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氣象局釋出《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

央廣網北京7月4日消息(記者黃玉玲)4日,中國氣象局舉辦新聞釋出會,會上釋出了《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

據介紹,氣候系統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名額表明,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在持續。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海洋熱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創新高,南極海冰範圍再創新低。

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2023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準(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2℃。2023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較常年值(本報告使用1991~2020年氣候基準期)偏高0.92℃,是1901年以來第二暖年份。

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大氣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分别為417.9ppm、1923ppb和335.8ppb,均達到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準。

全球海洋變暖顯著加速,海表溫度和海洋熱含量再創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續上升。1870~2023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表現為顯著升高趨勢;2023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較常年值偏高0.35℃,為1870年以來的最高值。1958~2023年,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呈顯著增加趨勢,且海洋變暖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顯著加速;2023年,全球海洋熱含量再創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上升趨勢,2023年達到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位。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處于高物質虧損狀态;北極海冰範圍呈顯著減小趨勢,南極海冰範圍再創新低。1960~2023年,全球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态,1985年以來冰川消融加速。2023年,全球參照冰川處于高物質虧損狀态,平均物質平衡量為–1229毫米水當量,為1960年以來的最低值。1979~2023年,北極海冰範圍呈下降趨勢,3月和9月海冰範圍平均每10年分别減少2.6%和14.1%。南極海冰範圍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1979~2015年,南極海冰範圍波動上升,2016年以來海冰範圍以偏小為主。2023年2月和9月,南極海冰範圍分别較常年值偏小38.1%和15.1%,均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同期最小值。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2023年,中國年平均氣溫、烏魯木齊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縮距離、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等監測名額均創下新高。

中國區域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準,2023年為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年。1961~2023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0.30℃,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溫水準。2023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84℃,為1901年以來的最暖年份。

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極端強降水量事件增多。1961~2023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青藏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呈顯著增多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6.9毫米;西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總體呈減少趨勢,平均每10年減少10.7毫米。1961~2023年,中國極端日降水量事件頻次呈增加趨勢;中國年累計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數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4.1%。

北方地區沙塵日數呈減少趨勢,登陸中國台風強度波動增強。1961~2023年,北方地區平均沙塵日數呈減少趨勢,近年來達最低值并略有回升。1949~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風生成個數呈減少趨勢;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登陸中國台風的平均強度波動增強。2023年7月台風“杜蘇芮”登陸時強度大、登陸後持續北上,造成京津冀多地出現曆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海河流域發生流域性洪水。

中國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近20年青海湖水位持續回升。2023年,中國地表水資源量較常年值偏少5.7%;西北諸河和東南諸河流域分别較常年值偏少13.3%和10.8%。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下降趨勢,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9年回升,2023年青海湖水位達到3196.6米,已超過20世紀60年代初期。

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呈加速上升趨勢。1980~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加速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3.5毫米/年;1993~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4.0毫米/年,高于同時段全球平均水準(3.4毫米/年)。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偏高72毫米。

中國西部山地冰川呈加速消融趨勢,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退化明顯。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号冰川、阿爾泰山區木斯島冰川、祁連山區老虎溝12号冰川、長江源區小冬克瑪底冰川和橫斷山區白水河1号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趨勢。2023年,烏魯木齊河源1号冰川物質平衡量為有連續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烏魯木齊河源1号冰川東、西支末端退縮距離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1981~2023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呈顯著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20.2厘米;2023年多年凍土區平均活動層厚度為260.0厘米,是有連續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中國植被覆寫整體穩定增加,呈現持續變綠趨勢。2000~2023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呈顯著的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平均NDVI為0.371,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10.6%,是2000年以來的第三高值。

中國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趨勢。1963~2023年,北京站的玉蘭、沈陽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楓香樹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4天、1.4天、2.3天、2.7天和3.0天,2023年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早。

區域生态氣候狀況趨好。2005~2023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呈減小趨勢;2000~2023年,西南岩溶區秋季植被指數呈顯著增加趨勢,區域生态狀況穩步向好。1973~2023年,中國沿海紅樹林面積總體呈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2023年已基本恢複至1990年水準。

青海瓦裡關大氣本底站溫室氣體濃度呈上升趨勢,中國氣溶膠光學厚度總體呈下降趨勢。1990~2022年,中國青海瓦裡關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2022年,瓦裡關站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年平均濃度分别達到:419.3ppm、1979ppb和336.5ppb,與北半球平均濃度大體相當,均略高于2022年全球平均值。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區域大氣本底站氣溶膠光學厚度年平均值波動增加;之後,均呈波動降低趨勢。2023年,上甸子、臨安和龍鳳山站氣溶膠光學厚度較2022年均略有降低,其中上甸子和臨安站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