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從不是軍事要地的皖城,為啥在三國如此重要?

作者:依纞伱

曆史上從不是軍事要地的皖城,為啥在三國如此重要?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座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城,突然成為了戰火紛飛的重鎮。周邊的軍閥勢力都在為控制這座城池而瘋狂厮殺,甚至連遠在千裡之外的草莽英雄也放棄了一切,隻為能在這裡一決高下。皖城究竟藏着什麼秘密,讓它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如此重要?到底是地理位置的原因,還是别有深意?讓我們一探究竟。

皖城的戰略意義

說起皖城對三國時期的重要性,還要從孫策的一個決定說起。當年,孫策在江東一統諸侯之後,立馬首先就瞄準了皖城這座城池。孫策深知,要在争亂的世道裡立足,光靠治理腹地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有一座軍事上的重鎮,作為未來征戰的根基。

當時皖城不過是廬江郡的郡治,地方上的一處小鎮而已,在曆史上并不出名。可孫策卻慧眼識珠,看中了這座小城的戰略價值。經過一番攻城掠地之後,孫策很快就将皖城納入了自己的版圖。不久,孫策任命親信李術為廬江太守,專門派人在皖城鎮守,可見孫策對這處地方是何等看重。

就在孫策去世不久,孫權剛剛繼位,李術便已經萌生了反叛的心思。幸而孫權沉着冷靜,迅速派出軍隊平叛,将皖城重新牢牢控制在手中。一座曾經不過是小鎮的皖城,由此成為了江東軍閥割據的重鎮,着實讓人瞠目結舌。

曆史上從不是軍事要地的皖城,為啥在三國如此重要?

而皖城對孫吳的重要性,并不止于此。曹魏與東吳對壘多年,雙方邊境線自是有數百裡之長。但在漫長的戰線上,皖城卻是孫吳切斷曹魏糧草供給的最佳之地。

當年曹魏為了支援大軍北伐,在淮南一帶修建了數條運河,用于輸送糧草。這些水道最終全部通往皖城這一地帶。一旦孫吳占據了皖城,就等于控制住了曹魏的命脈。有了糧草的源源不斷供給,孫吳就能長期與曹魏對峙;但若是失守了皖城,曹魏在南線上的軍隊就将陷入千裡傷亡、斷絕糧草的窘境。

可見,皖城在三國時期的軍事地位是何其重要。它不僅是孫吳統一江東的根基所在,更是遏制曹魏南下的關鍵一環。一座不起眼的小城,竟然擔負起如此重任,實在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運氣使然。

皖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

要說皖城在三國時期為何會淪為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是關鍵所在。皖城位于長江下遊,地處淮河入江口,緊靠長江這一戰略要沖。在當年的戰争年代裡,長江兩岸往往就是決戰的關鍵區域。無論是水陸并進的進攻,還是舟船出沒的遙控作戰,皖城都占據了絕佳的地理位置。

更為重要的是,皖城東臨皖水,北靠濡須水,周邊群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從這個角度來看,皖城實乃布防堅守的要塞之地。不僅視野開闊,易于防守;地勢隘口,形成天然關隘,更是難以攻破。對于當時的戰争形勢而言,占據皖城無疑是制勝的先決條件。

曆史上從不是軍事要地的皖城,為啥在三國如此重要?

而除了這些天時地利之外,皖城還有一個别樣的天賜恩澤——氣候适中。我們都知道,當年曹魏與東吳在淮南一線周旋多年,每每一打就是數年。在漫長的戰争年代裡,合理的屯糧儲備是必不可少的戰略準備。然而南方濕熱的氣候,很容易讓谷物發黴生蟲;而幹旱的北方,糧倉又常年防不勝防遭到老鼠蟻蟲的侵擾。

唯有皖城這一帶,清新宜人的氣候條件,正好适合谷物的貯存。加之周圍湖泖密布,良田遍及,選址屯田之處也是處處皆是。可以說,皖城地理環境之得天獨厚,為當地帶來了遠超别處的軍事優勢。

還有一點不可不提,皖城作為運河交彙之地,水陸交通極為便利。當年魏吳雙方在淮南地區修建的衆多運河,幾乎全部都通往這一帶。無論是來自運河的糧草,還是江面上的戰船,都可以在皖城這裡順利轉運,為未來的作戰做好充分準備。

綜上種種,皖城作為三國時期軍事重鎮的地位,實在是不無道理。地處長江重鎮,沿河固守有利;周邊群山環繞,設防屯糧兩相宜;氣候适中、交通便利,後勤補給皆可就緒。一座不起眼的小城,竟集這般多的天時地利之宜于一身,實在是命中注定要在那個動蕩年代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了。

三國時期交通狀況的影響

說到皖城在三國時期的重要地位,交通狀況的變遷也是一大關鍵因素。在三國年間,曹魏與東吳之間的戰線格局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皖城正是由于交通條件的變化,才成為了決戰的關鍵點。

曆史上從不是軍事要地的皖城,為啥在三國如此重要?

按理說,皖城的戰略地位原本并不算太過重要。它地處長江下遊,遠離中原腹地,更遠離北方草原。在曆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無論是北方遊牧軍團還是中原王朝,都很少會把目光投向這一帶。然而三國年間,由于長江沿線的航運狀況發生了劇變,皖城的地位才突然被推向了戰略高地。

當年孫吳與曹魏的交戰,其實本應集中在長江東線,也就是通往東吳根據地的水路。然而由于長期缺乏疏浚,長江東線航運已經日漸狹窄。曹魏文帝伐吳時,大軍便是因為東線道路過于狹窄,無法順利通行舟船,最終折戟東吳疆場。

既然東線道路已成重重障礙,水陸并進的作戰方式自然也就行不通了。曹魏在淮南一線布防多年,本就是為了給東線艦隊提供後勤支援。然而一旦東線航運受阻,前線的艦隊便将陷入被動局面,後勤補給無從着手。唯有将戰線向西移動,改由皖城這一帶水陸并進作戰,才能化解困局。

這可不單單是曹魏的困境,對于東吳來說,也是如此。要是将來東吳想要攻伐北方,也必須集中兵力于皖城一帶,再由水陸兩線并進,才有望攻克中原。可見,皖城地帶對于雙方的戰略意義何其重大。

再者,三國時期的淮南地區,本身就已經是交通樞紐。曹魏為解決運輸難題,在壽春一帶開鑿了數條水渠,直通濡須水和皖水,以便于糧草和士兵的來往。這些運河的終點正是皖城。故而在當年的作戰部署中,皖城成為了水陸轉運的中轉站,攻守兩方都必須以此為目标,才能占據交通優勢。

而正是由于皖城這一角色的轉變,附近的群山環繞和水流縱橫,都成了決戰的最佳舞台。兵家必争的皖城,四面為陸路拿下的屏障;貨物糧草又易于沿舟而來,遂成軍隊出動的重鎮。一時間,這一帶漁民聚落和小城鎮,突然間便成了戰火紛飛的戰場。

曆史上從不是軍事要地的皖城,為啥在三國如此重要?

就這樣,三國年間特殊的交通狀況,将皖城從默默無聞推上了戰略高地。本不起眼的一隅之地,由于所處的關鍵位置,突然成為了東吳和西魏必争之地。這個曲折的變化,讓皖城在那個動亂年代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政治家們的野心和計謀

追溯三國時期皖城的重要地位,不得不提及那些當年的權臣将相們在皖城一帶的種種行徑和計謀。實際上,正是由于孫策、曹操、諸葛亮等人的遠見卓識,皖城這座小城才得以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

最先看重皖城價值的,要數孫策了。在一統江東諸侯之後,孫策首先就把目光瞄準了這座小鎮。那時孫策正準備奪取廬江太守劉勳的根據地,将統治版圖向西推進。而在劉勳的地盤上,正有一座實力尚可的重鎮皖城。孫策果斷出擊,攻克皖城後立即駐軍鎮守,任命親信李術為新任廬江太守,足見其對這裡的重視程度。這一決定,為後來孫吳在淮南大打出手奠定了基礎。

再說曹操,他可是在皖城一帶吃盡了苦頭。建安十四年,曹操親率大軍西征,企圖奪回中遊失地,卻被韓當在皖城附近擊潰。最後隻得臨時駐紮舒縣,無功而返。此後曹操明白,若不控制住皖城這一戰略要地,必難徹底壓服東吳。于是到了建安十九年,曹操再度親征,終于拿下皖城,并在當地大肆開墾以圖長久屯田。然而孫權次年即親征奪回,曹操的計策也就前功盡棄。可見曹操對皖城的重視和孫吳别無二緻。

兩人雖為仇敵,但都深谙皖城的重要性。曹操視之為割斷敵人糧草線的關鍵,孫權則将之視作統一江東的根基。而後來諸葛亮北伐時,更是明确将皖城劃入了戰略計劃之中。

曆史上從不是軍事要地的皖城,為啥在三國如此重要?

當年諸葛亮孤軍再起,意欲奪取中原的野心自是不小。關中雖有堅城,但終歸地處偏僻,難以與中原腹地一決勝負。是以諸葛亮才會将戰線拉至皖城等地,企圖以孫吳的借兵,切斷曹魏的長江水陸交通,進而為中原征戰掃平道路。這一偉大的北伐計劃雖最終未能如願,但諸葛亮将皖城列為征讨路線中的一個重鎮足見其軍事眼光。

而在更多家喻戶曉的故事中,皖城也時有出現。如黃蓋力保皖城,臧霸争奪逢龍,等等。一些史料甚至将皖城描述成了"萬裡孤城",形容其堅固異常。雖難料其準确性如何,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年的諸多有識之士都将皖城視作重中之重的軍事重鎮。

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城,竟能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那麼多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們視為關鍵,着實令人歎為觀止。相較之下,皖城本身并無任何特殊之處,其價值不過是被權力者們賦予而已。但正是因為他們的雄心和計謀,皖城才得以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寫下不朽的一筆。

皖城在三國後期的命運

談到皖城在三國年間的命運軌迹,不能不提及後期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經過前期的沉浮升降,皖城在三國後期已經徹底成為兵家必争的重鎮。東吳與魏蜀兩大陣營在這裡周旋多年,連綿不絕的戰火終于将這座小城化作硝煙彌漫的廢墟。

最先奪得皖城的是魏國,當年曹魏大軍于建安年間連番攻打,終于攻克這一難啃的硬骨頭。曹操親自督軍平叛,并在當地大興屯田之計。魏國所修的皖城長河一線軍運道,便是以皖城為中心而開鑿。由此可見,曹魏是何其重視這一帶。

曆史上從不是軍事要地的皖城,為啥在三國如此重要?

然而就在魏軍開始築城屯田之時,東吳軍隊又來犯了。孫權率領精銳于沚浴而東,直撲皖城擊潰魏軍。魏軍退守舒縣,遙望皖城失守,黯然神傷。就這般連年征伐攻守易手,人去城空,皖城附近的村落盡成一片廢墟。可憐當地漁民百姓,隻能到處逃竄,避其銳氣。

曾幾何時,皖城還隻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鎮罷了。如今倌小戰火紛飛,血腥彌漫,早已面目全非。百姓抱頭鼠竄,兒行無靦,悲慘景象不可複加。曾幾何時,這裡還隻是平靜祥和的江邊小城,如今卻化作火海重鎮,淪為兵家決戰場。可悲可歎之至啊。

如此慘況還在持續,直至吳蜀聯盟後皖城再起風雲。那一年,諸葛亮揮師北伐,首先便把目光瞄準了皖城這一帶。他深谙皖城的重要性,不惜開脫出中原百姓六萬餘戶,作為屯田後勤腹地。吳主孫權聞之也應允出兵助陣,遂使東吳重兵大至。

就這樣,皖城再度化作大軍決戰場,雙方在此血戰連年,戰火不斷。諸葛亮之軍兩次兵臨皖城下,可惜終因糧盡無歸,隻能望城興歎。更有一次,諸葛亮深入皖城腹地耿縣山野,與魏軍遭遇惡戰,戰場上死傷駭人,赤地千裡。由此可見,皖城一線上的戰事何其慘烈兇殘。

直至諸葛亮去世,皖城方始暫時重歸太平。然而卻也隻是短暫的安甯,不久孫吳便又發動新的攻勢,與魏軍在皖城附近厮殺多年。期間,陸遜、諸葛恪、費祎等名将全數出場,皖城命運的天平也随之來回搖擺。後來孫吳兵力漸竭,加之陸遜等人背叛,皖城一線再度歸于魏國。後曆經曹爽之亂、西晉一統,皖城雖仍居重要地位,卻也已不複當年的聲勢浩大。

結尾

一座小城,被大權鉗制在戰火圍困中,上演了一幕幕慘烈戰役。百姓流離失所,不得安身,滿目瘡痍。當年的氣候祥和、交通便利、地理優越,也都成為敵我雙方決戰厮殺的前提。故而在那個動蕩年代,皖城雖一時名揚,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些火與血,将永遠銘刻在這座小城的命運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