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方丈
編輯|方丈
前言:
你能想象嗎?春節——這個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居然有過五年是不允許慶祝的!
在這些年裡,上班族的休假被徹底取消,甚至連家家戶戶的團圓飯也被視為“禁忌”。
誰敢在這幾天裡擺出一副過節的模樣,立刻就會被抓走!
這不是某個虛構的故事,而是真正發生在曆史上的一段黑暗歲月。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段時間的春節變得如此禁忌?
民國初年:新舊思想交鋒
清王朝的覆滅,讓中國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民國肇始之初,一股學習西方之風席卷神州大地。
1915年,陳獨秀等人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向封建思想發起了猛烈沖擊。
新文化運動如同一場席卷中華的思想風暴,它撼動了傳統文化的根基,同時也為西方文明的滲透打開了友善之門。
西式服飾、西方禮儀、西方教育......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烙上了"洋貨"的印記。
然而,對于新文化運動究竟應持何種态度,社會輿論卻是莫衷一是。
贊成者認為,封建思想桎梏中國已久,唯有學習西方,中華民族才能重制昔日輝煌。
但反對者卻斥之為"全盤西化",認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背棄,是民族意識的迷失。
在這股新舊思潮的交鋒中,連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都未能幸免。
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質疑春節的存在價值,認為它是封建糟粕的集中展現,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絆腳石。
與此同時,民國政府也希望通過改革春節,來彰顯自身學習西方的決心。
如此,一場圍繞春節展開的文化博弈,在民國時期拉開了序幕。
1929年:春節遭"圍剿"
1929年末,民國政府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做出了一項驚人的決定:取消農曆春節假期!
消息一出,猶如平地驚雷。
政令規定,從1930年開始,農曆春節當天,所有人必須按時上班,商鋪照常營業,禁止民間任何形式的慶祝活動。
同時,政府還廢除了沿用已久的農曆紀年,改用西方的格裡曆。
舊曆新年就這樣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合法"地位。
巡邏的警察成了街頭巷尾最常見的身影,他們如同鷹隼般時刻監視着四周的動靜:貼春聯、挂燈籠、燃放爆竹、互道新年好......但凡與春節沾邊的活動,都會招緻嚴厲的阻止和懲罰。
不知情的百姓還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殊不知一場針對春節的"圍剿"已經悄然啟動。
1930年的春節,注定是一個不太平的春節。
沉寂的街市和執拗的民心
臘月的寒風凜冽,人們的臉上卻洋溢着迎接新年的喜悅。
然而當他們換上新衣、提着禮品走出家門時,迎接他們的卻是冷冷清清的街道。
紅紅火火的春聯不見了,喜慶的彩燈也不見了,就連那熟悉的"爆竹聲中一歲除",都被巡邏警察嚴厲的喝斥聲所取代。
人們面面相觑,不明白一夜之間,這座城市怎麼了。
很快,他們就得到了答案——春節,被禁止了。
說不出"新年好",貼不了窗花,這個春節不再快樂,因為快樂是"違法"的。
為了活命,大家隻能收起笑臉,把吉祥話咽回肚裡,麻木地去上班。
可心中的不滿卻如同即将噴發的火山,人們在暗中議論紛紛:"過個春節也不行?這算什麼道理!"
然而,即便是再強硬的政令,也無法完全禁锢人心。
一些固執的老人仍在暗中磕頭祈福,婦女們依舊偷偷準備年貨,孩子們趁大人不備放起了二踢腳......盡管時刻面臨被抓的危險,但人們始終不願放棄春節這個祖輩留下的寶貴遺産。
這一年的春節,表面上冷冷清清,實則暗流湧動。
沉寂的街市下,是一顆顆執拗的民心。
蔡元培的呼籲:無人響應
連續幾年的春節禁令,并沒有讓百姓就範。
這讓民國政府感到十分頭疼。
他們心想,如果能找一個有威望的人出面,給大家做做說服,或許情況會有所好轉。
于是,他們相中了北大校長蔡元培。
作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當時可謂是德高望重。
政府認為,有他出面搖旗呐喊,百姓們就會乖乖聽話。
1930年臘月二十八,蔡元培應政府邀請,在國民黨總部發表演講。
面對台下黑壓壓的人群,已過花甲的蔡校長铿锵有力地說道:"同胞們!新年到了,我在此倡議大家,從今年開始不要再過春節了!春節是封建社會的糟粕,是愚昧和落後的象征啊......"
此言一出,現場鴉雀無聲。
老人們面露不悅,青年們交頭接耳,蔡元培的這番話顯然并沒有得到群眾的認同。
看着人們愈發不滿的神情,蔡校長隻得草草結束了演講。
這次呼籲不但沒有打消群眾對春節的執念,反而讓蔡元培背上了"政府走狗"的罵名。
一些激進的學生甚至在校園内散發傳單,聲讨蔡校長背叛知識分子的良心,為虎作伥。
民心向背,不可不察也。
1934年:春節重歸人間
就這樣,反對聲、批評聲、不滿的抱怨聲此起彼伏。
而政府,也開始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
他們發現,禁令非但難以真正執行,反而引起了更多的民怨,甚至影響到了财政稅收。
企業家們抓住春節被取消的機會,紛紛拖欠往年的舊賬。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不是不過春節了嗎?賬目清算這種'封建糟粕'也可以丢掉了吧?"政府眼看财源漸漸枯竭,再也按捺不住。
1934年初,一紙政令悄然釋出:春節禁令,正式廢除!這個消息傳出,猶如久旱逢甘霖,大街小巷沸騰了!人們歡呼雀躍,仿佛重獲新生。
五年了,他們終于又能名正言順地過一個春節了!
1934年2月13日,中國大地迎來了闊别五載的春節。
爆竹聲又響起來了,春聯又紅豔豔地貼上牆了,孩子們穿着新衣,提着燈籠,笑着喊着"過年好呀"奔跑在街頭......那一年的春節,格外熱鬧,格外歡騰,人們用盡全力,歡慶着失而複得的團圓時刻。
春節,重新回到了中國人的身邊。
結語:
當我們回望那段并不遙遠的曆史,會發現其間的悲歡離合,都不過是一個民族探尋自我的過程。
是非曲直,後人自有評說。
而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要做的就是銘記曆史,珍惜當下。
讓傳統的花火,在時代的躍進中,愈放愈明豔。
參考文章:
民國政府曾經取締春節5年
舊曆春節曾被禁5年:政府下令對過年者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