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抗日聯軍(100)東北抗聯完成偉大光榮的曆史使命

迅速與黨中央取得直接聯系,這是東北黨組織委員會和東北抗日聯軍全體指戰員多年來的夙願,也是抗聯反攻東北後的頭等大事。

反攻開始前夕,東北黨組織委員會就委托負責沈陽地區黨和軍隊工作的馮仲雲就近設法與關内聯系,争取早日找到黨中央。9月10日,在沈陽擔任蘇軍衛戍區副司令馮仲雲電告在長春的周保中:"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的先頭部隊曾克林已率三千人進駐沈陽。"

這一消息使周保中興奮不已。他一面指令王一知通過長春人民廣播電台火速播出八路軍出關的消息,一面向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求助,要求派飛機送代表去延安。當時,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也正要就八路軍出關事宜與中共中央取得聯系,他高興地說:"咱們想到一起去了。"于是,他指令進駐東北的後貝加爾方面軍司令馬利諾夫斯基備好飛機,先到沈陽接馮仲雲、曾克林等,後飛抵延安。他和周保中商定,派原第88旅1營少校軍官衛斯别夫同機飛往延安。

飛機到達沈陽後,衛斯别夫通過馮仲雲與曾克林取得聯系,并向他轉達了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和周保中的意見。但此時馮仲雲因有事不能去延安,他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彙報了抗聯回到東北配合蘇軍占領各戰略要地的情況,并"希望中央派人來,越快越好"。

9月14日,曾克林與蘇軍代表衛斯别夫乘坐的飛機從沈陽北陵機場起飛,當日到達延安。15日,曾克林向中共中央轉交了馮仲雲給中央的信,彙報了東北問題。中央政治局聽取了曾克林的彙報之後,對于東北的實際情況更加深了了解和認識。黨中央對于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非常重視,認為隻要能控制東北及熱河、察哈爾兩省,并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争,即能保證中國人民的勝利,為此提出黨的方針、政策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為加強對東北地區工作的上司,中央決定成立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并且增派大批幹部和軍隊到東北來。9月18日,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抵達沈陽,東北局開始在沈陽辦公。随後,張聞天、高崗、林彪、李富春、蔡暢、林楓、王稼祥、蕭勁光、呂正操、蕭華、羅榮桓、黃克誠等二十餘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共率領2萬名幹部和1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進東北,與我東北人民自衛軍會合,開展新的偉大鬥争。

正當此時,國民黨政權也加緊進行強占東北的陰謀活動。溯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北,國民黨政府即奉行"不抵抗"政策,使東北大好河山淪為敵有,3000萬東北同胞慘遭蹂躏和奴役。是中國共産黨獨立地上司着東北人民組織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的抗日遊擊戰争。蘇聯對日宣戰後,又是我黨上司的抗日聯軍和八路軍、新四軍實行反攻,配合蘇軍消滅了日本關東軍,使東北得到解放。在14年的抗日遊擊戰争和配合蘇軍解放東北的戰争中,國民黨政府的中央軍沒有派出一兵一卒。他們是喪失東北有罪,收複東北無功,根本無權接收東北。但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竟于1945年10月12日派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等一行四十餘人的"接收大員",由重慶飛到長春。國民黨"接收大員"到達長春之後,向蘇軍指揮部提出協助其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實行"行政接收",協助其從海、陸、空運兵到東北,實行"軍事接收"等一系列要求。抗聯部隊指戰員利用自己和蘇軍的特殊關系,與八路軍、新四軍一起同國民黨"接收大員"進行了第一個回合的鬥争,不僅使國民黨政權的接收計劃落空,而且使其在葫蘆島登陸的部隊遭到迎頭痛擊。

1945年9月20日,周保中、崔庸健到達沈陽。他們在馮仲雲的助手劉鐵石陪同下到沈陽大南門裡(張作霖大帥府)東北局所在地,向中共中央東北局負責人彭真、陳雲等進行彙報,并由崔庸健把東北黨組織委員會的全部關系及黨費、檔案等移交給東北局。

這次彙報從9月20日晚至23日清晨,曆時兩天兩夜。彙報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東北抗日遊擊運動的艱苦鬥争,大體分為五個階段:東北抗日義勇軍階段;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抗日遊擊活動階段;東北人民革命軍階段;東北抗日聯軍實行統一建制,建立十一大聯軍階段;日本投降後,抗日聯軍改編為東北人民自衛軍階段。

第二,東北地下黨的鬥争情況和東北黨、團組織幾經破壞、恢複和發展。滿洲省委被撤銷後成立四個省委,後于1942年建立東北黨組織委員會,後又分為東北黨組織委員會和北韓工作團兩部分;以及從1934年10月東北黨組織和抗日聯軍與中央失掉聯系,多次設法尋找中央均未成功。

第三,抗聯轉入蘇境,與蘇軍建立地區性軍事合作,建立南、北野營,1942年又成立蘇聯紅旗遠東軍獨立步兵第88特别旅。在這5年間,抗聯還組織了小部隊堅持在東北活動。蘇聯對日開戰後,抗聯小部隊積極配合蘇軍反攻東北。

第四,抗聯為反攻東北所做的一切準備工作及為作戰所做出的努力,為蘇軍勝利進軍提供了條件。

第五,抗聯反攻東北後,搶占東北三省多個戰略要點的情況、重要意義及各個戰略要點上的抗聯人員名單。

第六,東北黨組織委員會作了兩手準備:一手是在蘇軍占領期間,迅速占領東北各城市,與黨中央取得聯系,與八路軍、新四軍會師,争取控制全東北。另一手準備是,如果第一手準備不能實作,就準備再與國民黨軍打遊擊。

東北局上司同志聽完彙報後,對東北黨組織委員會的工作和東北抗日聯軍的鬥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東北抗日聯軍14年的抗日遊擊戰争,也像二萬五千裡長征和江南遊擊戰争一樣艱苦卓絕,可歌可泣。彭真、陳雲等對在東北建設根據地和擴大武裝力量等問題作了重要訓示。

陳雲着重闡述了黨中央、毛澤東制定的東北要放手發動群衆,壯大人民力量,針鋒相對,寸土必争的方針,并指出:我們不交槍,不當官,要準備打仗。他訓示東北抗聯人員要充分利用穿蘇軍軍裝的有利條件,控制鐵路交通沿線,迎接黨中央派往東北的大批幹部的到來;抓緊在已控制的城市中開展建黨、建軍、建政工作;收繳敵僞武器,肅清土匪,鎮壓漢奸、敵特分子,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産,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猛烈發展人民武裝,積極籌集資财,準備打仗;以接管城市為基點,到農村發動群衆,開展反奸反霸、減租減息鬥争。

數日後,陳雲到達長春,周保中再次向他彙報并交代了黨的組織關系問題。東北局接受了中共東北委員會移交的組織關系,宣布東北黨組織委員會已經勝利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予以撤銷,所屬各地黨組織統一由東北局負責上司。崔庸健在移交黨的組織關系後,于10月份由馮仲雲派人經安東護送回北韓。

在10月間東北黨組織委員會向中共中央東北局移交黨的關系的時候,由東北抗日聯軍擴編起來的東北人民自衛軍的指揮系統沒有變更,同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一樣在中共中央東北局的上司下按原來的指揮系統配合戰鬥。1945年11月3日,黨中央決定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以林彪為總司令,彭真為第一政委,羅榮桓為第二政委,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蕭勁光為副總司令,程子華為副政委。從此,東北抗日聯軍完成了它的全部曆史使命,和全國其他人民軍隊一起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在極其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同日本帝國主義和僞滿洲國統治者進行了長期的英勇鬥争,直至全國抗日戰争的最後勝利。東北抗日聯軍的形成,經曆了反日遊擊隊、人民革命軍和抗日聯軍三個發展階段。它所堅持的14年遊擊戰争,同樣也經曆了一個從小到大、曲折起伏的發展過程。正如毛澤東主席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概括的那樣:"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幾個月内,就把東三省占領了。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産黨上司或協助之下,違背國民黨政府的意志,組織了東北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遊擊戰争。這個英勇的遊擊戰争,曾經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中間經過許多困難挫折,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

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解放戰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主要是:(一)從"九一八"到"七七"的6年間,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站在全國抗日鬥争的最前線,用民族自衛戰争反抗日本侵略者,消滅了日軍大批有生力量,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僅從日本陸軍省于1936年3月18日公布的日本關東軍傷亡數字來看,從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年末,日本關東軍傷亡數字為:戰殁者4200人,傷病者17.13萬人。加上日本關東軍參謀部統計的1936年至1937年9月日軍死傷2662人的數字,6年來,日本關東軍死、傷、病者共計17.82萬人。東北抗日聯軍的鬥争,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挫敗了日軍不可一世的銳氣,進而振奮了中華民族精神,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二)從"七七"到"八一五"的8年間,東北抗日聯軍在全國抗戰的鼓舞下,鬥志頑強,士氣旺盛,主動出擊,到處襲擊敵人的據點,破壞敵人的軍事設施,不僅使日軍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而且牽制了日軍在東北的大批兵力,使之不能入關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日戰争。(三)在1945年"八一五"東北光複初期,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和八路軍、新四軍解放了東北,并随即投入了建立東北根據地的鬥争,發揮了重要作用。東北抗日聯軍所堅持的14年抗日遊擊戰争,集中地反映了東北人民誓死抗擊日本侵略者,争取中華民族解放與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他們在環境極端困難、與關内軍民和黨中央完全隔絕的條件下,始終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前仆後繼,英勇不屈,付出了巨大犧牲,為東北人民的解放,為全國抗日戰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抗日聯軍之是以能夠在冰天雪地和殘酷的鬥争環境中,以陳舊的武器,同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軍奮戰14年之久,而始終沒有被消滅,其根本的原因是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産黨建立與上司的一支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由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所組成,有着高度的政治覺悟,有着嚴格的紀律,有着與東北人民的血肉聯系。它堅持了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以長白山、興安嶺的廣闊山區為依托,開辟與建立了數塊較大的抗日遊擊區和遊擊根據地,與兇惡的敵人周旋苦鬥。它遵照中國共産黨的抗日救國的總政策,與抗日義勇軍和反日山林隊的部隊建立了反日武裝統一戰線,共同反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它不僅得到全國人民和東北人民的擁護與支援,而且得到蘇聯人民和北韓人民的同情與支援,特别是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北韓共産主義者的支援。但是,東北抗聯的鬥争和全國其他地區的革命鬥争一樣,是難免有缺點和錯誤的。東北抗聯經過長期的英勇鬥争之後,在1938年遭受了嚴重挫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敵強我弱、敵我力量懸殊,以及冬季漫長而嚴寒的不利條件外,在主觀方面,主要是缺乏統一的上司和指揮。正如1941年5月14日東北抗聯訓練處臨時黨委會的意見書中提到的那樣:"東北的敵人是統一的,敵人以統一的軍事、政治的進攻來進攻我們,我們則不能夠以統一的計劃來反擊敵人。1938年,整個聯軍及全東北地方黨組織受到嚴重挫折,誰也不能否認黨和軍隊的不統一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東北抗聯鬥争的另一個弱點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較薄弱。如在抗日鬥争的高潮期間,曾有許多義勇軍、山林隊及民團的隊伍加入東北抗聯的行列,當時因幹部缺乏和戰鬥頻繁,東北抗聯派不出一批骨幹力量到這些部隊去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以便逐漸将它們改造成為堅強的抗日部隊;在對待這些部隊的上層人物的工作上,往往是從團結、照顧方面考慮的多,而對他們違反抗日原則的錯誤行為缺乏必要的鬥争。是以,當戰鬥失利、形勢逆轉時,這些部隊便出現動搖,甚至叛變投敵,使東北抗聯蒙受重大損失。以上僅是對東北抗聯鬥争的強點和弱點的簡單分析,全面、系統地論述東北抗聯鬥争的經驗和教訓,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總結。

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曆來是十分關注和重視的,曾經給予高度評價。1938年11月,中國共産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義勇軍及全體同胞的電文中,稱贊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曆史功績,稱贊東北抗聯的英勇鬥争"是中國共産黨光榮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鬥争是光榮的,并說:"此種光榮曆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全國人民,特别是東北人民,将會永遠銘記東北抗日聯軍為東北的解放、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所建樹的光輝業績,并将會從他們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戰鬥事迹中受到啟迪,汲取力量。東北抗日聯軍英勇不屈、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激勵着中國人民奮發前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