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欠秦始皇一个道歉

作者:依纞伱

那个时代,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皇帝统一了中国。他铸就了一个伟大的帝国,实行了许多改革,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但命运却给了他一个不公的结局。几乎所有后人对他的评价都是负面的,甚至将他描绘成一个暴君。然而真相又是怎样的呢?一封隐藏在故宫博物院中的古老奏章,似乎为我们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它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位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他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利益,做出了怎样一个惊人的牺牲?历史是否亏欠了他一个道歉?

开国功绩:统一中国,改革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率领大军攻克齐国临淄,彻底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战国时代。在此之前,中原地区一直处于七雄纷争的动荡局面,列国你争我夺,战火不止。

面对这种形势,年轻的秦王嬴政毅然决然,下定决心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他重金属器,改革农业生产,加强中央集权。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准备,秦国终于积累了雄厚的实力。

历史欠秦始皇一个道歉

公元前230年,秦军开始了对外征伐。仅仅10余年,秦军便陆续攻陷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彻底统一了中原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中央集权。

在战争期间,秦王嬴政亲自督阵,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公元前238年,他在同楚国的决战中,亲自冲锋陷阵,险些送命。最终楚国被灭,秦王嬴政也因此成为全国武力最强的一方。

夺取政权后,秦王嬴政迅速着手全面改革,推行一系列制度,为日后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他废除了延续了1600多年的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同时,秦朝还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及车轨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凭借改革开放的思路和雄厚实力,秦王嬴政最终登基称帝,被史称为"秦始皇"。在位期间,他亲自督阵,北伐,推行肃亲迁民政策,巩固了边疆。与此同时,他还大兴土木,修建都城咸阳城,兴建阿房宫和阿房宫,并着手修建万里长城。可以说,秦始皇无疑是一代英明的开国君主。

一个惊人的宏愿:让华夏民族生根岭南

历史欠秦始皇一个道歉

秦朝统一中原后,没有就此止步。为了进一步巩固边疆,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最为震撼的便是派遣大军远征岭南地区,并拟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当时的岭南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一带,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偏远绿洲。这里山川重重,沟壑纵横,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各自为政,拥有自己的小国家和部落联盟。

为了统一这片偏远地区,秦始皇派遣了一支由王翦率领的大军前往征服。可以说,这支远征军的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他们不仅要征服当地各族,更要为以后统治该地区做好充分准备。

在漫长的岁月里,王翦率领大军一点一滴地完成了统一岭南的艰巨任务。他们攻陷了当地的诸多小国家,消灭了颇具实力的西瓦国、柬国等政权。更重要的是,王翦着手在当地推行了秦朝的一统制度,统一了语言文字、行为习惯等,为将来有效管控这片区域奠定了基础。

就在王翦即将全面完成岭南统一时,秦始皇亲自南下视察。他看到了王翦多年辛勤耕耘的成果,也明白了岭南地区对于秦朝统治的重要性。一旦撤军,必将让这片区域再次割据分裂,前功尽弃。

历史欠秦始皇一个道歉

为了确保秦朝管控岭南的主权,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从关中迁徙30万青年男女到岭南,与当地人通婚,让华夏民族的血脉在此扎根,从而确保这片区域永远属于中原王朝的版图。

这确实是一个极为冒险和不确定的计划。但秦始皇深知其重要性,毅然做出让步,同意了王翦的建议。不久后,为了给这个宏愿铺平道路,他又秘密召见了副帅赵佗,给予权力最大的委托。

一个令人震撼的抉择

秦始皇同意了王翦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因为当时秦国的形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

自从统一六国后,各地仍有许多不满秦朝统治的残余势力虎视眈眈。他们暗中勾结,蓄势待发,随时准备掀起新一轮的战乱。

历史欠秦始皇一个道歉

面对这种形势,秦国不得不长期维持巨大的军队开支,给国力带来沉重负担。更糟糕的是,为了征服远在南疆的岭南地区,秦军主力大部分都被调遣到了偏远的南线。关中一带,留守的军队只是勉强够应付突发状况。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翦却提出要从关中调遣30万青年移民到岭南,以确保统治岭南的长期生机。这无疑是将关中城邑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掏空,给秦国的防御造成极大威胁。

一旦六国残余势力乘虚而入,发动进攻,秦国随时可能会土崩瓦解。秦始皇当然也清楚这种风险,但他仍然毅然做出了令人震撼的决定:同意王翦的建议,尽管这意味着要牺牲秦国的核心力量。

不久,秦军主帅王翦因病去世。为了顺利推行这个宏愿,秦始皇不得不秘密传召王翦的副手赵佗,亲自交付两道重要诏书。

第一道诏书是正式任命赵佗接替王翦,继续统帅秦军主力,全面征服并统治岭南。第二道诏书却是一份绝密的"遗嘱",里面写明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历史欠秦始皇一个道歉

秦始皇告诫赵佗说,即便日后秦国发生内乱,他也绝不允许秦军主力从岭南撤离,回到关中救亡。赵佗一时无法理解这个决定的重大意义,不安地询问秦始皇到底有何深意。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面对赵佗的疑虑,秦始皇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考虑。作为一代明君,他深知统一的中原是脆弱的,只有巩固边疆,扎根南疆,才能确保华夏民族的永续发展。

秦始皇告诉赵佗,即便将来秦国不保,他也希望赵佗能坚守岭南,决不回援关中。秦始皇甚至下令,如果赵佗违抗诏书,就要处以极刑。

可以想见,对于当朝君王来说,这是何等残酷和令人窒息的决断。他不惜亲手放弃关中,这个秦国的根基所在,也不顾秦国可能会土崩瓦解,只为了确保岭南这个边远地区的统治权。

历史欠秦始皇一个道歉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甚至是一种舍己为人的伟大牺牲精神。秦始皇深知,如果不彻底扎根南疆,终有一日华夏文明将只是中原的一朵孤芳,无法永续绵延。所以他毅然选择了保全岭南,哪怕代价是牺牲秦国的前程。

赵佗见证了秦始皇这番慷慨陈词,不禁为之动容。他这才理解到,秦始皇的决定出于一番民族大义,是为了华夏文明的永续传承。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考量,赵佗无言以对,只能郑重应允一定遵从诏书,全力统一岭南。

秦始皇叮嘱完毕,又交代了一些军国机密,随即便让赵佗离开了。赵佗在离开咸阳城时,回头凝望皇城一眼,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可能这辈子都无缘再看到祖国的中心了。

就这样,秦始皇暗中策动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南渡运动"。为了保全华夏民族的根基,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对于民族大义的极大贯彻和坚守。

千古风云一时同:道歉何其重要

历史欠秦始皇一个道歉

秦始皇为了确保华夏民族能在南疆扎根,作出了惊人的决断。这个决策虽然看似冒险,但却极有远见卓识。

果不其然,不久后秦国便发生了动荡。六国余党纷纷起兵作乱,导致秦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最终覆灭。公元前207年,赵高弑杀了秦二世后,汉高祖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结束了暴秦的统治。

然而,就在咸阳王朝更迭之时,岭南一带却依然太平无事。这要归功于赵佗恪守诏书,坚持不渝地执行了秦始皇的遗训。他带领着秦军残部和数十万移民,孤军固守,顽强抵抗外敌,最终彻底统一了岭南。

公元前196年,汉朝建立后,汉文帝试图收拢岭南,命令赵佗"归降"。但赵佗不为所动,依然矢志不渝,领导军民奋战到底。直到他老死之后,岭南才被汉朝彻底统一。

这一幕,令汉文帝深感佩服。他深知赵佗之所以如此矢死不渎,完全源于秦始皇当年的决然命令。正是秦始皇那番慷慨陈词,让赵佗坚信了扎根南疆的重大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为了华夏民族的永续传承,舍弃了统一中原后的全盛时期。他甘愿让关中陷落,为的就是保卫好岭南这块后起之秀,让华夏文明在此生根发芽。

正是有了这番惊心动魄的决断,才有了后来汉朝一统天下的基业。如果没有秦始皇和赵佗等人的卓越远见,岭南这块肥沃的土地说不定就会沦为异族的乐土。到那时,华夏文明将难以绵延万世。

结尾

所以说,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位一代英明的开国皇帝时,是否真的应该由衷地说一声:"历史欠您一个道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