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央行买国债,原料价格上涨,通胀要来了吗?

作者:涂饰商情

最近很多人注意到,央行宣布将开始购买国债,原材料似乎也在涨价?

大多数人看到了表象,一些人在思考,这些现象之间有何联系吗?

少数人看到了本质,大通胀很可能要来了。

也许10年后回过头看,今年可能是大通胀的起点。

央行买国债,原料价格上涨,通胀要来了吗?

为何会如此断言呢?

因为,过去人民币的发行量曾受到外汇的严格限制,即所谓的“外汇为锚”的发行模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土地为抵押”的发钞模式。

这种模式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拥有土地作为抵押,便能获得大量贷款,从而推动了市场上的流动性。

很多企业家的第一桶金,就是炒地皮获得的。

但是现在,随着大陆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于楼市上涨的预期也发生了逆转。

过去很多人认为房价会永远上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国内房价会重蹈日本的覆辙,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在高点破灭之后,持续下跌了20多年,不得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随着人们对于楼市未来的预期从上涨转为下跌,买房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幅下降。

即使房贷利率下降,也不足以刺激到人们买房,因为利率下降带来的优惠力度,可能还不足以抵消未来房价下跌的幅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购买国债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这意味着央行直接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流动性,也预示着大陆货币政策的新动向。

如今整体处在一个很尴尬的状态。

从老百姓的角度讲,现在口袋空空,能不买房就不买房,能不贷款就不贷款,连日常消费也使劲压缩。

所有经济活动的底座就是老百姓的消费。

所有的产品只有消费了才算完成闭环,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反正得有人消费,老百姓的消费上不去,经济活动就活跃不了。

通过投资拉动经济,但是投资会增加负债端,如果没有产出,最终投资也很难收回。

对民营企业影响最大,老百姓不花钱,他们生意就不好做。

这两年热火朝天的新能源,营业总额很高,利润却没多少,绝大部分都在赔钱,都在指望政府的补贴。

国家之前的策略是降息,降息给市场投放贷款。

比如就在2021年,国家为了救济疫情中的困难企业,开始发经营贷,然后这些经营贷很多就进了房地产。

这两年很多人不敢贷款了,有资质的不敢贷款,没有资质的想借款借不到。

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讲,就更艰苦了,除了五省两市,很多地方的财政几乎没有盈余。

这种情况就如同一个家庭每年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其开销,还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和车贷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依赖于父母。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的“父母”就是中央政府。

然而,“父母”可能手里也没有余钱,毕竟家大业大,开销很大。

在此之前,政府的应对策略通常是首先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类似于父母让富裕的孩子补贴贫困的孩子。

如果富裕的地方也没钱怎么办?如果这种方式无法满足需求,政府就会发行国债。

国债实际上是政府向公众发行的一种借条,公众购买国债后,到期时政府会连本带利地偿还。

由于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新增货币,只是资金从公众手中转移到了政府手中,因此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借走了老百姓的钱,导致老百姓手中的资金减少,进而可能降低消费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国家大规模发行国债时,股市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国家从市场抽取了流动资金,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动荡。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了。

然而,当央行开始购买政府的国债时,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财政部发行国债,央行通过印刷货币来购买这些国债,这样政府的资金就增加了,可以用于各种支出。同时,这也使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因为央行新印刷的货币直接进入了流通领域。

你可以想象,“左手印钞票,右手打借条”,然后将借来的钱用于基建项目,用于保日常运转等。

这样会导致市场上的钱源源不断增加。

央行买国债,原料价格上涨,通胀要来了吗?

源头企业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市场上的需求并没有明显增长,怎么原材料价格却在增长?

很简单,因为市场上的“钱”多了,基础原材料就显得“贵”了。

比如中东的石油涨价了,化工企业成本就会上涨。市场上流动的钱多了,很多人有保值、避险、日常套保等需求,一些生活相关的原材料就在“悄悄涨价”。

历史上,日本也有类似的操作,日本是政府卖国债,央行买国债,买了之后政府用借来的钱,优先救助那些大企业。

这些企业拿到钱之后并没有扩大生产,反而把自己之前欠的钱给还了,并不去扩大产业,也不增加雇员,导致日本历史上长达10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而在前几年,美国给全民发钱,美国把钱直接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自己选择自己需要买点啥,百姓花出去的钱,也会进入企业,最后企业也被救活了。老百姓也有钱了,可以防止老百姓大规模断供,保持了经济的稳定。

这个方案听起来挺好,但是如果老百姓拿到钱,不花,全部存起来怎么办?

到时候经济没救起来,企业没得到钱,政府的救市弹药也打光了。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美国政府选择了给老百姓发钱,因为市场上钱多,专业的说法是流动性充沛,美股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百姓有钱,就去炒股票、买比特币,那段时间加密货币也迎来了大爆发。

网上有一些关于美国日常工资的采访,美国那边这两年大家工资基本增幅都在30%以上,很多行业都快翻倍了。

当然了,工资涨,必然的结果就是通胀。

所以接下来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借鉴历史面对当下的挑战?

我们政府将会怎么用从央行直接借出来的钱?

如果钱直接给企业,继续保产能,大概率会延续日本的路线,因为企业现在的问题不是缺钱,是商品卖不出去,百姓缺购买力,大家买东西的积极性不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如果政府把钱给老百姓,这又涉及一个问题,老百姓是选择把钱存起来?还是花掉?

整体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大家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把钱花掉而是存起来。

中国家大业大,众口难调,很多人其实并不认同发钱这个操作,甚至觉得都发钱等于不发。

还有不少人觉得给穷人发钱,会导致富人更富,所以不能发。

不管是给企业发,还是给老百姓发,还是拿去还债,只要货币发行的约束变成了国债,短期不明显,长期看货币增量肯定是越来越大的。

因为现在的货币,不是黄金的等价物,而是一种强制流通的符号。

从长远视角来看,通胀似乎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趋势。

随着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其累积效应终将超过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形成一个潜在的“货币堰塞湖”。

这种趋势的累积,终有一天会如洪水般汹涌而下。事实上,大陆目前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显著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

日本曾长期有效地抑制通胀,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用丰富的商品有效地稀释了日本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此外,日本民众的消费习惯偏向保守,也是通胀得以控制的因素之一。

然而,持续的货币增发政策终将导致通胀压力的释放,正如最近日本货币的大幅贬值所显示的那样,他们长期追求的通胀目标终于到来。

因此,从长期角度来看,大陆也将面临通胀的挑战。

通胀的本质在于货币现象,当货币供应持续增长时,通胀只是时间问题。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

面对通胀,许多人可能会疑惑如何保持资产的价值。在投资领域,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物品或资产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它在通胀周期中往往能够保值:

普遍受欢迎,特别是受到富裕阶层的青睐;

产量难以增加,具有稀缺性。

我们要认识到,存款利率已经低于通胀目标,这意味着储蓄的实际购买力正在下降。

人们也不必过于担忧通胀带来的潜在影响。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市场变化。

通胀并非洪水猛兽,真正可怕的是因恐惧而盲目投资。成功的投资往往源于深思熟虑和稳健的策略,而非一时的冲动和贪婪。

对于普通个体而言,保持工作和生产力是应对通胀的最佳方式。

毕竟,无论通胀如何变化,我们的劳动成果最终都会转化为收入,从而保障我们的生活质量。

只要不发生恶性通胀,保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我们就能够平稳度过这一挑战。

要向前看,前途必然是光明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

央行买国债,原料价格上涨,通胀要来了吗?

■ 深刻理解涂料行业结构性机会的重要意义

■ 以邻为鉴 亚洲涂料如何做到百亿市值

■ 经销商和企业转型别想太多,必须先干再说

■ 涂料企业下沉直销抢客户 经销商要被抛弃?

■ 低价艺术涂料会摧毁高端涂料市场吗?

■ 12省市基建被叫停!苦日子或成新常态

■ 一无所有的经销商,请放下面子全力赚钱

■ 放弃or深耕?涂料行业的焦虑和困惑何解?

■ 行业的真相:太善良的经销商很难赚钱

央行买国债,原料价格上涨,通胀要来了吗?

主编:东哥

编辑:吴宇

校对:欧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