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化”不稱國人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中國青年雜志
“西化”不稱國人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西化”不稱國人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8期

@韓子勇、高佳彬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态。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産物,是中華文明自我更新、生生不已的産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文明新形态,是祛除西方現代化理論迷思和文明魅影、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出來且融彙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産物,是中華民族“向何處去”的自信答案。

現代化不等于西化

現代化一般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即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向以工業為主的現代社會轉換。這個過程中生産力發展、科技進步,但它的實作程序可以是多樣的。最早的大規模現代化是西方的現代化,經過航海大發現、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完成了資本的積累擴張。這種資本積累過程,是殖民擴張、侵略掠奪、奴役壓榨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過程,國家内部在現代化過程中形成兩極分化和依附關系。率先完成資本積累的工業化宗主國,在後續發展中處于優勢地位,實作其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支配地位,将殖民地人民變成它經濟上的附庸。随着風起雲湧的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老牌帝國主義的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但亞非拉國家經濟上依然難以擺脫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供給地的地位,長期陷入政治動蕩和經濟依附的命運,難以實作真正的現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帝國主義國家的手法雖越來越隐蔽,但換湯不換藥,骨子裡依然繼承其舊衣缽。總之,西方的現代化,不管其打着怎樣的旗号和理論加以修飾和僞裝,始終難掩其累累白骨和血腥壓榨的客觀過程。

西方國家常将自身的現代化視之為放之四海皆準的通用模式。中國近代以來受到西方現代化模式擴張的刺激,為了擺脫所處的半殖民半封建困境,有識之士急切地探索現代化道路。無論是戊戌變法、洋務運動,還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都視西方為近世道路坐标,以西方現代圖景為依歸,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實情,結果也是失敗的。隻有中國共産黨找到了一條适合中國國情,可以帶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規模巨大,其他遵循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無論是歐美還是日韓,從未有國家人口基數達十四億之巨;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内部的脫貧和共同富裕,不是靠剝削掠奪,而是通過科學規劃和資源統籌,依靠技術進步和收入的配置設定調節帶動共同的财富增長;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現代化既是倉廪實、衣食足,也是知禮節、明榮辱,是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統一。西方式現代化,不僅在物質層面存在着貧富兩極分化,在精神層面也存在着資本的逐利性壓過人性的黑色教條。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現代化程序遵循一條有序發展的道路,從1953年編制“一五”到今天的“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得到全方位的規劃建設和科學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文化文明體系,極大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城鄉建設、經濟發展和生态保護相協調相促進。城市化率是衡量現代化的重要名額之一,但快速的城市化也會帶來很多“城市病”,造成生态破壞。在西方,20世紀60年代後,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但之後西歐很多國家進入逆城市化階段。美國城市人口的增長并沒有停止,目前城市化率是83.3%。中國正在經曆快速城市化的階段,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到2023年增長至66.16%。在這一過程中,早期也有一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但黨的十八大後,生态興文明興、生态衰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加快推進,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差別于西方現代化程序中出現的暴力圈地,迫使農民轉為産業人力的痛苦過程,中國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同時,沒有忽略廣大的農村地區。在長期的革命鬥争和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産黨深刻認識到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對農村問題始終高度關注,從“六五計劃”開始,中央形成了每年“一号檔案”都關心和發展農業農村工作的慣例,從黨的十九大提出“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到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農村日益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承載地、農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在現代化程序中,城市建設與鄉村振興,二者互相促進、互相融合;中國的現代化程序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而縱貫西方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是暴力、剝削和非正義的争戰。為了攫取巨額利益,依靠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大門,通過罪惡的鴉片販賣搶掠真金白銀。一些國家為了收獲免費勞動力,通過遠洋航海、搶掠人口,強迫黑人認同自身的奴隸身份,在大莊園中埋着數百萬黑奴的累累白骨。為了搶奪土地和資源,後起的法西斯國家通過發動軍國主義的侵略戰争,滿足本國對現代化所需的巨大資源需求。

總之,和西方的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程序從範圍上覆寫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規模堪稱人類曆史僅見,從價值取向上追求共同富裕,自覺拒止非正義的搶掠、戰争,從實踐角度上則更加有序、更加科學、更加符合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中國式現代化和平指數相對較高、改革的幸福指數相對較高、發展的正義指數相對較高,規劃有序性相對較強,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為世人展現了另一幅圖景:不依靠暴力、血腥、非正義的資本積累,不以犧牲生态環境、不以異化人的精神為代價換取發展,在發展中盡可能限制資本貪婪的擴張,降低貧富差距,永遠不對外擴張稱霸,同樣可以實作現代化。

現代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

從“文明”概念的角度看,現代文明是現代社會物質和公德心的總和。從發展的角度看,現代文明是現代化的結果,是人類社會在現代化基礎上實作的物質、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面進步,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政制向現代政制、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次元的進步。從現代化實踐的角度而言,既應該有西方式現代化基礎上形成發展的西方現代文明,有拉丁美洲現代化基礎上建立的拉美現代文明,也必然有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基礎上形成發展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有人總錯誤地以為西方世界是極富足富有的世界,是最早啟動現代化的“先驅”,并自然地把現代文明和西方文明畫上一個等号。其中有兩處明顯的邏輯問題,一是以西方文明為近世文明,自然地把文明的新舊作為文明現代化與否的标準;二是把現代化發展的快慢作為判斷文明現代化與否的絕對标準。

首先,文明的新舊不能決定哪種文明更容易實作現代化。西方文明不必然是新文明,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不必然是舊文明。西方文明有久遠的文明源流,以地中海沿岸為中心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古希臘的文學、詩歌、科技、藝術,古羅馬的法典、基督教文化,構成了西方文明的厚重底色,也造就了當代西方人“言必稱希臘羅馬”的傳統。西方文明的正式形成,是在公元6世紀初到15世紀末的近1000年,奠定了西方宗教、語言、多元主義、代議制等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西方文明從傳統轉向現代,經過文藝複興、宗教改革、經濟擴張、資本主義制度的出現、海外貿易,在16世紀以後,是一種以對外貿易和資本擴張為基礎的文明。寫下《文明沖突論》的塞缪爾·亨廷頓對西方文明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有過一段獨到的表述,他指出西方直到17、18世紀才開始實作現代化。但西方遠在現代化之前就是西方,使西方差別于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産生于西方現代化之前。亨廷頓的叙述稍顯絕對。現代文明絕不是站在以往文明成果的對立面,把過去的東西全部推倒重來,而是融合傳統、融入現代化實踐建構起來的文明形态。

其次,現代化發展的快慢不能說明哪種文明更好。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但在一些文明裡可能有些特質更符合現代化的需要,更容易讓一國的現代化有“先發”優勢。例如西方文明從古希臘羅馬開始,就是典型的海洋商業文明,追求貿易、冒險和财富。機遇在海上,财富在海上,在14世紀時是葡萄牙人的财富信仰。尋找“遍地黃金”的中國,是他們啟動航海計劃的重要動因之一,是西方開啟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在西方趨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新興資産階級對财富的欲望一直是其強大的驅動力,逐利的本性推動着海洋航線的發現,也推動文明秩序的重建和沖破舊的秩序也就是宗教神權的束縛。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随之湧動,為西方文明現代化創造了有利的思想環境。海外擴張積累了現代化必需的大量資本,為工業發展提供了不斷擴張的市場,推動了新興市場需要的大規模機器生産方式和技術革新,由此催生了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推動了新興資産階級的壯大,導緻了政治革命的出現。工業革命确立了新的生産方式,是西方文明現代化在物質層面的基本内容;科技革命産生了近代科學技術,是西方文明現代化在文化層面的主要内容;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主義統治,确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是西方文明現代化在制度層面的根本内容。在這個過程中,自由主義是驅動西方現代化的重要動能。這些文明裡的内質因素互相交織,産生連環疊加反應,進而推動西方社會的整體性巨大變遷,加速了西方現代化的程序。但西方文明中的一些特質,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叢林法則、優勝劣汰,也讓西方現代化過于功利化、過于物質化。正如辜鴻銘所說的,西方近現代文明是一種物質實利主義文明,社會的一切方面都貫穿着實利主義、機械主義和強權主義的精神。西方的現代化雖然物質上極大富足,但在文明和精神方面有很多問題,持續的周期性危機、兩次世界大戰都從西方策源,人們不得不對西方是否是現代文明标準的唯一性進行深刻檢討,探尋新的現代化路徑。

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長期探索的結果。它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既強調物質富足,又追求精神富有,是物質文明和公德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文明層面的集中展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的集中展現,是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文明的新文明形态。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可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概念的提出和實踐有特殊的時點考量,應時需、合規律、順大勢,有其必然性。

第一,應時需。從時點上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新時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關鍵時刻提出來的。經過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走過的百年輝煌征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全國上下向着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前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在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前進的關鍵時刻提出的,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多領域進步成果,是一種整體性成就。

第二,合規律。從現代化程序的規律看,現代化是人類物質和文明集中向現代的轉換,本質上是物質文明和公德心形态的更新和再造。西方式現代化過于強調物的層面,造成資本對人的生存狀态的過度侵蝕,在經曆過相應陣痛後,一些人士也在不斷反思,希望推動解決物質與精神、人與自然的失衡問題。在中國式現代化程序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可或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舊邦新命的實踐形态。中華文明是最為古老的文明之一,但也在近代遭遇文明蒙塵,險些陷入斷絕。中國共産黨帶領各族人民救亡圖存、延續文明、求得新生,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在如此險峻的内外條件下啟動的,在“落後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下,快速追趕西方,并實作了對西方路徑的更新和超越,在實踐中不斷更新文明樣态,實作了文明延綿與創造。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新形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傳統文明精粹,不斷進化發展,為實踐指明方向,明确價值追求。

第三,順大勢。從民族複興的大勢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程序不可逆轉。黨的二十大鮮明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任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一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然包含中華文明的偉大複興。從文明發展的規律看,文明是人類生産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生産力愈發展,文明進化的可能性愈大。進入新時代,國内生産總值從53.9萬億元提升到126.05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升到18%以上。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更有志氣、骨氣、底氣,可以從仰視到平視這個世界了。從引爆外網、年輕外國人争相學跳的“科目三”,到走進西方主流影院、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封神第一部》,拼多多海外版temu登陸海外四個大洲、數十國,已經成為僅次于亞馬遜的全球第二大電商巨頭,國産“三蹦子”漂洋過海在美國小鎮成為爆款,中國流行的,可以是世界流行的,中華文明和發明創造正在重回它應有的位置,得到更多尊重和喜愛。

“兩個結合”是中華民族走向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兩個結合”的基礎上長出來的新的文明形态,堅持“兩個結合”,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鍵條件。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産物。文明屬實踐的範疇,并以社會性為基本内涵。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說:“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馬克思也曾用觀念、制度、行為、社會關系總和等闡釋文明。這些論斷揭示出,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創造、累積、沉澱形成的成果,文明的發展程度從根本上标志着人類實踐的程度和社會發展的水準。現代文明是現代化程序中人類實踐和社會發展的集合,不同的實踐和社會實際孕育不同的現代文明,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各種實踐活動和中國社會實情積澱而成的集合形态。中國共産黨上司人民所進行的一切理論創新與實踐創造,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公德心、社會文明、生态文明,應都歸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中,最能集中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内涵的,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總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鮮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光輝璀璨、氣象萬千的“集大成者”。其中,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将随着深入實踐不斷豐富發展,這預示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将不斷随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而開拓更新,展示出新的文明形态。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産物。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察時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殷墟,是商文明的發源地,記錄了鼎盛時期的青銅文化,诠釋了三千年前我們先人建立的文明高度。在2023年6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強調:“隻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可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對過往文明曆史的探尋,也離不開對傳統文明的時代轉化。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現代文明創新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繼承自母體的生命密碼。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盤西化論”“中華文明被抛棄論”曾一度甚嚣塵上,甚至出現廢棄不用漢字,轉而使用羅馬文、拉丁文和世界語的“運動”,一度将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導向絕路。中國共産黨破除了這一謬識,推動中華文明涅.重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

“兩個結合”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法途徑。“兩個結合”特别是“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經由這個結合,才能讓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根深葉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新的活力,造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新生命。“結合”帶來彼此契合、互相成就。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西一東,來源不同,但彼此有很強的契合性,二者同頻共振。“結合”促進了兩者互相成就,讓馬克思主義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内容,通過民族的語言、民族的形式,更好融于一個民族,與其文化習慣、文化心理相适應,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和文明建構。例如,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與“天下大同”“天道酬勤”“為富當仁”的傳統智慧彼此契合、互相結合,昭示了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價值追求。“結合”築牢了道路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基于中國國情和中華文化的實踐探索,也最終轉化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明成果。結合民為邦本、政在養民的傳統民本思想,我們黨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一種古老的文明形态向現代文明形态過渡必然要經曆深刻的文化轉型,這種轉型的原動力來自自身,也可以來自對他者的參照。中華文明向來有自信、開放、包容、創新的特質,“結合”沖破了古今中外的文明界限,讓中華文明在縱貫五千年的曆史中不斷汲取養分,也可以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吸收文明結晶,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空間更加開闊。“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龍年春節,全民線上參與福建“遊神”,新春戰袍“馬面裙”成為爆款,春晚國風歌曲《上春山》配上民族舞,元宵晚會粵劇和芭蕾共同演繹《彩雲追月》......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元素,正成為大衆的“選擇”和潮流。文化主體性能夠轉化為厚重的文化力量與文化基礎,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精神動力與文化支撐。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種文明。追求現代化是世界潮流,人類文明在這一潮流中走向現代文明。在現代化的大潮中,西方文明不是各國現代文明轉型的唯一“答案”。我們立于5000年的文明基床上,以開放襟懷學習和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仍在進行,中華文明亦自我更新、生生不已,必将在“兩個結合”的滋養中交融凝聚,向上而生。各國應攜起手來,共同創造基于全人類共同價值、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文明,讓現代文明之花綻放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西化”不稱國人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韓子勇

“西化”不稱國人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高佳彬

(作者韓子勇系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藝術學院教授、二級研究員,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高佳彬現供職于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西化”不稱國人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監制:皮鈞終審:陳敏審校:劉曉 劉博文編輯:劉善偉、苗佳欣(實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