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中旬,在雲南昆明發生了一系列政治刺殺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民主人士李公樸與聞一多先生在相隔不到三天内分别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由于軍統在國民黨特務組織中最為著名,是以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将矛頭指向了它。然而,正如沈醉後來所寫的回憶錄中所揭示那樣:李、聞二位先生并非軍統特務暗殺。
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通過這一個案件,我們又可以看到國民黨特務組織有多複雜呢?
一、李公樸、聞一多不是軍統所殺
李公樸、聞一多先生作為反對内戰、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愛國民主人士,先後于1946年7月12日與15日被暗殺在雲南昆明。
當時作為一個特務組織,軍統其實已經在一個月前已經不複存在了。這是因為軍統以及其前身勵行社特務處從1932年産生時起(1938年改名為軍統),一直執行着破壞、暗殺、抓捕中共、民主人士的特務活動,隻不過在抗日戰争期間也執行了絕大部分針對日本敵特分子的活動,甚至有多達一萬七千名軍統成員在抗日期間壯烈犧牲。
然而在抗戰後期随着國民黨消極抗戰,軍統的職能日益針對中共與愛國民主人士了,是以早在重慶談判所達成的《雙十協定》之中,就将裁撤軍統列為一項重要條件。
而随着戴簽乘坐飛機遇難,軍統在1946年6月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軍統組織中的武裝部隊歸入新成立的國防部二廳,而原來的情報部門則壓縮為新成立的保密局。
雖然軍統不存在了,但因為保密局仍然存在,可以說是小一号的軍統,是以如果此案真是保密局所為,說是軍統所為,也不算冤枉于它。
此案一發生,就連蔣介石都是第一時間就懷疑是保密局所為,畢竟他們幹這種事情最拿手。而聽到蔣介石的詢問,就連毛人鳳也不敢打包票說不是保密局幹的。畢竟毛人鳳自己雖然沒有下達過指令,但他不能保證自己的手下是否發揚了主觀能動性,沒報告他就幹了這種事情。
然而此案随着調查,很快就發現,還真不是保密局所為。
二、複雜的國民黨特務系統
根據事後的調查以及處置,人們很快就發現,此案雖然不是軍統以及繼承者保密局所為,但卻與國民黨特務機構有脫不開的關系。
在分析到底是哪一個特務組織所為之前,我們不妨先捋清一下國民黨複雜的特務組織。
首先,國民黨最有名的兩大特務組織,一個叫中統,一個叫軍統。這兩個特務組織,我們看慣了諜戰局的影迷們可謂是如雷貫耳,在此也就不必較長的描述了,否則幾本書也講不完。
其次,國民黨還有憲兵隊,憲兵隊裡同樣設有特務部門。
或者說國民黨的憲兵隊本質上就是一個特務組織,由于國民黨内複雜的派系問題,本應該用于軍隊紀律糾察的憲兵隊在此功能上發揮意義不大,反而在緝私、剿共等方面一直發揮着重要作用。
早在抗戰前,國民黨就設立了憲兵司令部,并且設立了多達十幾個團的憲兵團。基本上在其核心統治地區,做到了每個省有一個憲兵團。
而在憲兵團内部設立了特高組,當然這是最早的稱呼,後來因為與日本人憲兵隊内的特高課重名,就改成了特務組。
這是一個跟軍統不同,但又有着密切關系的組織,甚至于軍統、保密局在一定程度上還上司了該組織,隻是我們要清楚,它與軍統并非同一組織。
- 國民黨在各省以及各大城市設立了警備司令部,在警備司令部内同樣設有特務組織。
雖然軍統很有名,但由于其直達于蔣介石,再加上編制有限,比如四川、雲南這些省份的軍統編制一般為60到120人,雖然可以招收多達十幾倍的編外人員,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何況警備司令部要維護當地的治安以及反共需要,也必須擁有自己的特務組織。
比如作為抗戰大後方的雲南,在1946年,剛剛迫使雲南王龍雲下台,國民黨中将霍揆彰擔任警備司令,就立刻成立了特務營,這就是一個特務組織。除此之外,他還糾集了一些地方流氓成立了一些編外的特務組織。
李公樸、聞一多被暗殺案件正是由雲南省警備司令霍揆彰所指使。在整個抗日戰争期間,雲南一直處于龍雲的統治之下,出于共同抗戰以及應付蔣介石的目的,雲南成為民主人士的大學營,大批愛國民主人士聚焦于雲南。
此時的雲南别說警備司令之職掌握在龍家人手中,就連軍統、中統也不敢太過放肆。
然而1945年抗戰剛剛結束,蔣介石就開始膨脹了,制造了昆明事變,迫使龍雲到國民黨中央任職,然後蔣的嫡系大批入駐昆明。與此相适應包括軍統在内的特務組織也進入了雲南昆明,隻不過當時軍統已經是過街老鼠,不敢輕易再搞出什麼大事來了。
然而,作為雲南的警備司令霍揆彰卻是一心想将繼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同樣扳倒,進而擔任省主席一職,是以表現格外積極。
與此同時,雖然龍雲下台了,但雲南尤其是昆明城内的愛國民主人士的反内戰浪潮卻越來越高漲,這就令霍揆彰非常惱火,生怕這影響了他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
就這樣,在霍揆彰的訓示下,1946年7月12日、15日這相隔三天時間裡,國民黨特務造成了兩起聞名世界的血案。
三、國民黨為了擺脫幹系一再載髒于人
由于此案太大,就連美國總統杜魯門也發電報給蔣介石要求嚴查此案,并威脅如果調查不力,将停止對蔣的軍事援助。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立刻下令展開了調查,毫無疑問,此案落在了原軍統幹将唐縱、沈醉的手裡。
隻不過唐縱、沈醉調查還沒開始,霍揆彰卻搶先了一步,在李公樸剛剛被殺之時,他首先将此案栽贓到中共地下組織身上,甚至造謠說是情殺。
隻是在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中,憤怒地譴責了這一種說法,霍這種伎倆不攻自破。
此後,霍又要将此案推到龍雲在雲南的殘餘勢力身上,打算以此将盧漢等雲南地方也搞掉。隻是這種想法才剛剛開始,受命調查此案的沈醉已經查到了霍揆彰警備司令部的特務營,并找到直接殺手。
也正因如此,當霍揆彰得意揚揚地拿着調查報告向蔣介石報告之時,當即遭到了一頓臭罵。
随着栽贓計劃破産,霍揆彰可以說是原形畢露,在劫難逃了。然而誰也沒想到,雖然知道了真相,但蔣介石并不想是以而處理這個自己的心腹愛将。
于是在蔣的訓示下,國民黨上下,從國防部、憲兵司令部、保密局到警備司令部同心協力,一同來找一個合适的替罪羊,盡快結束此案。
最終,蔣介石是這樣處理此案的:
一方面在社會上大力宣揚這是一些下級軍官所為,為此還從雲南警備司令部特務營中用每人四十兩黃金的高價找到願意替罪之人湯世良、李明山。
當然他們也的确參與了對李、聞兩位先生的刺殺事件,但他們既非主要人員,隻能算是一個深度參與者。
經過法庭宣判,這兩個人被判處了死刑,然後被灌醉後匆匆槍決。而當初答應他們的一個條件是絕對不會有性命之憂的。
另一方面,則将主要指使者雲南警備司令霍揆彰以上司責任而免職。雖然被免職了,但霍揆彰卻得以拿着大力搜刮而來的錢财躲到長沙,在不到一年之後又出來擔任了新的職務,最終随着國民黨内戰的失敗去了台灣。
于是本來一場震驚世界的刺殺大案,就此不了了之,除了被槍斃的湯、李兩人,其餘人等,無論官職大小,或撤職,或者被關,但都得到了優待,有些人不久就調到了其他地方任職。
雖然蔣介石當局為此事費盡了心力,但并不能令全國人民信服,美國杜魯門政府甚至是以而中斷了軍事援助長達十個月之久。
四、保密局不澄清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随着全國解放,雲南昆明和平起義之後,在雲南的國民黨特務大多被抓獲,沈醉雖然在起義通電上簽了字,但因為出于對特務的痛恨,沈醉很快就被盧漢作為戰犯送進了監獄,并一直關了十多年才出獄。
而真正參與暗殺事件的王子民、崔鎮山等特務頭子,經過新中國的不懈追捕,先後在各地被抓捕或者擊斃,此案最終得到了伸張正義。
當然主要指使者霍揆彰在新中國成立前就跑到了台灣,逃過了一劫,但也僅僅多活了三年,于1953年去世,終年52歲,在國民黨去台人員之中,可謂是“短壽之人”。
此案可以說,在當時就已經很清楚了,并非軍統以及他的繼承人保密局所為,那麼為什麼大家都一直認為是軍統所為呢?
這一方面是因為軍統名聲太大了,大家理所當然就将國民黨特務的一切行為都扣在了軍統的名義下;
二也是因為當時軍統剛剛被裁,幾大幹将或者去了國防部二廳,或者去了警察局,留下的也是忙于馬上開始的内戰,是以沒有人想到出面來澄清這一點。
更何況,作為蔣介石的特務組織,中統也好,保密局也好,本來就是幹髒活的組織,這樣的事件正好增強整個社會對保密局的恐懼心理,可以說它是心甘情願就接下了這口黑鍋。
當然,後來在功德林當戰犯的沈醉随着改造,心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開始真正認識到了國民黨特務組織的反動本質,寫了大量揭露軍統、保密局的文章。而作為對李公樸、聞一多遇刺案件的調查者,他也全面回憶了此事,将此事的來龍去脈寫得很清楚。這才令我們後人終于知道了李公樸、聞一多先生遇害的真相。
參考資料:
《文史天地》:李公樸、聞一多遇刺後的“輿論戰”
《檢察風雲》:“李、聞慘案”的真實與謊言
《團結報》:“李聞慘案”後國共兩黨的輿論戰
《民國檔案》:蔣介石與“李聞慘案”的善後處置
《同舟共進》:四次血案幕後:蔣介石的智與不智
《近代史研究》:李聞慘案之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