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4月22日至24日在重慶考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這一重要訓示精神明确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和奮鬥目标,進一步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差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極大地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内涵和人民特質,彰顯了大國領袖深厚的人民情懷。這為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錨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上司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是全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的根本點。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上司核心,從政黨性質上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然以民生為大。中國共産黨上司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的最高政治原則。黨的上司不僅直接關系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和最終成敗,也直接決定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中國共産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一宗旨決定了其上司的現代化必須始終關心人民生活,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黨矢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這一初心決定了其上司的現代化必須始終關注人民幸福,不斷增進人民福祉;黨堅守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一理想決定了其上司的現代化必須始終為人民謀利益,着力推進共同富裕、實作人的全面發展;黨堅持群衆路線和群衆觀點,這一路線觀點決定了其上司的現代化必須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總之,中國共産黨是堅持人民至上的政黨,由其上司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以民生為大。
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根基,從制度性質上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然以民生為大。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思想保障。中國共産黨是人民的政黨,為人民謀福祉是黨矢志不渝的目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共産黨上司,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群衆自己的事業,人民群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至上,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價值取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大陸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配置設定為主體、多種配置設定方式并存,是大陸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巨大的物質保障。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促進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基本準繩。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内在規定,中國式現代化必然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具體化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着力增進民生福祉,緻力于實作人民的美好生活。
中國式現代化以民生為大,凸顯了與以資本為中心的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差別。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導緻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公有制為基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人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它不僅強調要牢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立場,也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目的,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全面進步,而且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和總體目标作了明确擘畫,提出“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大陸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目标蘊含着豐富的民生需求與建設内容。
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把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為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準,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配置設定差距,着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漸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實作人民當家作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必然要求具有高度發達的民主政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人民是決定性力量,必然要求有效激發人民創造活力。人民民主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提升國家治理的效能,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大力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展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實作物質文明和公德心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協調發展、全面進步的現代化,既要物質财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财富極大豐富。中國式現代化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教育,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豐富人民群衆精神世界,提升人民文化素質,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實作社會和諧穩定。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是人民群衆最重要最核心最現實的利益,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和民生追求。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創造巨大的物質财富、精神财富和維護社會長期和諧穩定,全面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促進教育公平,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完善配置設定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應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态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讓人民群衆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
三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最大”是價值取向,更是實踐要求。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實作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不斷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為人民物質生活富裕夯實根基。積極實施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中促進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形式,激發人民對高品質精神生活的追求,提高人民精神文化參與度,着力滿足人民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更高水準上實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着力解決好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定人民安居樂業。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形成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并重協調、良性循環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加快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配置設定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民生底線,解決好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為此,必須緊扣大陸社會主要沖突變化所産生的現實需要,緊緊抓住人民群衆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和急難愁盼問題,從最具體的民生發力,從最突出的問題突破。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切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品質,建構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着力提高就業品質,将高品質就業和充分就業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完善就業優先、就業平等、以創業促就業政策保障體系,健全勞動法律法規,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人民群衆充分就業和安居樂業。建構初次配置設定、再配置設定、第三次配置設定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鼓勵勤勞緻富,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準。健全覆寫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态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完善綜合型社會救助制度,兜牢民生底線。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實作醫保、醫療、醫藥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共同發展。
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守住底線”,就是堅持“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基本原則,織密紮牢民生保障網的網底,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突出重點”,就是民生建設要抓住重點群體、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精準施策,有的放矢,不能讓一個群衆落下、不能讓一個地區落下、不能讓一個民族落下。“完善制度”,就是要進一步完善教育、就業、收入、醫療、住房、社保等民生方面的制度,特别是收入配置設定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更加普惠、公平、可持續的民生制度體系。“引導預期”,就是在社會中營造“勤勞緻富”、“緻富光榮”的輿論環境,形成保障水準與發展水準相适應的合理認識。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民生建設要從中國國情出發,既要盡力做好并最大限度地滿足群衆需求,又要遵循客觀規律和實際能力,切忌好高骛遠、弄虛作假。民生建設既要按輕重緩急循序推進,又要常抓不懈長久堅持下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讓群衆得到更多、更持久的實惠。民生建設既要堅持黨的統一上司,充分調動人民群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每名群衆都參與到民生建設中來,又要牢牢堅持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現代化建設的民生成果。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一步注重公平,将民生資源向農村、西部和弱勢群體傾斜,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的民生差距。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聘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紅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