不應将中國企業“拒之門外”。

三 提升汽車行業品質,産業競争走正道

加征關稅能否真正提升歐洲産業競争力是歐委會、成員國與汽車制造商三方争議的核心。保護主義觀點認為關稅壁壘可以有效扶植國内弱勢産業,但一些汽車企業與研究者則認為歐洲汽車行業的主要問題是産業鍊的調整與轉型,關稅保護的模式并不适用,布魯蓋爾研究所認為,反補貼稅在長期中不利于行業競争力,因為其一旦被征收将很難取消,歐洲車企、供應商和勞工在内的整個汽車行業都受到保護,本土企業免受全球競争壓力,反而削弱其降低成本、推進創新的動力。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表示,如果中國電動汽車确實生産效率更高,那麼即使引入關稅也難以保護歐洲企業。

事實上,成功的貿易政策應與産業政策同步以推動投資和創新。《歐洲競争力報告》指出,歐洲汽車行業的優勢在于歐盟單一市場的一體化供應鍊以及密集研發投資産生的高附加值;電動汽車的興起則意味着汽車制造商的技術投入、生産流程、技能需求都将發生根本性變革,汽車行業也将與數字價值鍊、新興商業模式深度融合。這些都是中國所擅長的領域,中歐優勢互補,合作前景廣闊。正如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在投票後釋出聲明所稱:“自由和公平貿易對于打造具有全球競争力的歐洲汽車行業至關重要,而良性競争可以推動創新,為消費者提供選擇”。

相比加征關稅,歐盟應實施全面産業戰略,包括降低轉型成本、制定汽車行業行動計劃、建立零排放汽車生态系統。中國可以在歐洲汽車行業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德國《法蘭克福彙報》認為,歐洲可以借鑒中國發展優勢産業的經驗,包括鼓勵中國汽車企業合資在歐洲建立産能、建構一體化價值鍊等。

四 維護自由貿易聲譽,規範力量更有力

貿易一直是歐洲競争力的主要驅動力。德拉吉在最終關稅投票前表示,歐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而且比任何其他經濟體都更開放,歐盟的GDP有50%來自貿易,中國這一比例約為37%,美國為 27%,是以歐盟“不能修建保護主義的圍牆”。

過去十年間,曾經倡導自由貿易、歡迎進口商品的發達經濟體紛紛轉向,優先考慮國内再工業化。如果沒有與時俱進的規範和相向而行的交流,貿易摩擦不可避免。歐盟若能适應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現實、通過磋商解決分歧、與中國一道共同維護國際自由貿易的秩序,勢必鞏固和強化歐盟“自由貿易捍衛者”的形象。實際上,作為全球經濟和多邊貿易體系的主要參與者,中歐具有獨特優勢,有望建構新的國際貿易架構,為維護世貿組織規則、倡導開放市場、降低貿易壁壘做出榜樣,使世界自由貿易規則更加牢固、旗幟更加鮮明。

10月8日,歐委會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接受歐洲議會質詢時表示,歐盟将與中國繼續談判,可能以價格承諾等方式替代關稅。這表明,歐盟也意識到了關稅競争隻有輸家,但目前歐盟已然“騎虎難下”,隻能采取“邊打邊談”的政策。歐盟如何擺脫困局,實作自由貿易和産業競争的“雙赢”?這需要妥處外部分歧的智慧,也需要直面自身問題的勇氣。

來源:“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微信公衆号

作者:劉雅卓

編輯:胡梁

【聲明:本号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機關決策的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