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汽車産業轉型更新正邁向全新發展階段,應抓住戰略新機遇,鞏固和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先發優勢,并轉化為産業全面領先優勢,重塑全價值鍊。堅持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和開放合作不動搖,以新質生産力為依托,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乘勢尋求新突破,在引領全球汽車産業新變革中共赢新未來。圍繞向行業輸出思想與智慧的2024中國汽車論壇,《汽車縱橫》特作本期“封面故事”專題報道。本專題報道共14篇,今天釋出第4篇,敬請關注。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ESG已成為衡量企業價值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标尺。對于汽車行業而言,ESG不僅關乎企業的長遠發展,更關系到整個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2024年7月11日-13日,2024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本屆論壇以“引領新變革,共赢新未來”為主題,由“閉門峰會、大會論壇、10多場主題論壇、9場重磅釋出、主題參觀活動”等多場會議和若幹配套活動構成,各場會議圍繞汽車行業熱點重點話題,探索方向,引領未來。其中,在7月12日下午舉辦了主題論壇——“國際化視角下的ESG發展”,邀請了來自國内外有關機構、組織、代表企業的高層上司,從國際化視角出發,分享和交流當今全球汽車領域的ESG最新程序,共同助力中國汽車品牌走上去、走出去。
ESG關注度與日俱增
目前,全球汽車産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變革之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低碳化等發展趨勢正深刻改變着汽車産品的形态、生産方式和使用模式。在這一轉型的關鍵時期,ESG作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展現,日益受到全球投資者、消費者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汽車行業在ESG和社會責任履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随着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不斷加深,中國汽車企業積極響應,不僅在産品研發上注重節能減排、低碳出行,還在生産營運中實施綠色制造、循環經濟,同時在供應鍊管理、員工權益保護、社群參與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步。這些成效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社會形象,更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汽車産業的ESG實踐已超越國界,成為國際競争的新賽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企業開始将ESG融入企業戰略,積極參與國際ESG标準制定和績效評價體系,通過技術創新、綠色制造、低碳出行解決方案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汽車的綠色實力和擔當。同時,中國汽車企業也積極與國際夥伴開展合作,共同探索ESG領域的最佳實踐,推動全球汽車産業向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
發展ESG對于推進汽車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深遠意義。一是推動行業綠色轉型。ESG理念強調環境保護,這要求汽車企業必須在産品研發、生産制造、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中融入綠色元素,推動整個行業向低碳、環保、可持續的方向轉型和更新發展。二是增強企業競争力。在全球化的市場競争中,ESG表現已成為衡量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名額之一。良好的ESG績效能夠吸引更多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關注和青睐,為企業帶來長期的競争優勢。三是促進社會和諧。汽車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其經營行為對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履行社會責任,關注勞工權益、環境保護和社群發展,汽車企業能夠赢得社會的尊重和信任,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四是引領行業标準建設。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中國汽車企業在ESG領域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将為整個行業樹立标杆,推動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ESG評價體系和行業标準,促進全球汽車産業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發展ESG的意義遠不止于此。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自然行動議程負責人胡悅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自然受益”。胡悅認為,自然和生物多樣性支援着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包括提供食物、清潔的水、藥品和住所,以及推動經濟發展的各種自然資源和生态系統服務。企業的生産營運對這幾大系統的影響也會影響到生物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是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統的重要特征,這就需要把環境可持續的議題在自然的大架構下進行系統地思考,進而指引全球共同的自然行動,并立即采取行動來扭轉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不斷損失的趨勢。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自然行動議程負責人胡悅
完善标準勢在必行
标準法規的制訂和完善是推動ESG發展的主要手段,在這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走在世界前列。據CSR Europe執行董事Stefan Crets介紹,歐盟已經推出了系統的可持續政策機制。歐盟一直在ESG管理方面都有比較嚴格的法規要求,近兩年,随着CSRD和ESRS的連續釋出,歐盟也加強了對企業ESG資訊披露的監管。2023年7月31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準許首批歐洲可持續報告準則(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簡稱ESRS),所有在《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簡稱CSRD)管理範圍内的企業都必須使用,除了一般要求和一般披露外,對氣候變化、污染、生物多樣性、循環經濟等10項議題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CSR Europe執行董事Stefan Crets
責揚天下副總裁代奕波對歐盟的ESG法規标準給予了充分認可,并認為全球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在内,未來的ESG監管限制性要求很可能也會追随歐盟的腳步。2023年和2024年是歐盟頻繁推出ESG法規的關鍵一年,意味着全球汽車企業進入了ESG監管的高峰階段。代奕波提醒,随着歐盟指令的生效,真正落實到各個國家的法律法規還需要兩年左右的轉換時間,需要中國車企快速做好準備。
責揚天下副總裁代奕波
此外,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也于2023年6月26日正式釋出了首批可持續披露準則,分别為《國際财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号——可持續相關财務資訊披露一般要求》(IFRS S1)和《國際财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号——氣候相關披露》(IFRS S2)。這兩份檔案的釋出,不僅拉齊了全球可持續披露的基線,也提升了全球可持續發展資訊披露的透明度、問責制和效率。與此同時,大陸對可持續發展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2024年5月27日,大陸财政部正式釋出《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準則要求,到2027年,大陸企業《可持續發展披露基本準則》《氣候相關披露準則》将相繼出台;到2030年,國家統一的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将基本建成,這标志着大陸統一的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建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而為了進一步推進汽車行業的ESG工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此前釋出社會責任團标的基礎之上,2023年又組織ESG專委會的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共同編制了《中國汽車行業ESG資訊披露指南》《中國汽車行業ESG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國汽車行業ESG評價指南》三套标準,并于2023年底正式釋出,希望為企業的ESG管理提供相應的指導和規範。值得關注的是,上述三套标準是中國汽車行業首套ESG系列的團體标準。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介紹,這三套标準幫助企業形成了管理評價、資訊披露、回報、管理改進、閉環式的ESG改進路徑,具有首創性、權威性、适用性和系統性四個特征,不僅承續了中汽協會社會責任系列指引的團标,共同支援和指導汽車行業在ESG方面的實踐和改進,同時還接軌了權威的ESG架構準則,全面對标了包括聯交所的ESG指引、IFRS的相應标準、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等20多項ESG國内國際的相關标準,填補了國内空白。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
總體而言,這三項标準可以為企業的ESG戰略布局和ESG能力提升提供參考和指引,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ESG管理體系。通過标準化流程和名額,提高企業對内部營運和外部影響的管理效率和效能,改進自身的管理效能。通過符合标準的ESG資訊披露和管理實踐,企業能夠更透明地展示其可持續發展的承諾,進而增強包括投資者、消費者、管理者利益相關方的信任和支援。李邵華建議,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ESG的管理體系,促進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加強規範化的管理等方面,去探索更高品質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真正提升企業的核心競争力。
汽車企業管理實踐
《2023-2024中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大陸已有超過80%的汽車行業企業建立了社會責任管理決策機制,建立了社會責任管理的機構和協調部門。作為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支撐,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在中國汽車行業中日益受到重視,并逐漸向常态化、規範化和制度化發展。
廣汽集團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據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品牌公關部副部長陳豔梅介紹,作為A+H股上市的大型國有控股股份制企業集團,早在15年前,也就是2009年,集團旗下的合資公司——廣汽本田增城工廠就在行業内率先實作廢水零排放。2021年,廣汽集團制定了“1234”廣汽社會責任理念體系,并釋出了“GLASS綠淨計劃”;2022年,釋出了“十四五”社會責任(ESG)發展規劃;2023年,廣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廠獲得碳中和認證,成為廣汽集團首個零碳工廠;廣汽本田的零碳工廠也計劃于今年建成投産,廣汽豐田則設立了2025年完成第五生産線全能源零碳工廠認證的目标。
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品牌公關部副部長陳豔梅
陳豔梅認為,“負責任的供應鍊管理”是ESG工作的重要一環。基于此,廣汽集團圍繞供應管理開展了三項工作:一是系統規範供應商品質管理。為確定所采購零部件符合公司技術标準和國家相關要求,廣汽集團從供應商的標明、零部件開發和采購、供應商品質管理、供應商績效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規範,形成完善的内部管理規範,通過開展供應商品質巡查、推進供應商标準作業、供應商紅黃牌等專項活動對供應商實施監管,保證零部件供應品質。二是共同開展供應商能耗管理。廣汽集團與供應商共同開展碳中和行動,共同實作廣汽集團2050年前(挑戰2045年)産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目标,通過供應商教育訓練、供應商目标設定、供應商稽核等形式,不斷提升供應鍊碳減排表現。三是督導供應商包裝材料管理。廣汽集團積極推動包裝材料的節約與循環利用,督促指導投資企業制定了《卷材/闆材運輸包裝管理制度》,采取可持續包裝措施,在物資采購、物流運輸等環節融入包裝材料減量、可再生利用等綠色理念,攜手上下遊共同降低運輸、銷售等過程中包裝材料的潛在環境影響。寶馬集團Head of Digital Policy Sebastian Schlosser也認為,減少産品碳足迹,離不開與供應商的深度合作。在将可持續措施貫穿于自身營運每一個環節的同時,寶馬充分發揮“鍊主”優勢,攜手上下遊合作夥伴推進“全鍊減碳”。2023年,華晨寶馬動力電池電芯供應商在自有生産過程中均已使用100%再生電力;通過與本土供應商緊密合作,全年累計回收廢鋼超過82,000噸、再生動力電池原材料超過1,000噸。
寶馬集團Head of Digital Policy Sebastian Schlosser
而甯德時代作為供應鍊企業,2018年上市之後就成立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逐漸在組織方面形成了四級管理體系。據甯德時代可持續發展總監潘學興介紹,在整體名額管理方面,甯德時代已經形成了一套從次元、議題、名額到資料的三級管理标準。2023年4月,甯德時代釋出了“零碳戰略”,目标是到2025年實作核心營運碳中和,2035年實作價值鍊碳中和。通過四大創新體系,推動建設甯德時代“零碳”生态閉環體系。
甯德時代可持續發展總監潘學興
注:本文首發于《汽車縱橫》雜志2024年8月刊“封面故事”欄目,敬請關注。
相關報道:
封面故事(一):依靠内生動力,促進汽車産業全面更新
封面故事(二):技術引領,構築中國智能汽車“黑土地”
封面故事(三):共尋汽車行業碳管理體系建設之路
圖檔:來自論壇
文章:汽車縱橫
排版:汽車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