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暑期檔後半程缺一部爆款的時候,徐峥來了。
對于近十幾年的中國電影票房發展來說,徐峥這個名字是繞不過去,因為他已經兩次成為中國電影票房黑馬的締造者。
2012的《泰囧》成為曆史首部突破10億票房的國産電影,國産喜劇票房從此突飛猛進。
2018的《我不是藥神》斬獲31億票房,現實題材、真實事件改編從此成為了一個市場紅利,在此之前,市場上沒人把現實題材作品票房當回事。
蟄伏許久之後,徐峥終于帶着新片回來了——
昨天開啟點映的《逆行人生》。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喜劇,也是如今國産電影中越來越少看到的電影類型。
對于始終差口氣的暑期檔電影市場來說,又像是急奔而來的救命稻草。
目前為止,除了《抓娃娃》票房突破26億,《默殺》爆冷拿下12.89億,其它多部大片票房并未達到市場預期。
相比去年《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八角籠中》和《孤注一擲》接力引爆暑期檔,今年的暑期檔太需要新的驚喜。
善于創造票房奇迹的徐峥,這一次好使不?
至少《逆行人生》開啟點映後,熱度和口碑真是不俗。
上座率,第一。
映後網友的首波評價裡,更是充斥着對影片的盛贊:
“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解決一個問題,也可以是提出一個問題。逆行人生就是這樣的電影。”
“徐峥的眼睛是看得見普通人的。”
“我以後隻會對外賣員态度更好。”
搶在第一時間觀看該片,對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是:現實主義喜劇,總算破局了。
結合觀衆的口碑評價,想用四個詞深入展開,好好來聊聊這部很不一般的“逆行”電影。
第一個詞:歡樂
現場觀衆的反應騙不了人,相信看完電影《逆行人生》的朋友都會有這麼一個想法:
沒想到這部電影看下來這麼歡樂。
畢竟電影聚焦的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外賣員”群體。
一個“逆行”,就能看出電影是通過對幾位不同命運角色的描繪,展現出底層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如此辛苦的職業,總會觸及一些淚點,實際上,電影中令人揪心的情節也并不少,比如中風的男主老爹想為全家“減負”寫遺書那段,就沉重到令人窒息。
但徐峥還是那個熟悉的徐峥,從《我不是藥神》開始,他就擅長用幽默的方式講述一個有力的現實主義故事,基調是苦的,笑點是真的。
所謂現實主義喜劇,無論再有現實意義,首先要好笑才行。
而看完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徐峥真會拍電影,他就像一個王牌大廚,笑點淚點,都是他手中的食材,總能做到完美搭配。
電影一開場,徐峥自己飾演的大廠中層高志壘就開始他的“神操作”。因為被自己做的程式判定裁員,他當場發飙砸場子,出完惡氣就被架出去。
就此「脫下了孔乙己的長衫,成為了拉車的駱駝祥子」。
但拉車的駱駝祥子不是那麼好幹的。
比如爬上樓敲開門才發現,要送的餐忘在車裡。
一個沒注意闖了紅燈在馬路上罰站。
點外賣的不接電話隻好站在樓下大喊。
當然最好笑也是最解氣的是,最後接替他的卷王也被裁員去送外賣,給送咖啡還要好評的時候,我是真笑嗨了。
這些搞笑細節肯定來自真實外賣員的經曆,觀衆會心一笑,也是對現實的共鳴。
但電影不是高志壘的獨角戲,他所在的外賣團隊,每個人都是“人才”!
馮兵飾演的卷王大黑,風馳電掣般地送外賣,那飛馳的動作、潇灑的身形、驚險的遭遇,硬是把送餐段落拍出了“飛馳人生”那狂飙的感覺。
可随便一句台詞,又黑色幽默得很——
王骁飾演的老摳,面對客戶的無名火,那猝不及防的一句“一拳頭杵死你”,又讓人忍不住大笑。
賈冰演的朱站長,職業經曆豐富,曾任保安隊隊長,過去,“不管什麼外賣員”——
如今,“不管什麼保安”——
面對徐峥抱怨,“客戶投訴也不都是我的問題”,一句東北話回怼,笑果杠杠的。
除了情節搞笑,台詞也可以說錦上添花。
比如徐峥被裁員那場戲,“你自己說的,要尊重算法”。諷刺笑果立馬登頂。
一句“人參還是可以嚼一嚼的”,又笑中帶着回味。
現實主義喜劇是最難拍的喜劇,太過火誇張不夠現實,但太過寫實,觀衆很可能又笑不出來了。
《逆行人生》剛剛好,笑點都來自堅硬的現實,喜劇又反過來包裹住堅硬的現實。
第二個詞:現實
在歡樂的喜劇外衣之下,《逆行人生》能引發觀衆共鳴,是因為它的“現實感”。
《逆行人生》觀衆最大的擔憂,一是消費苦難,二是歌頌苦難。
但徐峥都沒有,全片沒有打雞血的勵志,隻有直面生活的現實,也沒有歌頌苦難,隻有殘酷底色之下,真實的用力生活的人。
現實主義喜劇,現實部分也好,喜劇橋段也罷,一切的原點,必須回到生活本身。
電影從男主一家的生活展開,中年失業的困境,也是通過男主一家表現出來的。
一開始,45歲的大廠程式員高志壘,上有老下有小,背着一個月1萬五的房貸,老婆辭職做家庭主婦,孩子上一年20萬的國際學校。
傳說中的中産三件套,一樣不缺。
直到男主一夜“墜落”,過去的生活也瞬間脫軌。
徐峥作為最聰明的電影人,肯定想過觀衆有可能質疑:45歲的大廠中層程式員,昔日年薪不低,被裁員的補償有30萬,家裡沒存款嗎?怎麼就被逼送外賣了?現實嗎?
但電影本身就是根據現實案例改編而來,電影中,高志壘從被裁到去送外賣,中間有兩個月,這中間,就是一個中年人逐漸被現實壓倒的過程。
投出去一千多份履歷,石沉大海。
投資理财暴雷,存款清零。
父親中風住進ICU,還被房貸套牢,銀行的催款電話不斷打來。
這就是中年人的困境:孩子上學,父母病倒,都需要錢,沒錢怎麼辦?
最現實的就是送外賣。
這些故事我們或多或少從什麼地方聽過,而《逆行人生》的故事,都非常當下,是我們每個人都身處的現實。
而圍繞高志壘這個角色,故事很快又帶入另一重制實:外賣員的現實。
能看出編劇對外賣員的工作是真花功夫了解過——
比如外賣員“你要逾時啦” “即将逾時啦” 一聲聲的像催命符一樣的送單系統。
有的是顧客填錯了位址,一個單跑兩個地方,憑空加重工作量,鍋還得外賣員自己背。
片中還有外賣員找不到地兒被個别觀衆吐槽不現實,其實這才最現實,犄角旮旯的地方,别說騎手找不到,住戶自己有時都迷路。
還有送外賣要配兩塊電瓶,盡量不送學校或酒吧的外賣之類細節,直接給外賣員做新手教育訓練都行。
當然最絕的一個情節,還是男主低血糖,癱倒在路邊,還要掙紮着拿起手機完成外賣員系統裡那的笑打卡,更要命的是,對着螢幕還一直稽核不過。
如果說片中那些外賣員才懂的工作日常技巧與門道,能讓觀衆真的走進這個外賣員的世界,那麼這些對外賣員真實辛酸史的呈現,應該能讓更多人共情。
比如老黑“卷”業績被同行調侃,自己落下胃病隻是為了補上那四萬多手術貸款的窟窿。
老摳被車撞後的賠款才夠補上白血病女兒的手術費。
至于男主,雖然最後逆襲有些夢幻,但就算成了單王開發了小程式被高層賞識,最後也還是回歸現實把房子賣了。
這也是為什麼觀衆看了容易共情,覺得真實的原因。
整部電影都有種“我的人生被偷窺和劇透”的尴尬和難堪。
但刀切到骨子裡讓人痛,才是現實。
第三個詞:驚喜
影片一大驚喜,是視聽語言。
尤其是某些段落手持攝影配合高速剪輯,拍出的讓外賣員穿行都市森林的一幕幕,既有種強烈的熟悉感,又拍的好似運動員在賽場上争分奪秒風馳電掣。
再配得上節奏強勁的音樂,瞬間就拍出了一種為生活拼命奔跑的生命底色。
但影片最大的驚喜,還是拍出了一群,底色鮮活真實的——人。
尤其是一群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外賣員。
徐峥說過,對演員表演的要求,是希望更多把樂觀和堅強表現出來。
“我不希望是苦大仇深地,來演這麼一個人物。”
而影片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徐峥演的高志壘。
這部電影成敗的關鍵,就在于觀衆能否代入男主的困境,再代入他的轉變。從這個角度看,徐峥的表演,當然成功。
比如失業後向家裡人發火說的話,既窩囊,又真實得可怕,簡直讓人窒息。
後來他被面試官(馬東 飾)嘲諷50歲還來面試,他站起來轉身就走。
可面對外賣站長(賈冰 飾)拒絕他加入,一句“找不到工作,我需要錢”,又卑微無比。
還有男主送外賣沒多久,接到了前公司同僚的訂單,那股子手足無措的窘迫勁,真是又好笑,又讓人心酸。
徐峥演的是真的好,人物的很多微表情,動作和台詞都拿捏的很到位,還帶着一股小市民的黑色幽默。
最好的一場戲,是送外賣被車撞了滿身血污地起來繼續送,完全演出了人物近乎瘋魔的執念和生活的壓力。
這當然是影帝級的演出。
還有王骁,演摳摳搜搜的老摳這個角色,簡直不像是演的。
電影裡他一直是邋裡邋遢,頭發始終亂糟糟的,臉皮都皺皺的,吃飯都是狼吞虎咽。
但這都是為了貼合角色,女兒生病缺錢,為生活掙紮求存的老摳的狀态就應該是這樣。
而人物的一個笑臉,又完成了人物的升華。
馮兵的表現也很出彩。
演因轉單導緻同僚殘疾不能上大學而月月做“單王”的老黑,日常沉默寡言,偶爾冷幽默戳中你笑穴。
台詞雖少,但該演出的人物情緒都展現出來了。
還有辛芷蕾飾演的徐峥妻子,聽聞家庭變故後,是如此平靜、堅定,對老公的關懷不做作,又帶着了解,每一句話都極符合人物的狀态。
丁勇岱和丁嘉麗飾演的男主爹媽,演技沒得說,尤其是丁勇岱中風的倔強父親演得讓人心裡抽抽,最後的轉變又演得如此水到渠成。
還有賈冰,那句“雖然你脫下了孔乙己的長衫,但還沒成為駱駝祥子”,好笑又心酸。喜劇能演好的,果然都是實力派。
最後提一句邬家楷,外賣小哥的角色,可是比張靈玉演得好多了。
第四個詞:感動
最後說說這部電影本身。
《逆行人生》當然不是一部單純的喜劇電影,而是一部紮根現實,展現當下現實逆行人生狀态的電影。
徐峥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拍出了程式員中年下崗、外賣員所面臨的困境,但并沒有過度戲劇化和煽情,也沒有強行讓主角逆天改命。
男主成了“單王”,險些死于大貨車的輪下,換來的并不是人生逆襲,全家還是搬出了原本的房子。
但這就是人生啊,習慣了就好。
你可以說徐峥依然算的很精,把這個題材曾經打動觀衆的熱門短視訊全都電影化再現了一遍,但不能不承認徐峥真的講出了一個好故事。
仿佛一面鏡子,照在了現實中,也照在每個人心裡。
電影始終将視角投向時代浪潮中的個體,尤其是那些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角落,還能給予每一個小人物以尊重和敬意,已經足夠真誠。
到最後觸動觀衆的,也是那些包裹在喜劇裡的小人物的命運。
尤其片中那些騎手群像,會讓人覺得所有的努力和奮鬥終究是值得的。
哪怕你會低血糖摔倒在地,聽着電話那頭顧客「怎麼還沒送到」的質問,然後面對系統的微笑檢查,露出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苦澀的微笑。
但這就是生活本身。
當普通人的生活被認真拍出來,每個角色每個情節就都是打動人的。
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
到最後,電影沒有說教,沒有灌雞湯,沒有反轉爽文,而是笑着地講了一個中年失業變外賣單王的故事,讓觀衆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影子,還特别好笑。
對于一部現實主義喜劇來說,已經足夠。
最終男主從和外賣員的日常相處中找到了松弛和療愈,《逆行人生》也為觀衆找到一個撫慰的出口。
人生就是免不了逆行,失敗、失業并不可恥,因為活着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每個努力的人,都是英雄,越是困難的時候,越不能放棄逆行的勇氣。
電影的喜感外殼下,是導演對現實的觀照。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如電影中的男主一樣,找到自己的逆行人生,而不是被逆流沖走,無聲地消失在這個時代的洪流裡。
最後的最後,也希望當你看完電影,能更了解外賣員,少一點苛責,多一句謝謝。
至于我們自己的逆行人生,“人參還是可以嚼一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