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从不是军事要地的皖城,为啥在三国如此重要?

作者:依纞伱

历史上从不是军事要地的皖城,为啥在三国如此重要?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城,突然成为了战火纷飞的重镇。周边的军阀势力都在为控制这座城池而疯狂厮杀,甚至连远在千里之外的草莽英雄也放弃了一切,只为能在这里一决高下。皖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让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如此重要?到底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是别有深意?让我们一探究竟。

皖城的战略意义

说起皖城对三国时期的重要性,还要从孙策的一个决定说起。当年,孙策在江东一统诸侯之后,立马首先就瞄准了皖城这座城池。孙策深知,要在争乱的世道里立足,光靠治理腹地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座军事上的重镇,作为未来征战的根基。

当时皖城不过是庐江郡的郡治,地方上的一处小镇而已,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可孙策却慧眼识珠,看中了这座小城的战略价值。经过一番攻城掠地之后,孙策很快就将皖城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不久,孙策任命亲信李术为庐江太守,专门派人在皖城镇守,可见孙策对这处地方是何等看重。

就在孙策去世不久,孙权刚刚继位,李术便已经萌生了反叛的心思。幸而孙权沉着冷静,迅速派出军队平叛,将皖城重新牢牢控制在手中。一座曾经不过是小镇的皖城,由此成为了江东军阀割据的重镇,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历史上从不是军事要地的皖城,为啥在三国如此重要?

而皖城对孙吴的重要性,并不止于此。曹魏与东吴对垒多年,双方边境线自是有数百里之长。但在漫长的战线上,皖城却是孙吴切断曹魏粮草供给的最佳之地。

当年曹魏为了支援大军北伐,在淮南一带修建了数条运河,用于输送粮草。这些水道最终全部通往皖城这一地带。一旦孙吴占据了皖城,就等于控制住了曹魏的命脉。有了粮草的源源不断供给,孙吴就能长期与曹魏对峙;但若是失守了皖城,曹魏在南线上的军队就将陷入千里伤亡、断绝粮草的窘境。

可见,皖城在三国时期的军事地位是何其重要。它不仅是孙吴统一江东的根基所在,更是遏制曹魏南下的关键一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竟然担负起如此重任,实在是三分天注定,七分运气使然。

皖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要说皖城在三国时期为何会沦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是关键所在。皖城位于长江下游,地处淮河入江口,紧靠长江这一战略要冲。在当年的战争年代里,长江两岸往往就是决战的关键区域。无论是水陆并进的进攻,还是舟船出没的遥控作战,皖城都占据了绝佳的地理位置。

更为重要的是,皖城东临皖水,北靠濡须水,周边群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从这个角度来看,皖城实乃布防坚守的要塞之地。不仅视野开阔,易于防守;地势隘口,形成天然关隘,更是难以攻破。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而言,占据皖城无疑是制胜的先决条件。

历史上从不是军事要地的皖城,为啥在三国如此重要?

而除了这些天时地利之外,皖城还有一个别样的天赐恩泽——气候适中。我们都知道,当年曹魏与东吴在淮南一线周旋多年,每每一打就是数年。在漫长的战争年代里,合理的屯粮储备是必不可少的战略准备。然而南方湿热的气候,很容易让谷物发霉生虫;而干旱的北方,粮仓又常年防不胜防遭到老鼠蚁虫的侵扰。

唯有皖城这一带,清新宜人的气候条件,正好适合谷物的贮存。加之周围湖泖密布,良田遍及,选址屯田之处也是处处皆是。可以说,皖城地理环境之得天独厚,为当地带来了远超别处的军事优势。

还有一点不可不提,皖城作为运河交汇之地,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当年魏吴双方在淮南地区修建的众多运河,几乎全部都通往这一带。无论是来自运河的粮草,还是江面上的战船,都可以在皖城这里顺利转运,为未来的作战做好充分准备。

综上种种,皖城作为三国时期军事重镇的地位,实在是不无道理。地处长江重镇,沿河固守有利;周边群山环绕,设防屯粮两相宜;气候适中、交通便利,后勤补给皆可就绪。一座不起眼的小城,竟集这般多的天时地利之宜于一身,实在是命中注定要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扮演重要的角色了。

三国时期交通状况的影响

说到皖城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交通状况的变迁也是一大关键因素。在三国年间,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线格局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皖城正是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化,才成为了决战的关键点。

历史上从不是军事要地的皖城,为啥在三国如此重要?

按理说,皖城的战略地位原本并不算太过重要。它地处长江下游,远离中原腹地,更远离北方草原。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无论是北方游牧军团还是中原王朝,都很少会把目光投向这一带。然而三国年间,由于长江沿线的航运状况发生了剧变,皖城的地位才突然被推向了战略高地。

当年孙吴与曹魏的交战,其实本应集中在长江东线,也就是通往东吴根据地的水路。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疏浚,长江东线航运已经日渐狭窄。曹魏文帝伐吴时,大军便是因为东线道路过于狭窄,无法顺利通行舟船,最终折戟东吴疆场。

既然东线道路已成重重障碍,水陆并进的作战方式自然也就行不通了。曹魏在淮南一线布防多年,本就是为了给东线舰队提供后勤支持。然而一旦东线航运受阻,前线的舰队便将陷入被动局面,后勤补给无从着手。唯有将战线向西移动,改由皖城这一带水陆并进作战,才能化解困局。

这可不单单是曹魏的困境,对于东吴来说,也是如此。要是将来东吴想要攻伐北方,也必须集中兵力于皖城一带,再由水陆两线并进,才有望攻克中原。可见,皖城地带对于双方的战略意义何其重大。

再者,三国时期的淮南地区,本身就已经是交通枢纽。曹魏为解决运输难题,在寿春一带开凿了数条水渠,直通濡须水和皖水,以便于粮草和士兵的来往。这些运河的终点正是皖城。故而在当年的作战部署中,皖城成为了水陆转运的中转站,攻守两方都必须以此为目标,才能占据交通优势。

而正是由于皖城这一角色的转变,附近的群山环绕和水流纵横,都成了决战的最佳舞台。兵家必争的皖城,四面为陆路拿下的屏障;货物粮草又易于沿舟而来,遂成军队出动的重镇。一时间,这一带渔民聚落和小城镇,突然间便成了战火纷飞的战场。

历史上从不是军事要地的皖城,为啥在三国如此重要?

就这样,三国年间特殊的交通状况,将皖城从默默无闻推上了战略高地。本不起眼的一隅之地,由于所处的关键位置,突然成为了东吴和西魏必争之地。这个曲折的变化,让皖城在那个动乱年代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政治家们的野心和计谋

追溯三国时期皖城的重要地位,不得不提及那些当年的权臣将相们在皖城一带的种种行径和计谋。实际上,正是由于孙策、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远见卓识,皖城这座小城才得以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

最先看重皖城价值的,要数孙策了。在一统江东诸侯之后,孙策首先就把目光瞄准了这座小镇。那时孙策正准备夺取庐江太守刘勋的根据地,将统治版图向西推进。而在刘勋的地盘上,正有一座实力尚可的重镇皖城。孙策果断出击,攻克皖城后立即驻军镇守,任命亲信李术为新任庐江太守,足见其对这里的重视程度。这一决定,为后来孙吴在淮南大打出手奠定了基础。

再说曹操,他可是在皖城一带吃尽了苦头。建安十四年,曹操亲率大军西征,企图夺回中游失地,却被韩当在皖城附近击溃。最后只得临时驻扎舒县,无功而返。此后曹操明白,若不控制住皖城这一战略要地,必难彻底压服东吴。于是到了建安十九年,曹操再度亲征,终于拿下皖城,并在当地大肆开垦以图长久屯田。然而孙权次年即亲征夺回,曹操的计策也就前功尽弃。可见曹操对皖城的重视和孙吴别无二致。

两人虽为仇敌,但都深谙皖城的重要性。曹操视之为割断敌人粮草线的关键,孙权则将之视作统一江东的根基。而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更是明确将皖城划入了战略计划之中。

历史上从不是军事要地的皖城,为啥在三国如此重要?

当年诸葛亮孤军再起,意欲夺取中原的野心自是不小。关中虽有坚城,但终归地处偏僻,难以与中原腹地一决胜负。因此诸葛亮才会将战线拉至皖城等地,企图以孙吴的借兵,切断曹魏的长江水陆交通,从而为中原征战扫平道路。这一伟大的北伐计划虽最终未能如愿,但诸葛亮将皖城列为征讨路线中的一个重镇足见其军事眼光。

而在更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中,皖城也时有出现。如黄盖力保皖城,臧霸争夺逢龙,等等。一些史料甚至将皖城描述成了"万里孤城",形容其坚固异常。虽难料其准确性如何,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年的诸多有识之士都将皖城视作重中之重的军事重镇。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城,竟能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那么多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视为关键,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相较之下,皖城本身并无任何特殊之处,其价值不过是被权力者们赋予而已。但正是因为他们的雄心和计谋,皖城才得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写下不朽的一笔。

皖城在三国后期的命运

谈到皖城在三国年间的命运轨迹,不能不提及后期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经过前期的沉浮升降,皖城在三国后期已经彻底成为兵家必争的重镇。东吴与魏蜀两大阵营在这里周旋多年,连绵不绝的战火终于将这座小城化作硝烟弥漫的废墟。

最先夺得皖城的是魏国,当年曹魏大军于建安年间连番攻打,终于攻克这一难啃的硬骨头。曹操亲自督军平叛,并在当地大兴屯田之计。魏国所修的皖城长河一线军运道,便是以皖城为中心而开凿。由此可见,曹魏是何其重视这一带。

历史上从不是军事要地的皖城,为啥在三国如此重要?

然而就在魏军开始筑城屯田之时,东吴军队又来犯了。孙权率领精锐于沚浴而东,直扑皖城击溃魏军。魏军退守舒县,遥望皖城失守,黯然神伤。就这般连年征伐攻守易手,人去城空,皖城附近的村落尽成一片废墟。可怜当地渔民百姓,只能到处逃窜,避其锐气。

曾几何时,皖城还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镇罢了。如今倌小战火纷飞,血腥弥漫,早已面目全非。百姓抱头鼠窜,儿行无靦,悲惨景象不可复加。曾几何时,这里还只是平静祥和的江边小城,如今却化作火海重镇,沦为兵家决战场。可悲可叹之至啊。

如此惨况还在持续,直至吴蜀联盟后皖城再起风云。那一年,诸葛亮挥师北伐,首先便把目光瞄准了皖城这一带。他深谙皖城的重要性,不惜开脱出中原百姓六万余户,作为屯田后勤腹地。吴主孙权闻之也应允出兵助阵,遂使东吴重兵大至。

就这样,皖城再度化作大军决战场,双方在此血战连年,战火不断。诸葛亮之军两次兵临皖城下,可惜终因粮尽无归,只能望城兴叹。更有一次,诸葛亮深入皖城腹地耿县山野,与魏军遭遇恶战,战场上死伤骇人,赤地千里。由此可见,皖城一线上的战事何其惨烈凶残。

直至诸葛亮去世,皖城方始暂时重归太平。然而却也只是短暂的安宁,不久孙吴便又发动新的攻势,与魏军在皖城附近厮杀多年。期间,陆逊、诸葛恪、费祎等名将全数出场,皖城命运的天平也随之来回摇摆。后来孙吴兵力渐竭,加之陆逊等人背叛,皖城一线再度归于魏国。后历经曹爽之乱、西晋一统,皖城虽仍居重要地位,却也已不复当年的声势浩大。

结尾

一座小城,被大权钳制在战火围困中,上演了一幕幕惨烈战役。百姓流离失所,不得安身,满目疮痍。当年的气候祥和、交通便利、地理优越,也都成为敌我双方决战厮杀的前提。故而在那个动荡年代,皖城虽一时名扬,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些火与血,将永远铭刻在这座小城的命运之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