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時至今日,關于中國為何會輸掉甲午戰争這個話題,依然困惑着很多國人。其實,早在戰争結束後11年,清朝皇族載澤赴日通路時,便向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請教過這個問題,而後者的答複令他汗顔。那麼,載澤為何要出訪日本?伊藤博文就中國輸掉甲午戰争這個話題,究竟有哪些發人深省的解讀?
載澤,初名載蕉,字蔭坪,滿洲正黃旗人,出身近支皇族,是康熙帝六世孫,愉恪郡王胤禑的五世孫,輔國公奕枨之子,跟同治帝、光緒帝都是堂兄弟的關系。載澤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由于鎮國公奕詢(嘉慶帝之孫,惠親王綿愉第四子)死後無子,年僅3歲時奉旨過繼給奕詢為嗣。正因如此,載澤最終承襲養父的鎮國公爵位,時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
青年時期的載澤騎馬照
載澤的仕途起步比較晚,直到34歲才開始做官,擔任滿洲正藍旗副都統。當時,八國聯軍侵華戰争結束沒多久,革命黨發動的一系列起義動搖滿清的腐朽統治,而全國各地要求君主立憲的呼聲逐漸高漲,不能不引起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廷憂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載澤與尚其亨、李盛铎、戴鴻慈、端方等5位大臣奉命出國考察政治,時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
載澤和其他四位大臣出洋考察曆時半年多,前後通路過14個國家,其中重點考察美、英、法、德、俄、日等世界強國。載澤等人的考察雖以政治特别是憲政為中心,但實際調查範圍很廣,包括議會、政府機關、工廠、銀行、學校、警察、圖書館、博物館、動植物園,以至監獄、浴池等,并請外國政治家、學者講解憲政原理和各種制度,還大量收集、購買、翻譯各類圖書、資料,可謂收獲頗豐。
五大臣訪英期間合影
在日本考察期間,載澤不僅拜會了明治天皇,并且還與一幫重臣舉行會談,其中便包括伊藤博文。作為“明治維新”的元老,伊藤博文在甲午戰争期間擔任日本首相,亦是戰後談判、簽訂《馬關條約》的日方總代表,對中國的情況了若指掌。在這次長談中,載澤就君主立憲、甲午戰争中中國為何失敗兩大問題求教伊藤博文,後者的回答令他大受啟發。
由于當時日本全盤學習歐美文化和制度,是以在整場會談中,伊藤博文均用英語作答,而由中國考察團中的随員柏銳口譯。在論及君主立憲問題時,載澤首先問道:“大陸考察各國政治,銳意圖強,應該以什麼為綱領呢?”伊藤博文答道:“貴國欲變法自強,必以立憲為先務。”
出洋考察欽差專使載澤
載澤深有同感,便緊接着問道:“大陸立憲,應該師法哪一國家為最好?”對此,伊藤博文的答複是:“各國憲政有兩種,有君主立憲國,有民主立憲國。貴國數千年來為君主之國,主權在君而不在民,實與日本相同,似宜參用日本政體。”
明治維新前,日本以中國為師,在政體上亦采取君主專制(但實權卻掌握在幕府将軍手中),跟清朝并無二緻。是以,載澤繼續問道:“君主立憲與專制有何差別?”伊藤博文答:“最主要的差別就是立憲國的法律必須經過議會議決,呈君主裁定,然後公布。不像專制國的法律,君主一個人說了算。法律公布之後,全國人民都得遵行,沒有一個人不受到法律的限制。”
甲午戰争形勢圖
雖然載澤赴日通路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政治,但在其内心深處,卻肩負着一個朝廷并未交代但他本人覺得非常有必要完成的任務,即向日本求教甲午戰争中清朝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在戰争爆發時,清朝無論是财力還是海軍實力都要超過日本,并且人才濟濟,沒有理由輸給昔日的“學生”、實力看似一般的日本?
對于這個異常尖銳、容易傷害對方感情的問題,伊藤博文并沒有采取回避态度,也沒有跟載澤“打太極”、說模棱話,而是非常坦誠地回答:“貴國并非沒有人才,然而貴國乃專制之地,不管天才、地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此乃貴國愚昧落後不能強盛的根源,也是我們戰勝你們的原因!”載澤聽後非常汗顔,但内心卻相當認同伊藤博文的看法。
伊藤博文
結束對日本的通路後,載澤等人乘船回國,然後将此次考察的成果寫成《奏請宣布立憲密折》并呈遞給朝廷。在這份密折中,載澤認為:美國與法國是民主共和政體,清政府絕得不能效法;英國是虛君政體,實權操諸由國民選舉産生的内閣,亦不能效法。是以,仿效日本式君主立憲政體,将大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無疑是最佳方案。
慈禧太後對載澤的建議相當滿意,并據此在1906年9月1日頒布谕旨,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此後,各地紛紛建立立憲團體,海外的立憲派也積極響應,使清廷對渡過政治危機的信心大增。由于出國考察憲政有功,載澤頗受清廷的器重,先後被提拔為度支尚書、籌辦海軍事務大臣、纂拟憲法大臣、度支部大臣兼鹽政大臣,并加貝子頭銜。
晚年的載澤
然而,由于清廷的出爾反爾,預備立憲的程序被一拖再拖,甚至有加強專制統治的趨勢,由此徹底得罪了立憲派,導緻他們跟革命黨合作,最終推翻滿清朝廷、建立民國。清朝滅亡後,載澤心有不甘,暗地裡聯絡仇敵民國的遺老遺少,積極從事複辟活動,但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民國十八年(1929年)六月,窮困落魄的載澤,帶着複辟清朝無望的深深遺憾,病死于北平,終年62歲。
參考書目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版。
官修史料:《清實錄》,中華書局2008年版。
載澤:《考察政治日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版。
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