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时仿若一个淘气的顽童,偏爱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玩笑。
三十五年前,那个曾令世界瞩目的超级大国遽然崩塌,红旗颓然飘落,举世皆惊。
主导这场巨变的戈尔巴乔夫,本想通过改革救国,却不料成了“送终人”,亲手推倒了苏联的大厦。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跟苏联斗了几十年的老对手,竟然没在旁边拍手叫好,反而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是松了口气还是暗藏不安?
这件事的背后,显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剥开这段历史。
苏联为何走到尽头
苏联的垮台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几十年来问题堆积的结果。
回想列宁时代,苏联靠着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和革命的激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工业强国。
到了斯大林手里,这股势头更猛。
他一心扑在重工业发展之上,坦克、大炮、飞机的生产线一片繁忙景象,其军事力量迅猛发展,直逼美国。
可这辉煌背后,代价也不小。老百姓的生活被挤压得喘不过气,轻工业和民生用品的生产几乎被忽略,商店里常常空空荡荡。
斯大林的想法很直接:要当社会主义的老大,就得硬气,不能让欧美看扁,可这种“硬气”,却让经济结构歪得厉害。
斯大林走后,赫鲁晓夫接了班。
他一上来就掀桌子,把斯大林批得体无完肤,说他是搞个人崇拜的罪魁祸首。
这话听着解气,可后果却不妙,一个国家,好比一个大家庭,带头大哥被后人这么一通否定,底下的人难免心慌。
信仰这东西,一旦根基动摇,就容易散沙一盘。
更糟的是,赫鲁晓夫自己也没能拿出靠谱的方案。
他改来改去,政策飘忽不定,经济没见起色,社会矛盾反而更深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表面上还撑着大国架子,可内部早就生锈,腐败蔓延,效率低下。
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没人知道该往哪儿走。
戈尔巴乔夫就是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候上台的。
他带着一腔热血,想给苏联来个大手术。可惜,他的“药方”开得太猛,又没对准病根。
比如当时那条著名的禁酒令,好像听起来还挺有道理:喝酒误事,还浪费粮食,禁了能省钱又提效率。
可他忘了,战斗民族喝烈酒是老传统,冬天冷得刺骨,酒不仅是消遣,还是暖身的必需品。
这一禁,民间怨声载道不说,国库还少了酒税这块大收入。
更别提私酒作坊偷偷冒出来,市场乱成一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发点不坏,可总给人一种“外行指挥内行”的感觉。
他迷信西方的那一套,照搬过来,却没想想苏联的底子能不能撑得住。
思想上的混乱更要命,苏联的灵魂是意识形态。
可戈尔巴乔夫一味向西方靠拢,开放舆论,结果让西方的观念像潮水一样涌进来。
年轻人开始怀疑过去,觉得社会主义是条死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一落千丈。
民族问题也在这时候炸了锅。
苏联是个多民族国家,加盟共和国本来就各有心思,戈尔巴乔夫一松绑,立陶宛、乌克兰这些地方马上闹独立。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苏共内部乱成一团,戈尔巴乔夫彻底失控。
到12月25日那天,苏联解体已成定局。这场改革,本想救命,却成了催命符。
美国的第一反应
苏联解体的消息传开那天,很多人以为美国会放鞭炮庆祝。
毕竟,冷战打了半世纪,最大的对手倒了,美国不该乐开花吗?可现实偏偏不按剧本走。
当时的总统老布什听到这消息,脸上没多少喜色,反而皱起了眉头。
他在公开场合的表态很谨慎,甚至有点沉重。这反应让人摸不着头脑:
苏联没了,美国独霸天下,不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吗?可老布什心里清楚,事情没这么简单。
苏联一倒,表面上看美国赢了冷战,可实际上,麻烦才刚开始。
苏联留下的地盘那么大,15个加盟共和国各自为政,权力真空谁来填?
这堆烂摊子可不好收拾,老布什担心的是,局势一旦失控,地区冲突可能接连爆发。
更麻烦的是,苏联的核武器和军事技术要是流散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稳定的对手没了,换来的却是满世界的未知数。
这种不确定性,比跟苏联对峙时还让人头疼。
老布什的团队也很清醒。
他们知道,美国的全球地位虽然一时无两,但长远看,挑战只会更多。
苏联解体后,欧洲、日本这些盟友可能会重新盘算自己的利益,美国的领导力未必还能像冷战时那么稳固。
更别说,新的对手迟早会冒出来,到时候还得从头摸索套路。
对美国来说,苏联的消失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博弈的起点。
美国为何暗中留一手
美国其实并不希望苏联彻底散架。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
两个死对头斗了几十年,美国不该巴不得苏联早点完蛋吗?
可仔细想想,苏联活着的时候,美国日子虽然紧张,但也好过。
冷战那会儿,苏联是西方世界的“公敌”,欧洲国家再怎么跟美国有摩擦,也得抱团取暖,美国顺理成章成了领头羊。
这种团结,可是苏联“帮忙”促成的,要是苏联没了,欧洲会不会还这么听话,可就不好说了。
还有科技这块,美苏争霸的那些年,两边你追我赶,航天、军事技术蹭蹭往前跑。
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这些大手笔背后,都是互相较劲的动力。
苏联一倒,美国少了个能掰腕子的对手,创新的火花会不会也暗淡下去?
这问题老布什心里估计也有数,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有时候比盟友还管用。
再往深里挖,美国和苏联其实还有点“默契”。
比如在遏制其他新兴力量这件事上,两大国立场没那么对立。
冷战后期,中国崛起势头渐显,美国和苏联都不太乐意看到第三个玩家跳出来分蛋糕。
苏联在的时候,美国的压力还能分散点;苏联没了,美国就得独自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
加上苏联解体后,那些核弹头要是落到不靠谱的国家手里,美国的日子只会更难过。
所以,老布什宁愿苏联摇摇晃晃地活着,也不愿看到它彻底碎成一地鸡毛。
这心思在行动上也有迹可循,1991年8月,老布什跑去乌克兰,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基辅演讲”。
他劝乌克兰别急着独立,说自由不等于分裂,这话明摆着是想稳住苏联的架子。
可惜,乌克兰没听劝,几个月后还是单飞了。
老布什的努力,就像往漏水的船上贴膏药,治标不治本,苏联的崩盘,已经是挡不住的洪流。
戈尔巴乔夫与老布什的微妙交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的私交。
这俩人在公开场合是对手,私底下却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据说戈尔巴乔夫管老布什叫“乔治老兄”,电话里聊得挺热乎。
这种关系,多少影响了美国的态度。
老布什不止一次想拉戈尔巴乔夫一把,帮他稳住苏联的局势。
比如1991年5月那次通话,老布什还试着给建议,可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早就跑偏了,根本拉不回来。
老布什的“援手”还有更实际的一面。
他去苏联访问,劝加盟共和国别散伙,甚至还跟戈尔巴乔夫讨论过经济援助的事。
可这些努力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苏联内部的离心力太大,谁也救不了。
戈尔巴乔夫呢,或许也看出老布什的苦心,可他自己都没能抓住机会。
到最后,苏联解体成了定局,老布什只能眼睁睁看着,叹口气,继续收拾接下来的烂摊子。
这段交集挺耐人寻味,一个想救国却救不了,一个想留对手却留不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拦不住,可这背后的博弈,远比表面上的输赢复杂得多。
你说,这算不算历史开的另一个玩笑?
结语
30年前,戈尔巴乔夫想救苏联却毁了它,美国想保对手却保不住,这出戏让人感慨万千。
回过头看,这场历史的玩笑,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导演?
参考资料:
1、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西方因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9-25,共7页
2、苏联解体原因综述——《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9,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