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底層通縮,中産通脹

作者:公衆号記憶承載

關注公衆号,人間羅盤,方能閱讀正文《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投資人》

我那天在聊普通人如何跑赢通脹的時候,提了一個觀點:大多數人嘴裡的跑赢通脹,實際上指什麼?

指如何跑赢别人的勞動價格。

我舉個例子,90年代的時候,外公去世了,我外婆獨自和兩個保姆生活在一起,并沒有覺得負擔大。

今天,當然她早已過世,我是說,假如今天她還活着,她的離休工資還能支付兩個保姆的價格麼?

不能了吧?

那麼站在她的視角下,她會怎麼了解這個世界?

通脹了,生活水準下降了,這就是她的看法,如果她還活着。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她的收入,沒有跑赢保姆的收入,随着時間的推移,大家都有加薪,離休人員也會加薪,問題是,你的加薪幅度,沒能趕上保姆的加薪幅度。

是以我們想想看,你到底要跑赢什麼?

你是要跑赢手機麼?

2000年的時候,一部手機兩千,相當于當時學校門口保安5個月的工資。

今天我就算一部手機漲價了,我給你算成蘋果好了,一部手機六千塊,不到我昔日母校門口保安一個月的工資。

跑赢了麼?跑赢了呀。哪怕是保安這麼沒有技術含量的工種,他也跑赢了工業品。

那我們換個東西好了,換成黃金。

2000年的時候,黃金一克100塊,校門口的保安一個月可以買4克。

今天,我就算黃金一克700塊,校門口的保安一個月可以買10克。

你發現在高校保衛處當個保安還挺不錯的對吧?

他如果有不滿,唯一的不滿大概就是房價。

2000年的時候,學校家屬院一平米房子2000塊,他五個月就能買一平米。現在的房價7萬塊,他要十個月才能買一平米。

當然,如果他不那麼挑剔,範圍大一點,選擇配套不好的老破小,其實也能五個月買一平米。

也有當年賣2000,現在隻賣35000的。

從這個角度講,保安是人生赢家呀。難怪說畢業當保安,人生少走彎路四十年。

事實上這是句調侃,為什麼?

因為保安他就不是這麼想問題的,他想問題的角度,和我外婆一樣,是以别人的勞動價格來對比自己的。

我曾經一個月買4克金子,我現在一個月能買10克了,我就會快樂麼?

不會的。

我會想,為啥隔壁村的二蛋,他發财了,他開着電動汽車,我就隻能騎小電驢,他住7萬的,我就隻能住3萬5的,他給媳婦買了個正品LV,我就隻能買個山寨的。

看到了麼?他實際上是在和東西比麼?不,他是在和人比。

跑赢了别人,他才會覺得自己跑赢了通脹,跑不赢别人,他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

是以你想想看,中國人那麼喜歡囤房子,囤的是房子麼?

不是,他們囤的是别人的勞動價格,俗稱囤的是優勢。

我來告訴你中産的心态。

一個中産進城了,他省吃儉用買房子到底是想幹嘛?

他是想要這個東西可以承載勞動力價格,俗稱我現在付出勞動購買它,等到我老了,我把它賣掉的時候,它可以轉換成和今天等值的,别人的勞動價格。

看懂這個心态了麼?

人們追求所謂保值這件事,追求的一直都是跑赢别人的勞動價格,至少,跑平。

可是熟悉經濟學的都知道,勞動力本身是什麼?它是一種商品,和海鮮,和水果,沒啥差別。

榴蓮供小于需的時候,它就很貴,反過來,一旦榴蓮豐收,超市裡到處都是打折的。

勞動力也是一樣的。

我們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個人所得一直很低,比印度都低。這是90年代我外婆雇得起兩個保姆的根本原因。

其實讓我爺爺奶奶,讓我外婆去回憶他們小時候,回憶舊社會,家裡雇十幾個二十幾個,都十分正常。

丫鬟也分等級,二門外的是不能近身伺候的。

這說穿了是什麼?就是印度。

你今天去印度,還是這個樣。你和印度碼農聊聊天,人家會告訴你,他老家有個莊園,家裡幾十個傭人。

為什麼?因為人力便宜,用舊社會的話說,趕上1942,3升小米,就能換個丫頭了。

今天,一個住家的保姆,1萬起,這還是有老阿姨們在世的日子裡,等老阿姨們都走了,隻剩00後,你看着,2萬都不夠。

因為人家不樂意。

誰也不願意出售自己整段人生,就為掙錢。

而與此同時,你要知道,國門之外,菲傭的價格隻有3,4千。

是以看到了麼?最好的跑赢勞動價格的方式是什麼?

是搬家。

你老了之後隻要搬到東南亞去,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赢麻了。

而不是說,你非要在國内死盯着别人的勞動力價格。

那你跑不赢很正常呀。

你有沒有想過你自己為什麼能賺到錢呢?

難道你家地裡挖出了石油?不是吧?

你也是出賣勞動力的,從這個角度講,和保姆隻是分工不同。

你能賺到錢的原因是給你加薪了,那麼站在雇主的視角下,你和那個漲價的保姆,難道不是一回事麼?

都是勞動力開支在增加呀。

是以如果你想要大家都别加薪,就我一個人加,那就是我那天說的,你想要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

對吧?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那天,被熱情的讀者們頂到留言第一條的是一個讀者的說法,他提到了公平話題。

公平,永遠都是相對的。

你站在我外婆的視角下,她也會覺得對她不公平,為什麼90年代,她的離休工資可以負擔兩個保姆,幾十年後負擔不起了。

什麼是公平?大家保持相對比例不變,是公平。

那人家保姆不答應了,憑啥。

憑啥我的工資就不能超越你?給我個理由?

收入是供需決定的,願意做保姆的人多,保姆價格就低,願意做保姆的人少,保姆的價格就高。

我想,進入市場經濟幾十年了,這點事兒,不會了解不了吧?

作為中産,想問題的視角和我外婆是一樣的。

無非我外婆寄希望于離休工資的一般等價物體系不變,始終可以兌換同等品質的他人勞動,而中産把這個寄托,放到了房子上。

這件事情,中産集體把寄托放到房子上這件事情,恰恰是長達幾十年的價格補貼的起源。

2000年的時候,大學四年的學費,是校門口保安八年的工資。

今天,哈佛大學四年的學費,同樣是他們校門口保安年薪的八倍。

遠隔重洋,絕對值不一樣,但比例是一樣的。

可是我們今天,同樣當年那所大學,同樣還是那個保安,大學四年的學費,不到他半年工資。

那麼我問你,另外七年半,誰付的?

補貼付的。補貼哪兒來的錢?賣地來的。

你今天看到的所有這些,虧本營運地鐵,醫院,高校,到處建機場,連戈壁灘上都有手機信号,各個貧困山區發米面油。

用什麼錢完成的?賣地的錢。

賣給誰了?難道賣給KFS了?不,最後都賣給了中産。

中産為什麼願意用自己過去的勞動積累,未來幾十年的勞動積累加杠杆買?

因為他們想要在自己老後,換回别人的勞動。

明白這個道理麼?

但是我前面給你分析過了,你能不能換回别人等值的勞動,取決于什麼?

取決于供需。

勞動和榴蓮一樣,價格是波動的。

榴蓮少的時候,你隻能換一顆,榴蓮多的時候,也許你能換一車。

在國内,你想要換回藍領勞動,你想要跑赢藍領勞動的價格,對不起,那太難了。

2000年的時候,我母校信電系的大學生,應屆去華為,月薪4000多,現在應屆大學生也不會超過12000,不到3倍,同時期校門口保安的薪水漲了将近18倍。

為什麼?為什麼名校學霸都跑不赢保安?

因為長期看,藍領的供應是越來越少,白領的供應是越來越多。

願意讀大學的人越來越多,願意做保姆的人越來越少。

你跟我說,你要在國内跑赢保姆的價格,這咋可能呢?你跑去菲律賓,跑去菲傭的原産地還差不多。

說到底,不是你跑不赢,而是你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

中産是怎麼想問題的?

讓孩子讀書,讀好書,那要不要輔導?

你今天一對一輔導也許是400一小時,過些年,或許就是800了,因為保姆都在漲價,何況老師呢。

你要用到人的地方,都貴,無論是老師親自教,還是去醫院裡大夫主刀。

你不用到人,那就便宜。

我們人分兩種,一種人是資源消耗型的,他需要飛來飛去,學習,開會,吃的,用的,住的,都要現成的,要别人為他提供服務,他還要雇人,為自己打掃衛生,處理工作上的瑣事。

那你這一生就是一台行走的碎鈔機,那你這一生就非常累,每天都是保值,增值,超越,競争,都是這類話題。

卷,你本來就是卷王,你的下一代要跟着你一起卷,才能維持你的生活方式。

其實還有一種生活方式的。

我太太的外公,上世紀20年代生人,一輩子種菜,自己吃自己種的菜,從來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供自己孩子讀過書,他所有孩子都隻接受過義務教育。

他沒有生過病,沒有進過醫院,直到80多歲依然堅持下地幹活,上街賣菜,後來活了90多歲,壽終正寝,無疾而終。

對比過去,我外婆隻活了70多歲。

到底最後是誰跑赢了别人的勞動呢?

其實你回頭想想,你到底要跑赢什麼呢?難道是跑赢自己的欲望麼?

說到底,你我皆肉體凡胎,我們這具身體,真的需要你定義的那些個赢麼?

我沒有推薦你去種菜,亦非告訴你競争不可避免。

我隻是告訴你,生活隻有一種态度,就是别擰巴,用自己最惬意的方式,去過完自己這一生。

你以為巴菲特是面目猙獰的立志要跑赢市場,成為巴菲特麼?

不,他也不過是個種菜的老頭,在他的領域裡,種菜。

關注公衆号,人間羅盤,方能閱讀正文《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投資人》

底層通縮,中産通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