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作者:宛爸育兒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最近頻繁看到一些家長

為了孩子的吃飯問題

夫妻倆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

我們常說

“飯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飯渣”的家庭則各有各的沖突

今天我們就借這樣一個案例

和各位家長分享一些

分析這類問題的思路

▽▽▽

女兒六歲,不會用筷子,用勺子方式也不對,吃西瓜不會吐西瓜籽,是很丢人的事情嗎?

女兒十月份就六歲了,平時吃飯用訓練筷和勺子,在幼稚園吃飯用勺子,她握勺子的姿勢不對,是用拳頭握着而不是像拿鉛筆那樣拿着,平時吃飯會糾正她,但她時常會忘記。晚飯時她又握勺子不對,怕我們說她,她就想用訓練筷,老公嚴厲制止并強行要求她必須用勺子,我打岔了(我嫌老公吼聲太大太嚴肅,好吧,我就看不得老公訓孩子),我讓她夾菜用訓練筷,喝粥用勺子(我檢讨,我不應該在老公教育時唱反調,我訓孩子的時候老公從來不吭聲,會和我統一戰線)

我的感覺是事兒不大,也許某天就改過來了。但老公的意思是她已經快六歲了,連握勺子的方式都不對,雖然平時會溫和的糾正,但她改不過來,是不是溫和的說教沒有用,要嚴厲的批評她她才能記得住。

我反對吃飯時對孩子說教和批評,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用餐環境。老公的意思是她從兩三歲開始自己吃飯,到六歲還不會正确握勺子,說明不批評不嚴厲是不行了,必須要來狠的她才能記住,快樂的用餐環境很重要,但孩子正确的吃飯方式也很重要,否則挺大孩子了還不會正确用勺子用筷子,别人會怎麼看她。他甯願在我們平時吃飯吼她讓她改正過來,也不願孩子在大庭廣衆之下丢一次臉有一輩子的陰影(我并不認為孩子不會用勺子會丢臉,我的意思是甭管咋用,吃飽就行)。

孩子吃西瓜不會吐籽,小時候吃瓜前我會給她摳籽,可能在她的認知裡就形成了她吃瓜要先摳籽。告訴過她可以直接吐,沒必要摳,但她不會,加上西瓜汁水流的到處是,我要收拾地闆、桌子、洗衣服以及黏糊糊的娃(主要原因),我便放棄了讓她吐籽。摳個籽一分鐘的事兒,但收拾這些需要很多一分鐘,我甯願摳籽。

這次吃西瓜孩子又讓摳籽,老公制止并強烈要求她自己吐籽,孩子吃到西瓜籽後咬破了,吐了出來,并吐出西瓜汁,我忍不了直接拿過孩子的西瓜摳籽了(還是檢讨,不該在老公教孩子吐籽時插手)

老公說我養娃太細緻,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個另類。想一想别人都大口吃瓜吐籽,而你吃瓜就必須先摳籽,是顯擺你精緻,襯托别人粗俗嗎?這樣的孩子一點也不合群,讓人不喜歡。養的太精緻了或許會招人嫉妒,對孩子不利,萬一别人使絆子讓孩子遭受嘲笑和霸淩怎麼辦。

還有一個吃飯慢的問題,我吃飯慢,老公吃飯很快,我一頓飯的時間他能吃三頓。我也可以吃飯快,但感覺吃飯應該是一個很享受很松弛的事情,吃太快沒必要。老公認為我是對的,但孩子吃飯太慢,在幼稚園有好吃的别人吃三個她才吃一個,再想吃的時候已經沒了。長大後會和同學同僚一起吃飯,别人都吃完了,就她沒吃完,别人都要等着她嗎?别人等着她她會有壓力吧?她會不會不好意思是以就幹脆不吃了,到時候吃不飽多委屈自己。

以上問題我與隊友誰也說服不了誰,我認為順其自然不是大事,隊友認為必須要改正,否則以後會吃大虧。

另:隊友覺得我養孩子是在彌補自己的童年,對孩子太過溺愛,幹什麼都太順着孩子,孩子沒經過什麼打擊與挫折,這樣不好(我也不明白六歲的孩子要啥打擊挫折,像我這樣的普通家庭,孩子吃苦的日子在後頭,何必讓她早早吃苦)。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活潑大方有自信的小孩,很失敗,孩子膽小不太合群,說話無邏輯無條理不清晰,受欺負了也不能正确描述發生的事情,問她問題她總是吭吭哧哧講不清的着急,我不知該如何教育。我的初心是孩子健康快樂,隊友覺得孩子快樂的太沒心沒肺了,共情能力差,狗屁不懂(我帶孩子看病抽血,我暈血要暈倒了孩子像沒事人一樣,不知害怕還在玩手機)。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父母目前的主要沖突是:

1、握勺子的姿勢不對,孩子目前抓握勺子的姿勢應該是如下圖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2、孩子吃西瓜不會吐籽

3、孩子吃飯太慢,在幼稚園有好吃的别人吃三個她才吃一個,再想吃的時候已經沒了

在家長眼中,吃飯根本不需要學,每個人都是自學成才。

父母現在認為孩子出現各種吃飯問題,是她自己造成的,孩子才是這些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家長頂多是監管不力,負次要責任。是以所有的讨論都是在争論到底誰監管孩子才是正确的?夫妻倆所有的争論都在努力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自始至終兩位家長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家長現在的知識盲區是——沒有人生下來就會用勺子,孩子不是生下來就知道怎麼咀嚼。“吃”是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掌握的一項技能。人類生下來就會的進食方式隻有吸吮和吞咽。孩子添加輔食的過程就是一個家庭中所有成年人教人類幼崽如何進食的過程。

吃飯和孩子學走路、學說話,學寫字一樣,必須經過後天的學習和不斷練習才能掌握。就像老師教孩子學加減乘除一樣,孩子的天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老師教學的方法。因材施教,準确分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用适合孩子的學習方法耐心傳授才能事半功倍。

1、握勺子的姿勢不對。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雖然家長沒有說,但根據我們的經驗判斷孩子是長期被家長喂飯。

如果從6月齡添加第一口輔食開始就給孩子提供勺子的話,寶寶大概會在一歲半左右才能學會這樣抓握勺子把食物送進嘴裡。

下面是我們的學員寶寶在9個月大的時候一段吃飯的視訊,這是從6月第一口輔食開始就跟着我們學習的孩子

視訊加載中...

可以看出孩子在經過3個月的練習後能主動嘗試用勺子舀取食物。盡管他把勺子拿反了,舀取食物失敗,但這也是一次成功的練習。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我們想說的是,孩子學會用勺子真不像家長想的那麼簡單。上面這個寶寶和家長還是在我們的全程指導下進展神速,尚且是需要兩三個月才有主動用勺子舀取食物的意識并努力嘗試,那麼一個被長期喂飯的孩子,首先要糾正她多年以來對吃飯的錯誤認知,再給她機會讓她自己嘗試練習,你猜需要多久?

下面是我們幹預的一個案例:寶寶2歲,一直被家長喂飯,2歲時還不願用手觸碰食物,更不願拿勺子。媽媽在我們的幫助下頂住了來自全家的壓力,寶寶終于在第13天的時候小心翼翼地用手碰了一下勺子,第25天才第一次用手抓了一口食物送到自己嘴裡。

視訊加載中...

家長可能會認為我舉的例子沒啥可比性,我提供的這些都是小寶寶,自己的孩子已經快六歲了,智力、了解能力、手部精細動作等等遠遠好過這些小寶寶。實際上使用勺子吃飯和騎自行車沒有差別,都是人類學習使用工具的過程。一個人哪怕是三十歲才開始學騎自行車,一樣要從頭學起,不可能說六歲沒有學騎自行車,等三十歲時不用學就會了。

我說這麼多是希望家長明白,孩子學習吃飯需要不斷嘗試,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家長能做的是提供适合孩子的飯菜,布置出适合孩子就餐的環境,以及正确的指導和耐心的陪伴。

那麼孩子這樣抓握勺子,反複糾正都改不過來是為什麼呢?

最核心的原因是孩子的手指力量不夠,手部鍛煉得太少,五指分化都沒有過渡好。是以孩子現在習慣用手掌發力而不是手指。是以她用勺子舀取食物的時候必須用手掌握住勺子,不是手指捏着勺子。

另外如果勺子太大太重,寶寶手指力量不夠,也是隻能用手掌抓着勺子舀取食物的。

盲猜孩子從添加輔食開始就是被喂飯,一直沒嘗試過用勺子自己吃,直到上幼稚園才慢慢開始讓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飯。孩子能有今天的成果,都是在幼稚園環境下鍛煉出來的。孩子在幼稚園吃一日三餐,能自己用勺子吃飯(老師不會管孩子到底怎麼抓握勺子),在家中吃飯的時間有限,加上家長更願意喂飯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吃,在家裡做遊戲、活動時孩子也沒有其他的途徑來鍛煉手部力量、手指精細動作和手指力量,是以進展比較慢。

建議給孩子換成小點兒的勺子,長度以孩子手掌長度為準,寬度不超過2厘米。如果希望孩子用筷子,改成普通的兒童筷,不要再用訓練筷。兒童訓練筷在手指這個位置是連接配接起來的,不利用孩子手指分開。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吃飯時也不必刻意要求孩子必須用勺或者必須用筷子。隻要給孩子提供不同的食物,比如菜品用筷子夾,喝粥喝湯自然會使用勺子。隻要孩子用勺子或者筷子就行,怎麼用讓孩子自己決定。

在提供了更加輕便的勺子之後,孩子用勺子更輕松,不費勁了,自然會去嘗試體驗不同角度、不同力度舀取食物的感覺。嘗試的次數多了,手腕更加靈活,手指力量更好了,孩子自然就會發現像下面這樣拿勺子是最輕松最便捷,最容易舀取食物的。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平時吃飯會糾正她,但她時常會忘記。晚飯時她又握勺子不對,怕我們說她,她就想用訓練筷,老公嚴厲制止并強行要求她必須用勺子,我打岔了(我嫌老公吼聲太大太嚴肅,好吧,我就看不得老公訓孩子),我讓她夾菜用訓練筷,喝粥用勺子(我檢讨,我不應該在老公教育時唱反調,我訓孩子的時候老公從來不吭聲,會和我統一戰線)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再來說關于孩子使用勺子這件事兒家長的做法。

當一個人希望把某種行為變成一個習慣,知識、意願和技巧缺一不可。

孩子現在已經知道為什麼要用勺子,主觀上也想使用勺子,現在欠缺的隻是一些如何用好勺子的技巧。技巧怎麼來?沒有捷徑,隻能多練。家長在孩子練習的過程中,不斷糾正孩子錯誤的方法非常重要。但糾正的前提是家長能準确找出影響孩子的原因,并且采取正确的方式影響孩子。

現在就是家長沒找對原因,對待孩子更是簡單粗暴。

爸爸沒找出孩子不想用勺子的原因直接幹預結果

老公嚴厲制止并強行要求她必須用勺子

媽媽分析錯誤但找出的原因不對,變相地和爸爸一緻,直接幹預結果

我讓她夾菜用訓練筷,喝粥用勺子

其實即使媽媽不說,孩子也不會用筷子喝湯(因為筷子夾不起液體)。是以看似是媽媽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其實和爸爸殊途同歸——孩子啊,你要用正确的方法拿勺子。注意,媽媽的要求其實并不是像她所說孩子隻要喝粥時用勺子就行,而是“要按家長的訓示,正确地方法拿勺子喝粥”。

這就像告訴孩子“你騎上自行車騎100米”。孩子其實剛剛能坐在自行車上不摔倒,達不到騎行的程度。家長既沒有指出孩子現在掌握不好平衡,也沒發現是孩子腿部力量不足蹬不動,隻是一味地強調“你往前騎呀,往前騎,隻要騎100米就行,很簡單的。你為什麼不動呢?”

2、孩子吃西瓜不會吐籽

吃西瓜不會吐籽這事兒和上面用勺子存在的問題一樣。家長忽略過程,隻想直接要自己預期的結果。

小時候吃瓜前我會給她摳籽,可能在她的認知裡就形成了她吃瓜要先摳籽。告訴過她可以直接吐,沒必要摳,但她不會,加上西瓜汁水流的到處是,我要收拾地闆、桌子、洗衣服以及黏糊糊的娃(主要原因),我便放棄了讓她吐籽。摳個籽一分鐘的事兒,但收拾這些需要很多一分鐘,我甯願摳籽。

媽媽希望孩子吃西瓜不僅能吐籽,而且還要吃得幹幹淨淨。可是孩子掌握一項技能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沒有髒亂的練習,哪能換來幹淨的結果?

是以在嘗試過讓孩子自己吃西瓜,家長要收拾清潔後,媽媽放棄了讓孩子練習吐西瓜籽這件事兒。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3、孩子吃飯太慢

孩子吃飯慢,甚至邊看卡通片邊吃飯,吞咽多咀嚼少,這在長期被喂飯的孩子中是很普遍的現象。

因為要喂飯,必須吸引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否則孩子會嘗試抓勺子、抓餐盤或者自己抓取食物,幹擾家長喂飯。家長常用的方法是給孩子玩具、聽故事、空碗碟(代替玩具)、故事書、看卡通片。

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吃飯上了,家長喂飯就友善許多,而且孩子吃得又快又好又幹淨。關鍵是喂飯時孩子根本不知道饑飽,家長喂多少吃多少。孩子玩得開心,家長喂得滿意。

為了能喂飯時更加順利而且幹淨不髒亂,孩子吃的飯菜必須是易成團、有湯水、軟爛容易吞咽的食物。沒有家長用筷子夾芹菜喂孩子吃得吧?韭菜也不會一根一根夾起來喂,因為纖維粗,孩子得費勁兒嚼半天才能咽下去。一頓飯幾十根芹菜,家長沒有耐心一點一點喂。

孩子長期吃燴飯、米飯配湯或者炒飯、馄饨、餃子、面條、粥等水分足的食物,一口食物入口不必費勁兒嚼,舌頭攪拌幾下就能咽了。原本是需要反複咀嚼刺激唾液分泌,牙齒把大塊食物咀嚼研磨成細小顆粒,混合唾液後成為容易吞咽的食物糜團。現在家長提供的食物就代替了口腔内的機械消化,孩子直接吞咽就行。等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大了,不能再吃燴飯、炒飯,可以和大人吃同樣的飯菜時發現,孩子要麼是挑食,要麼是一口食物在嘴裡含很久才能咽下。

吃飯慢是必然的。

邊吃飯邊看卡通片,則更是卡通片有多長,孩子能吃多久了。

孩子吃飯問題的原因找到了,怎麼解決呢?

實際上,夫妻倆的沖突并不是因為孩子吃飯問題意見不同,是以産生了沖突。

而是因為夫妻倆原本就有沖突,現在隻是以孩子的吃飯問題這種形式爆發了而已。

孩子吃飯問題引發家庭紛争,誰對誰錯?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吃西瓜

這次吃西瓜孩子又讓摳籽,老公制止并強烈要求她自己吐籽,孩子吃到西瓜籽後咬破了,吐了出來,并吐出西瓜汁,我忍不了直接拿過孩子的西瓜摳籽了(還是檢讨,不該在老公教孩子吐籽時插手)

正常來說,孩子吃西瓜的目的是什麼?孩子把西瓜吃完,補充水分,享受西瓜的美味對不對?

但父母關注的點則是——孩子吃西瓜到底應不應該吐籽?西瓜籽用什麼方式吐出來?

那麼家長到底是希望孩子把西瓜吃完享受美味,還是隻是希望孩子用自己期待的方式解決西瓜籽?

我們認為是後者。通過控制孩子,迫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吐籽來向對方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孩子用筷子還是用勺子吃飯,怎麼用勺子也是同樣的目的,包括後面提到孩子吃飯慢,也是一樣。

孩子不過是夫妻倆争奪話語權努力證明自己是正确的工具罷了……

夫妻關系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我感覺爸爸媽媽其實心裡都是非常明白這一點的

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活潑大方有自信的小孩,很失敗,孩子膽小不太合群,說話無邏輯無條理不清晰,受欺負了也不能正确描述發生的事情,問她問題她總是吭吭哧哧講不清的着急,

大道理就不講那麼多了,總而言之還是我們工作中經常遇到的老生常談的問題“飯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飯渣”的家庭各有各的沖突。

至于說孩子如何改善,夫妻倆之間的問題不解決,沒有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人,需要尊重,孩子就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