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竟如此開玩笑?當年戈爾巴喬夫搞垮蘇聯,而美國卻是這個反應

曆史有時仿若一個淘氣的頑童,偏愛開些讓人捉摸不透的玩笑。

三十五年前,那個曾令世界矚目的超級大國遽然崩塌,紅旗頹然飄落,舉世皆驚。

主導這場巨變的戈爾巴喬夫,本想通過改革救國,卻不料成了“送終人”,親手推倒了蘇聯的大廈。

而更讓人意外的是,跟蘇聯鬥了幾十年的老對手,竟然沒在旁邊拍手叫好,反而露出了複雜的神情。

是松了口氣還是暗藏不安?

這件事的背後,顯然不像表面那麼簡單,今天,我們就來剝開這段曆史。

蘇聯為何走到盡頭

蘇聯的垮台不是一夜之間的事,而是幾十年來問題堆積的結果。

回想列甯時代,蘇聯靠着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和革命的激情,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崛起為工業強國。

到了斯大林手裡,這股勢頭更猛。

他一心撲在重工業發展之上,坦克、大炮、飛機的生産線一片繁忙景象,其軍事力量迅猛發展,直逼美國。

可這輝煌背後,代價也不小。老百姓的生活被擠壓得喘不過氣,輕工業和民生用品的生産幾乎被忽略,商店裡常常空空蕩蕩。

斯大林的想法很直接:要當社會主義的老大,就得硬氣,不能讓歐美看扁,可這種“硬氣”,卻讓經濟結構歪得厲害。

斯大林走後,赫魯曉夫接了班。

他一上來就掀桌子,把斯大林批得體無完膚,說他是搞個人崇拜的罪魁禍首。

這話聽着解氣,可後果卻不妙,一個國家,好比一個大家庭,帶頭大哥被後人這麼一通否定,底下的人難免心慌。

信仰這東西,一旦根基動搖,就容易散沙一盤。

更糟的是,赫魯曉夫自己也沒能拿出靠譜的方案。

他改來改去,政策飄忽不定,經濟沒見起色,社會沖突反而更深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表面上還撐着大國架子,可内部早就生鏽,腐敗蔓延,效率低下。

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可沒人知道該往哪兒走。

戈爾巴喬夫就是在這種風雨飄搖的時候上台的。

他帶着一腔熱血,想給蘇聯來個大手術。可惜,他的“藥方”開得太猛,又沒對準病根。

比如當時那條著名的禁酒令,好像聽起來還挺有道理:喝酒誤事,還浪費糧食,禁了能省錢又提效率。

可他忘了,戰鬥民族喝烈酒是老傳統,冬天冷得刺骨,酒不僅是消遣,還是暖身的必需品。

這一禁,民間怨聲載道不說,國庫還少了酒稅這塊大收入。

更别提私酒作坊偷偷冒出來,市場亂成一團。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出發點不壞,可總給人一種“外行指揮内行”的感覺。

他迷信西方的那一套,照搬過來,卻沒想想蘇聯的底子能不能撐得住。

思想上的混亂更要命,蘇聯的靈魂是意識形态。

可戈爾巴喬夫一味向西方靠攏,開放輿論,結果讓西方的觀念像潮水一樣湧進來。

年輕人開始懷疑過去,覺得社會主義是條死路,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一落千丈。

民族問題也在這時候炸了鍋。

蘇聯是個多民族國家,加盟共和國本來就各有心思,戈爾巴喬夫一松綁,立陶宛、烏克蘭這些地方馬上鬧獨立。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成了最後一根稻草,蘇共内部亂成一團,戈爾巴喬夫徹底失控。

到12月25日那天,蘇聯解體已成定局。這場改革,本想救命,卻成了催命符。

美國的第一反應

蘇聯解體的消息傳開那天,很多人以為美國會放鞭炮慶祝。

畢竟,冷戰打了半世紀,最大的對手倒了,美國不該樂開花嗎?可現實偏偏不按劇本走。

當時的總統老布什聽到這消息,臉上沒多少喜色,反而皺起了眉頭。

他在公開場合的表态很謹慎,甚至有點沉重。這反應讓人摸不着頭腦:

蘇聯沒了,美國獨霸天下,不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嗎?可老布什心裡清楚,事情沒這麼簡單。

蘇聯一倒,表面上看美國赢了冷戰,可實際上,麻煩才剛開始。

蘇聯留下的地盤那麼大,15個加盟共和國各自為政,權力真空誰來填?

這堆爛攤子可不好收拾,老布什擔心的是,局勢一旦失控,地區沖突可能接連爆發。

更麻煩的是,蘇聯的核武器和軍事技術要是流散出去,後果不堪設想。

一個穩定的對手沒了,換來的卻是滿世界的未知數。

這種不确定性,比跟蘇聯對峙時還讓人頭疼。

老布什的團隊也很清醒。

他們知道,美國的全球地位雖然一時無兩,但長遠看,挑戰隻會更多。

蘇聯解體後,歐洲、日本這些盟友可能會重新盤算自己的利益,美國的上司力未必還能像冷戰時那麼穩固。

更别說,新的對手遲早會冒出來,到時候還得從頭摸索套路。

對美國來說,蘇聯的消失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場博弈的起點。

美國為何暗中留一手

美國其實并不希望蘇聯徹底散架。

這話聽起來有點繞:

兩個死對頭鬥了幾十年,美國不該巴不得蘇聯早點完蛋嗎?

可仔細想想,蘇聯活着的時候,美國日子雖然緊張,但也好過。

冷戰那會兒,蘇聯是西方世界的“公敵”,歐洲國家再怎麼跟美國有摩擦,也得抱團取暖,美國順理成章成了領頭羊。

這種團結,可是蘇聯“幫忙”促成的,要是蘇聯沒了,歐洲會不會還這麼聽話,可就不好說了。

還有科技這塊,美蘇争霸的那些年,兩邊你追我趕,航天、軍事技術蹭蹭往前跑。

登月計劃、星球大戰計劃,這些大手筆背後,都是互相較勁的動力。

蘇聯一倒,美國少了個能掰腕子的對手,創新的火花會不會也暗淡下去?

這問題老布什心裡估計也有數,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有時候比盟友還管用。

再往深裡挖,美國和蘇聯其實還有點“默契”。

比如在遏制其他新興力量這件事上,兩大國立場沒那麼對立。

冷戰後期,中國崛起勢頭漸顯,美國和蘇聯都不太樂意看到第三個玩家跳出來分蛋糕。

蘇聯在的時候,美國的壓力還能分散點;蘇聯沒了,美國就得獨自面對更多不确定因素。

加上蘇聯解體後,那些核彈頭要是落到不靠譜的國家手裡,美國的日子隻會更難過。

是以,老布什甯願蘇聯搖搖晃晃地活着,也不願看到它徹底碎成一地雞毛。

這心思在行動上也有迹可循,1991年8月,老布什跑去烏克蘭,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基輔演講”。

他勸烏克蘭别急着獨立,說自由不等于分裂,這話明擺着是想穩住蘇聯的架子。

可惜,烏克蘭沒聽勸,幾個月後還是單飛了。

老布什的努力,就像往漏水的船上貼膏藥,治标不治本,蘇聯的崩盤,已經是擋不住的洪流。

戈爾巴喬夫與老布什的微妙交集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戈爾巴喬夫和老布什的私交。

這倆人在公開場合是對手,私底下卻有點惺惺相惜的意思。

據說戈爾巴喬夫管老布什叫“喬治老兄”,電話裡聊得挺熱乎。

這種關系,多少影響了美國的态度。

老布什不止一次想拉戈爾巴喬夫一把,幫他穩住蘇聯的局勢。

比如1991年5月那次通話,老布什還試着給建議,可惜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早就跑偏了,根本拉不回來。

老布什的“援手”還有更實際的一面。

他去蘇聯通路,勸加盟共和國别散夥,甚至還跟戈爾巴喬夫讨論過經濟援助的事。

可這些努力都像拳頭打在棉花上,蘇聯内部的離心力太大,誰也救不了。

戈爾巴喬夫呢,或許也看出老布什的苦心,可他自己都沒能抓住機會。

到最後,蘇聯解體成了定局,老布什隻能眼睜睜看着,歎口氣,繼續收拾接下來的爛攤子。

這段交集挺耐人尋味,一個想救國卻救不了,一個想留對手卻留不住。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攔不住,可這背後的博弈,遠比表面上的輸赢複雜得多。

你說,這算不算曆史開的另一個玩笑?

結語

30年前,戈爾巴喬夫想救蘇聯卻毀了它,美國想保對手卻保不住,這出戲讓人感慨萬千。

回過頭看,這場曆史的玩笑,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導演?

參考資料:

1、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西方因素——《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5期19-25,共7頁
2、蘇聯解體原因綜述——《史學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9,共4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