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價通脹但房價通縮的時代即将來臨

作者:重遠投資觀
物價通脹但房價通縮的時代即将來臨

最近在網上看到大家在讨論水電瓦斯和高鐵票漲價。并且我也看到很多部落客把這個歸結為房地産下行導緻土地出讓金收不進來,是以财政補貼退坡導緻公共服務的價格上漲。

這個邏輯是對的,并且其邏輯和預測,我早在去年6月份就寫在了下面這篇文章裡面。

未來幾年中産會以怎樣的方式返貧

這篇文章由于多次被轉發到各平台,在全網的總閱讀量也過百萬了。

從現在看,文中的預測已經一步步變為現實。

但預測本身并不是目的,根據預測去正确的決策,并達到利益最大化才是我們的目的。

因為我們正面臨着一個巨大的周期拐點,并且我們知道,我們的最終财富所得,主要并不來自于勞動積累,而更多來自于金融配置設定,而金融配置設定用更赤裸的說法,就是在金融幻象下對他人财富的收割。

去年我曾在知識星球收到過一個提問,說利用自己的金融認知去割他人韭菜,是否是不道德的。我忘了當時是怎麼回答的了,但正如布林肯所說,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會出現在菜單上。既然是非此即彼,那麼我把這個金融周期中财富的隐秘轉移過程解釋清楚,讓更多的人防止被割,應該就是做貢獻了。

我們先說第一個結論:除非戰争手段,否則,财富就是守恒的,财富隻能被轉移,不能被消滅。無論是在牛市,還是在低迷的市場。

這個可能比較反直覺,比如去年至今,房價持續下跌,難道不是所有人的财富都縮水了嗎?

但這個,隻是龐氏和幻象。房價漲跌根本不重要,也不影響财富守恒,利用房價漲跌和債務周期,收割他人的勞動,才是收割者的真實。

财富的種類林林總總,但其唯一不變的本質則是,兌換和索取他人的勞動。是以,我們可以把國民勞動總量視為一個不變的财富量。

比如說我們有14億人,假設有7億人在參與勞動。我們就說每年的勞動産出是7億人年。這個就是我們每年必然守恒的全部财富所得(為簡化說明,暫且不考慮生産效率提升也就是GDP增長)。

而收割者的實質,就是在金融周期中隐蔽地從這7億人年存量中轉移盡可能多的勞動結餘。

而這,就依靠建立在不變量7億人年之上的資産市值幻象和債務龐氏來實作。

好了,我們現在開始解釋。

假設有一個村子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總共10人,貨币存量10萬,貨币流速=1,也就是每人每年平均賺1萬元。

每人每年付出1人年的勞動,并通過勞動交換購買别人1人年的勞動,合情合理。

這時我們假設村裡的小王想付出1人年的勞動換取他人2人年的勞動成果。

能做到嗎?

能!

答案就在于增加債務,小王一年賺了1萬,再借債1萬,就可以購買他人2人年的勞動。

在這裡,借債1萬從金融名義上是向未來借債,但實際上未來和當下在實體上隔絕,未來的勞動無法轉移到現在。是以現代金融上的規則就是新創造1萬元的貨币(債務創造貨币)。導緻村裡的貨币從10萬變成11萬。

由于小王通過借債購買了2人的勞動成果,但全村總共隻有10人的勞動成果(财富守恒)。那麼剩下9人付出了9人年的勞動,卻隻能換來8人年的勞動成果。

背後原因則是增加的1萬貨币,稀釋了所有人的存款購買力。

是以他們感受到的,就是通貨膨脹和貨币貶值。由于總貨币提升到11萬,個人所得也變成1.1萬。也就是小王借債1萬可以購買1人年的勞動,但還債時的1萬已經不值1人年了(此時1人年 = 1.1萬)。

是以我們說,借債周期,小王因債務縮水而受益,但全村受損。

假設小王第二年開始還債,于是他隻付出勞動但不消費他人的勞動,是以剩下9人可以消費10人的勞動成果。

背後原因則是小王還債1萬使得總貨币從11萬又降回了10萬。

那麼在還債周期,居民在1.1萬工資時存的錢,在小王還債後可以按1萬去購買他人勞動。是以存款人獲得了比自己勞動更多的财富。但财富依然是守恒的(10人年)

說到這裡,我應該解釋了财富為何守恒。以及借債和還債周期的财富隐形轉移配置設定。存款人在借債期損失,在還債期獲益,總體似乎不賺不虧,但這隻是粗淺的第一層了解。

本質原因在于,借債和還債周期的轉換并沒那麼快,因為我們沒有考慮到債務龐氏。

第二層了解,我們再加上債務龐氏。

也就是,小王第一年借債第二年還債,但小李第二年借債第三年還債,小張第三年借債第四年還債。這樣,就能維持債務規模不變。由于還債周期無限期後延,于是存款人群的損失(也就是他們感受到的通脹),變成了永久性損失。

當維持債務1萬的規模不變,反映經濟資料上,就是:

居民杠杆率=10%(1萬債務/10萬GDP)

這種情況存款人其實還能忍,因為損失一次後貨币量又維持在11萬不變了,後續就不損失了。

但真實情況下,債務不可能維持不變。

這就是我們就要說到的第三層,龐氏債務擴大。

由于小王借債會拉升貨币總量,推升全村人的貨币收入,是以第二年小李因為收入提升,敢于借債更多,可能就不是借1萬而是2萬。然後再次拉升貨币總量和提升全村人的貨币收入,導緻後續接盤俠根據上漲的收入借入更多的債。

也就是說,債務規模擴大導緻收入提升,收入提升導緻債務愈加擴大。于是居民杠杆率穩步提升。

螺旋效應。

但從存款人的視角看,因為債務導緻的貨币量不斷上升,會導緻自己勞動賺來的存款不斷縮水。

那麼存款人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就不得不被迫加入借債者的行列。

而一旦他們開始行動,我們的收割也就可以由此展開。

因為所謂的收割真相,正在于普通大衆不是通過資料而是通過現象,來決策他們自身的行為,于是我們就能通過現象來預判普通大衆的思考方向和行為模式,來設計收割他們的方案。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預判他人的預判。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

當我們搶劫一個人,我們能獲得最大的搶劫成果是什麼?

就是這個人所有的勞動結餘,或者說财富存量。

但如果我們通過金融搶劫,就不但能搶劫掉這個人所有的财富存量,還能搶劫掉他未來的勞動所得。

金融搶劫,比實體搶劫更加殘酷,可以把韭菜連根拔起。

于是,20%的人占有80%财富的這種二八現象,将演變為20%的人占有120%的财富,而剩下80%的人占有20%的負債。

在房地産下行中,我們看到的是有些人淪為負資産,我們看不到的,是背後收割他們的收割者。因為财富依然是守恒的。

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先看,存款人的思考邏輯是什麼?

因為貨币在債務龐氏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持續貶值,是以需要買房抗通脹。

通脹是啥?是物價上漲。但這隻是從消費者的視角去看的,從交易的對手盤,也就是供給側視角去看則是收入上漲。

比如,蘋果售價上漲就是果農收入上漲,遊泳教育訓練班價格上漲就是遊泳教練收入上漲,理發費用上漲就是理發師收入上漲。

而居民收入上漲,才是房價上漲的核心動力。

買房抗通脹,底層邏輯其實是買房抗收入上漲。

而房産的估值,則來自于收入的兩個層面,一個是收入的絕對值,另一個是收入的增長預期。

比如說,如果收入維持不變,我們可以接受10倍的收入房價比(日本模式)。

如果收入每年增長5%,我們可以接受當下20倍的房價收入比。

如果收入每年增長10%,我們可以接受當下30倍的房價收入比。

究其原因,在于10%的收入增長,使得7年收入就能翻倍,也就是30倍房價收入比,其7年後的預期隻有15倍。

或者我們可以總結為,房價的合理估值,是10倍預期房價收入比,而不是10倍的當下房價收入比。當預期收入增速越高,則可以接受更高的當下房價收入比。

由于當下房價,當下居民收入,對所有人都是明牌。是以收割者和韭菜對房産估值的核心分歧,就在于對居民未來收入增速的判斷分歧之上。

那麼收入上漲靠什麼?靠貨币增量,而貨币增量則是靠債務增長。

我們去年統計過,近十年來,M2增量的95%以上是依靠債務。

物價通脹但房價通縮的時代即将來臨

是以,什麼結論?

那就是在債務擴張期,可以通過買房,升值,抵押,再買房,再升值,再抵押的炒房術去瘋狂擴張資産負債表。進而賺到普通中産幾輩子也賺不來的錢。下面這篇文章詳細叙述了這種擴張賺錢方法。

當人們開始堅信貨币貶值,鐮刀就變換了它的方式

這些錢,正來自普通群眾通脹的損失。我們把其稱為正向收割。

但事情進行到這裡隻完成了收割的一半,因為我們賺的隻是虛拟的房産市值,而市值僅由邊際交易價格決定。我們還需把财富做實。

我們知道,成長股的全生命期的價格頂點,就在業績增速下滑的那一刻。同理,房價的頂點,也就在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那一刻(預期改變)。

而對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判斷,正是收割者和韭菜的差別。韭菜依靠經驗和路徑依賴,而收割者看債務擴張的停滞拐點。也就是下面這張圖。

物價通脹但房價通縮的時代即将來臨

居民杠杆率升勢拐點,就是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拐點,是以也就是房價拐點。而我們也驗證了和居民收入強相關的企業營收增速拐點,比如滬深300的營收,也證明了2022就是拐點。

由此,我們通過賣出房産完成了雙向收割,債務擴張期正向收割存款人的存量财富,而債務收縮期則反向收割貸款人的未來财富。

當作為你對手盤的貸款人資不抵債之時,你就收割掉了他的存量(首付)和未來财富(貸款)。而社會總财富永遠守恒。

财富是對認知的補償,而非對勤奮的嘉獎。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水電瓦斯高鐵漲價會導緻通脹嗎?

展現在資料上,會!

但由于這些漲價是補貼退坡造成的,對提升居民收入毫無作用。是以房價無法跟随通脹上漲。并且在居民收入不漲的情況下提高其必要生活成本,隻會對其剩餘的可選消費(買房等)造成更大的打擊。

也就是,物價通脹,房價通縮!

後記: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我們确認房價的大周期拐點,驗證居民債務,企業營收,以及高層的态度,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然後去年才開始多次勸告大家賣房。

很多人質疑上面的擠牙膏政策,殊不知這正是為了防止不明真相的韭菜湧入接盤的舉措。

其目的隻有一個,階段性增加部分需求以推進房地産軟着陸,避免系統性風險。

在此,我想對年輕人說的是什麼呢?

不要被不良自媒體引誘接盤!

據我觀察,在2022年之前,有相當多的炒房客累積了多套房産和龐大的債務,但因為認知缺陷,安全下車的不到20%。

他們正急需接盤俠。

是以會不斷炒作新事件,引誘接盤,當接盤批量發生的時候,慘烈的時候也就快來了。

比如水電煤高鐵漲價,說是引發通脹利于房價上漲,但補貼退坡和提升收入的良性通脹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它無法提升居民收入。

比如以舊換新或是政府購買開發商庫存,對開發商當然是利好,但對二手房東就是利空。因為這些本質是把原本的流通市場之外的庫存,改造後重新推向租賃市場流動。會加劇租賃的供給而打壓租金價格。而租金則正是房價之錨。

如果再考慮到出生人口下滑的遠期影響(長空即短空),時間優勢則完全在購房人一側。

是以,如果你是真實需求,把買房當消費,那麼想買就買。如果是為了投資,那就大可不必了。

你不買房不借債,就沒有人能收割你。

唯一的缺陷,就是你現在不接盤,以後就沒有這麼貴的房子給你接盤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