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民意調查結果來看,澳洲對華态度可謂既沖突又複雜。一方面,他們仍希望從與中國的經貿關系中獲益,繼續在商業聯系方面獲得實惠;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方集團對中國長期的威脅渲染,澳洲群眾對中國仍然抱有戒備心理。
這種沖突心理的形成,與近年來中澳關系的跌宕起伏密不可分。自2020年以來,在美國拜登政府的鼓動下,澳洲聯合美英成立了"奧庫斯"三邊安全夥伴關系,大肆渲染中國的"威脅論",并頻頻在對華敏感問題上"逼宮",導緻兩國關系陷入低谷。作為反制,中方對澳洲的煤炭、大麥、葡萄酒等商品啟動反傾銷調查并征收高額關稅,給澳方經濟造成重創。盡管中方于2023年逐漸解除了對澳産品的懲罰性關稅,兩國上司人也重新開機了高層對話,但在許多澳洲人看來,此前中澳關系不合給他們帶來的陰影仍未消散。
澳洲出發運往中國的礦石貨船
澳洲還對自身在中美博弈中的尴尬處境感到憂慮。越來越多的澳洲人相信,美國将迫使澳洲在與中美的密切關系之間做出選擇,但對于究竟是美國還是中國會迫使澳方"選邊站",澳群眾的看法則出現明顯分化:52%的人認為這種選擇将由中國強加,47%的人則指向美國。如果特朗普明年重返白宮,三分之二(67%)的澳洲人認為,政府在平衡對華和對美關系方面的難度将進一步加大。
與中國發生軍事沖突的擔憂也在澳洲國内根深蒂固。半數受訪者認為,在未來三年内與中國發生沖突是一種"嚴重的可能性"。這一觀點在未來一段時期内恐難消散。
産生這種擔憂的本質原因還是因為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屢屢制造“中國威脅論”,讓西方國家群眾對中國産生了嚴重的誤判和誤解。
盡管三分之一的澳洲人認為未來幾年雙邊關系可能會有所改善,但總體而言,澳洲人對與中國發展關系仍持謹慎态度。他們雖然樂于從經濟關系中獲得利益,培育商業聯系,但即便是對這些領域的信心也在減弱。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澳洲過度依賴中國經濟,而中澳關系與澳洲經濟繁榮的關聯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疲軟迹象。今年有54%的澳洲人表示,如果沒有與中國的密切經濟往來,澳洲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繁榮,低于2021年63%的高點。
每年有數十萬輛電動汽車從中國進口到澳洲,超過了之前對本土生産的福特和霍爾登汽車的需求。根據澳洲聯邦汽車工業商會首席執行官托尼·韋伯的說法,中國已成為澳洲汽車銷售的第三大來源國。韋伯在接受澳洲9News财經編輯克裡斯·科勒采訪時表示:"2024年迄今為止,在澳洲銷售的所有電動汽車中,超過80%是在中國制造的。這對澳洲消費者有利,因為它為市場提供了更多選擇,随着競争加劇,也給價格帶來了下行壓力。" 韋伯認為,由于澳洲市場"非常開放",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很少,是以澳洲人能以比其他國家更低的價格購買汽車。"是以,澳洲消費者從全球各地獲得了最優質的産品,同時價格也是最實惠的,"韋伯說。
中國制造的特斯拉也銷往澳洲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澳洲對華關系正處于微妙而敏感的時期。一方面,在經貿領域,中澳關系正呈現出回暖迹象。中國逐漸取消對澳洲産品的限制,兩國高層對話重新開機,讓雙方經濟聯系出現積極變化。與此同時,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大量湧入澳洲,不僅為當地消費者帶來實惠,也為中澳經貿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現象表明,盡管外交關系跌入谷底,但中國市場對澳洲經濟的重要性從未改變。澳洲從中國經濟崛起中獲得的巨大利益,使得許多澳洲人不願放棄與中國做生意。
然而另一方面,在地緣政治和安全領域,中澳關系卻因美國因素而變得更加複雜和動蕩。特别是在奧庫斯架構下,澳洲與美英強化軍事合作,大力發展核潛艇等尖端武器,引發中方強烈不滿和警惕。在台灣、南海等問題上,澳洲為迎合美國對華戰略,不斷制造事端,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嚴重損害了兩國政治互信。即便是在經貿領域,澳方也對中資企業在澳投資和并購持有戒心,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大舉進入也心存疑慮。可見,經濟利益與安全憂慮的交織,使得澳洲對華心态充滿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