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央行買國債,原料價格上漲,通脹要來了嗎?

作者:塗飾商情

最近很多人注意到,央行宣布将開始購買國債,原材料似乎也在漲價?

大多數人看到了表象,一些人在思考,這些現象之間有何聯系嗎?

少數人看到了本質,大通脹很可能要來了。

也許10年後回過頭看,今年可能是大通脹的起點。

央行買國債,原料價格上漲,通脹要來了嗎?

為何會如此斷言呢?

因為,過去人民币的發行量曾受到外彙的嚴格限制,即所謂的“外彙為錨”的發行模式。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一模式逐漸轉變為“以土地為抵押”的發鈔模式。

這種模式下,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隻要擁有土地作為抵押,便能獲得大量貸款,進而推動了市場上的流動性。

很多企業家的第一桶金,就是炒地皮獲得的。

但是現在,随着大陸房地産的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人們對于樓市上漲的預期也發生了逆轉。

過去很多人認為房價會永遠上漲,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國内房價會重蹈日本的覆轍,日本的房地産泡沫在高點破滅之後,持續下跌了20多年,不得不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随着人們對于樓市未來的預期從上漲轉為下跌,買房的積極性也就會大幅下降。

即使房貸利率下降,也不足以刺激到人們買房,因為利率下降帶來的優惠力度,可能還不足以抵消未來房價下跌的幅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央行購買國債的決策顯得尤為重要。

這意味着央行直接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流動性,也預示着大陸貨币政策的新動向。

如今整體處在一個很尴尬的狀态。

從老百姓的角度講,現在口袋空空,能不買房就不買房,能不貸款就不貸款,連日常消費也使勁壓縮。

所有經濟活動的底座就是老百姓的消費。

所有的産品隻有消費了才算完成閉環,無論是出口還是内銷,反正得有人消費,老百姓的消費上不去,經濟活動就活躍不了。

通過投資拉動經濟,但是投資會增加負債端,如果沒有産出,最終投資也很難收回。

對民營企業影響最大,老百姓不花錢,他們生意就不好做。

這兩年熱火朝天的新能源,營業總額很高,利潤卻沒多少,絕大部分都在賠錢,都在指望政府的補貼。

國家之前的政策是降息,降息給市場投放貸款。

比如就在2021年,國家為了救濟疫情中的困難企業,開始發經營貸,然後這些經營貸很多就進了房地産。

這兩年很多人不敢貸款了,有資質的不敢貸款,沒有資質的想借款借不到。

從地方政府角度來講,就更艱苦了,除了五省兩市,很多地方的财政幾乎沒有盈餘。

這種情況就如同一個家庭每年的收入不足以支撐其開銷,還背負着沉重的房貸和車貸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會依賴于父母。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他們的“父母”就是中央政府。

然而,“父母”可能手裡也沒有餘錢,畢竟家大業大,開銷很大。

在此之前,政府的應對政策通常是首先采用轉移支付的方式,類似于父母讓富裕的孩子補貼貧困的孩子。

如果富裕的地方也沒錢怎麼辦?如果這種方式無法滿足需求,政府就會發行國債。

國債實際上是政府向公衆發行的一種借條,公衆購買國債後,到期時政府會連本帶利地償還。

由于這個過程中并沒有新增貨币,隻是資金從公衆手中轉移到了政府手中,是以不會導緻通貨膨脹。

但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政府借走了老百姓的錢,導緻老百姓手中的資金減少,進而可能降低消費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國家大規模發行國債時,股市往往會受到負面影響,國家從市場抽取了流動資金,導緻金融市場出現動蕩。

現在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

然而,當央行開始購買政府的國債時,情況就發生了改變。

财政部發行國債,央行通過印刷貨币來購買這些國債,這樣政府的資金就增加了,可以用于各種支出。同時,這也使得市場上的貨币供應量增加,因為央行新印刷的貨币直接進入了流通領域。

你可以想象,“左手印鈔票,右手打借條”,然後将借來的錢用于基建項目,用于保日常運轉等。

這樣會導緻市場上的錢源源不斷增加。

央行買國債,原料價格上漲,通脹要來了嗎?

源頭企業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市場上的需求并沒有明顯增長,怎麼原材料價格卻在增長?

很簡單,因為市場上的“錢”多了,基礎原材料就顯得“貴”了。

比如中東的石油漲價了,化工企業成本就會上漲。市場上流動的錢多了,很多人有保值、避險、日常套保等需求,一些生活相關的原材料就在“悄悄漲價”。

曆史上,日本也有類似的操作,日本是政府賣國債,央行買國債,買了之後政府用借來的錢,優先救助那些大企業。

這些企業拿到錢之後并沒有擴大生産,反而把自己之前欠的錢給還了,并不去擴大産業,也不增加雇員,導緻日本曆史上長達10年的“資産負債表衰退”。

而在前幾年,美國給全民發錢,美國把錢直接給老百姓,讓老百姓自己選擇自己需要買點啥,百姓花出去的錢,也會進入企業,最後企業也被救活了。老百姓也有錢了,可以防止老百姓大規模斷供,保持了經濟的穩定。

這個方案聽起來挺好,但是如果老百姓拿到錢,不花,全部存起來怎麼辦?

到時候經濟沒救起來,企業沒得到錢,政府的救市彈藥也打光了。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美國政府選擇了給老百姓發錢,因為市場上錢多,專業的說法是流動性充沛,美股不斷創下曆史新高。

百姓有錢,就去炒股票、買比特币,那段時間加密貨币也迎來了大爆發。

網上有一些關于美國日常工資的采訪,美國那邊這兩年大家工資基本增幅都在30%以上,很多行業都快翻倍了。

當然了,工資漲,必然的結果就是通脹。

是以接下來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借鑒曆史面對當下的挑戰?

我們政府将會怎麼用從央行直接借出來的錢?

如果錢直接給企業,繼續保産能,大機率會延續日本的路線,因為企業現在的問題不是缺錢,是商品賣不出去,百姓缺購買力,大家買東西的積極性不行,導緻企業經營困難。

如果政府把錢給老百姓,這又涉及一個問題,老百姓是選擇把錢存起來?還是花掉?

整體充滿了不确定性,可能大家不會像美國人那樣把錢花掉而是存起來。

中國家大業大,衆口難調,很多人其實并不認同發錢這個操作,甚至覺得都發錢等于不發。

還有不少人覺得給窮人發錢,會導緻富人更富,是以不能發。

不管是給企業發,還是給老百姓發,還是拿去還債,隻要貨币發行的限制變成了國債,短期不明顯,長期看貨币增量肯定是越來越大的。

因為現在的貨币,不是黃金的等價物,而是一種強制流通的符号。

從長遠視角來看,通脹似乎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

随着市場上貨币供應量的持續增長,其累積效應終将超過商品和服務的總量,形成一個潛在的“貨币堰塞湖”。

這種趨勢的累積,終有一天會如洪水般洶湧而下。事實上,大陸目前的廣義貨币供應量(M2)已經顯著超過了國内生産總值(GDP)。

日本曾長期有效地抑制通脹,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強大的生産能力,用豐富的商品有效地稀釋了日本貨币供應量的增加。此外,日本群眾的消費習慣偏向保守,也是通脹得以控制的因素之一。

然而,持續的貨币增發政策終将導緻通脹壓力的釋放,正如最近日本貨币的大幅貶值所顯示的那樣,他們長期追求的通脹目标終于到來。

是以,從長期角度來看,大陸也将面臨通脹的挑戰。

通脹的本質在于貨币現象,當貨币供應持續增長時,通脹隻是時間問題。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也是大家普遍認可的觀點。

面對通脹,許多人可能會疑惑如何保持資産的價值。在投資領域,一般來說,如果一個物品或資産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它在通脹周期中往往能夠保值:

普遍受歡迎,特别是受到富裕階層的青睐;

産量難以增加,具有稀缺性。

我們要認識到,存款利率已經低于通脹目标,這意味着儲蓄的實際購買力正在下降。

人們也不必過于擔憂通脹帶來的潛在影響。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看待市場變化。

通脹并非洪水猛獸,真正可怕的是因恐懼而盲目投資。成功的投資往往源于深思熟慮和穩健的政策,而非一時的沖動和貪婪。

對于普通個體而言,保持工作和生産力是應對通脹的最佳方式。

畢竟,無論通脹如何變化,我們的勞動成果最終都會轉化為收入,進而保障我們的生活品質。

隻要不發生惡性通脹,保持正常的生産和生活秩序,我們就能夠平穩度過這一挑戰。

要向前看,前途必然是光明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

央行買國債,原料價格上漲,通脹要來了嗎?

■ 深刻了解塗料行業結構性機會的重要意義

■ 以鄰為鑒 亞洲塗料如何做到百億市值

■ 經銷商和企業轉型别想太多,必須先幹再說

■ 塗料企業下沉直銷搶客戶 經銷商要被抛棄?

■ 低價藝術塗料會摧毀高端塗料市場嗎?

■ 12省市基建被叫停!苦日子或成新常态

■ 一無所有的經銷商,請放下面子全力賺錢

■ 放棄or深耕?塗料行業的焦慮和困惑何解?

■ 行業的真相:太善良的經銷商很難賺錢

央行買國債,原料價格上漲,通脹要來了嗎?

主編:東哥

編輯:吳宇

校對:歐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