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擴綠、興綠、護綠”并舉 築牢美麗中國生态根基

2024年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提出“三綠”并舉重要理念,并将擴綠、興綠、護綠放在同一次元提出要求,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導生态文明建設的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多次參加首都義務植樹。2022年3月,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态興”。“三綠”并舉重要理念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擴綠: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擦亮美麗中國綠色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擴綠,就是要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适地适樹、适時适法,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這突出強調了推進國土綠化建設的系統性、科學性和持續性。大規模國土綠化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内容,科學植樹造林是夯實美麗中國綠色根基的有效途徑。

堅持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國土綠化。國土綠化涉及城市、鄉村、道路多個地域,涉及森林、草原、濕地等多種生态系統,涉及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土壤保護、氣候調節等多個方面,必須采用系統思維,充分考慮各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影響,注重生态系統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要綜合考慮地域特點、土地利用結構、生态環境承載力等因素,組織開展綠化空間适宜性評估,科學劃定和合理安排綠化用地,合理确定綠化目标任務和空間布局。要加強對國土綠化的指導和管理,實作從局部綠化向全域綠化意識的轉變,做好各級各類綠化規劃與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的有效銜接工作。

注重因地制宜,适地适樹量水而行。國土綠化必須結合當地實際,既要注重綠化規模,更要注重綠化品質。要根據當地立地條件、植被生長發育規律,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要重點加強“三北”防護林、三江源等重點區域的造林和林草植被恢複,建構林、草、濕結合的系統性綠化體系。加強城市森林空間比重,充分利用城市廢棄地、邊角地、房前屋後等空間,見縫插綠、拆違補綠、立體綠化,有序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應充分考慮綠化地區水資源的分布情況和利用方式,以水定綠,避免過度開采和浪費,可持續利用水源、土壤和氣候資源,保證國土綠化的長期穩定發展。

把控關鍵環節,提升綠化品質成效。國土綠化的重點是要提升植樹植草的技術水準和管理能力。要選擇環境适應性高的植物進行綠化,如耐旱、耐寒、耐鹽堿的植物,以增加植樹植草成活率。制定鄉土樹種草種名錄,加大鄉土樹種草種采種生産、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力度。全面優化林木種苗品種結構,着力研發培育抗病蟲害、抗逆性強的林草良種。加強栽植人員的技術教育訓練,提升其對植物生長特性和養護知識的了解和應用能力。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建立林草資訊化管理系統,對綠化工程進行科學管理,實作對種植、施肥等關鍵技術的監測和控制,制定合理養護計劃,提高植樹植草的留存率和成林率。

二、興綠:深入推動“四庫”關聯,實作多元效益有機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興綠,就是要注重品質效益,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關聯,實作生态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這突出強調了要充分發揮森林和草原的多重功能作用,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把生态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效益,實作經濟發展和生态保護協同發展。

以林補水,充分發揮森林“水庫”功能。森林是“水庫”,在水源涵養、防洪補枯、保持水土、淨化水質等方面具有多重功能作用。森林既是“青山”重要組成部分,又為“綠水”提供了綿綿不斷的水源。水安全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問題,要增強水危機意識,充分認識到森林在水生态保護、水生态安全方面的戰略地位。要統籌規劃全國江、河、湖、庫等重要水源地周邊土地,推進水系兩側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擴面增量,提高森林蓄水效能。将水源涵養功能納入森林經營重點領域,加快重要生态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态保護與修複。通過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植被覆寫率,增強土壤儲水和涵水能力。

以林添富,有效激活森林“錢庫”作用。森林是“錢庫”,可以利用太陽能和土地創造生态資本和綠色财富。林草作為循環經濟體,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重要的經濟基礎。要積極盤活土地、林木、水域等自然資源,探索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路徑。健全生态産品價值核算機制,将無形的生态資源變為有形資産。建立生态保護補償機制,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壯大“美麗經濟”。建構林農增收的長效機制,以就業、參股、分紅等形式調動農戶參與山區生态經濟開發的意願,積極探索“以綠生金”的創新發展之路,發揮森林旅遊、森林康養、自然教育、森林文化等新業态的商業價值,讓森林所創造的巨大财富,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點。

以林增糧,深度挖掘森林“糧庫”潛力。森林是“糧庫”,可以提供木本糧食、木本油料、森林水果、森林蔬菜、森林藥材、森林飲料、森林香料等七大類充足的食物和豐富的營養,對保障大陸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意義重大。要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森林這一“綠色糧倉”,全方位、多途徑開發多樣化的森林食物資源,重點推進現代化木本糧油産業經濟體系建構,引導形成以油茶為代表的産業集聚和發展特色。合理利用林下空間,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林藥、林菌、林禽、林畜等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态保護的“樹糧經濟”模式。持續完善森林食品溯源标準化體系建設,從品牌、科技、政策等方面入手,延伸森林食品産業鍊,提升森林食品價值鍊,提高優質森林食品供給能力。

以林固碳,持續提升森林“碳庫”能力。森林是“碳庫”,實作“雙碳”目标是破解資源環境限制突出問題、實作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生物固碳是目前最為安全、經濟、有效的固碳方式之一。要積極推動森林的生态修複和再生,通過植樹造林、森林撫育等方式增加森林覆寫率和多樣性,鞏固提升大陸生态系統碳彙能力。完善林業碳彙方法學,探索符合國際規範、切合中國實際的碳彙檢測标準、核算體系和方法。加快推進林業碳彙市場的政策與制度創新,建立碳排放權定額管理制度、森林碳彙培育機制、交易體系和監測監管體系。探索實施林業碳票制度,将森林碳彙功能價值變現。

三、護綠:有效提升管護品質,鞏固美化綠化成果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護綠,就是要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做好防滅火工作,深入開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這突出強調了林草資源保護的嚴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堅持一體化保護修複,建立完善的防火體系,排查生态環境潛在隐患,維護好國家生态安全。

因情施策,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堅持護林與造林并重,全流程、全周期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嚴守林草生态資源安全底線,堅守自然生态安全邊界。針對不同林草資源保護問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保護計劃和修複計劃,采取多種保護修複措施,如植樹造林、草原管護、退耕還林、水源涵養、湖泊複育等,實作生态保護和修複的一體化。完善生态保護修複評估體系,建構完善生态監測網絡,積極推進生态保護紅線監管。落實生态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林草資源保護制度,加大對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林草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推進生态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大對侵占和破壞林草資源案件的打擊和督查督辦力度。

科技賦能,排查整治重大隐患。火災會對林草資源、國家安全、生态安全、社會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對人民生命财産造成重大損失。要加強數字監測技術應用,提升林草資源監測的精度和實時性,實作對植被覆寫、土壤水分、野生動植物種群等資訊的及時擷取和自動化分析,及時發現和排查潛在的風險隐患。建立林草資訊服務平台,內建地形地貌、氣象氣候、土壤水質等資料資源,借助5G、大資料、視訊AI算法等數字技術,形成“人防+技防”的數字化巡護機制,精準提升森林草原防火水準和效率。建構綜合科技智能森林草原防火體系,實作森林火災“災前、災中、災後”全過程閉環管理。加大對森林科研和技術創新的支援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助力培育防治火災的新質生産力。

多措并舉,建立林草守護機制。要充分發揮林長制作用,将林草資源保護納入林長制督查考核内容,以“林長制”促“林長治”。加強護林員隊伍建設,鼓勵群衆主動擔當“民間林長”,有效發揮基層自治作用,實作森林資源管護網格化、全覆寫。建立林地草地資源保護長效機制,堅持日常巡查、重點檢查、嚴格執法相結合,突出“管”“養”“護”“懲”。美麗中國建設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僚業,每個人都是建設者和守護者,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廣大群衆“愛林護林”意識和生态文明理念,積極營造人人支援、人人參與林草資源保護的濃厚氛圍,共同守護好綠水青山。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劉廣超,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