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作者:依纞伱

那個時代,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皇帝統一了中國。他鑄就了一個偉大的帝國,實行了許多改革,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但命運卻給了他一個不公的結局。幾乎所有後人對他的評價都是負面的,甚至将他描繪成一個暴君。然而真相又是怎樣的呢?一封隐藏在故宮博物院中的古老奏章,似乎為我們揭開了這個千年之謎。它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位統一中國的開國皇帝。他為了整個華夏民族的利益,做出了怎樣一個驚人的犧牲?曆史是否虧欠了他一個道歉?

開國功績:統一中國,改革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率領大軍攻克齊國臨淄,徹底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戰國時代。在此之前,中原地區一直處于七雄紛争的動蕩局面,列國你争我奪,戰火不止。

面對這種形勢,年輕的秦王嬴政毅然決然,下定決心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他重金屬器,改革農業生産,加強中央集權。經過幾十年的戰争準備,秦國終于積累了雄厚的實力。

曆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公元前230年,秦軍開始了對外征伐。僅僅10餘年,秦軍便陸續攻陷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徹底統一了中原地區。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一,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确立了中央集權。

在戰争期間,秦王嬴政親自督陣,身先士卒,屢建奇功。公元前238年,他在同楚國的決戰中,親自沖鋒陷陣,險些送命。最終楚國被滅,秦王嬴政也是以成為全國武力最強的一方。

奪取政權後,秦王嬴政迅速着手全面改革,推行一系列制度,為日後的中央集權奠定了基礎。他廢除了延續了1600多年的分封制,建立了郡縣制,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同時,秦朝還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币及車軌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範圍内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

憑借改革開放的思路和雄厚實力,秦王嬴政最終登基稱帝,被史稱為"秦始皇"。在位期間,他親自督陣,北伐,推行肅親遷民政策,鞏固了邊疆。與此同時,他還大興土木,修建都城鹹陽城,興建阿房宮和阿房宮,并着手修建萬裡長城。可以說,秦始皇無疑是一代英明的開國君主。

一個驚人的宏願:讓華夏民族生根嶺南

曆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秦朝統一中原後,沒有就此止步。為了進一步鞏固邊疆,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其中最為震撼的便是派遣大軍遠征嶺南地區,并拟定了一個宏大的計劃。

當時的嶺南地區,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湖南、江西一帶,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偏遠綠洲。這裡山川重重,溝壑縱橫,居住着許多少數民族,他們各自為政,擁有自己的小國家和部落聯盟。

為了統一這片偏遠地區,秦始皇派遣了一支由王翦率領的大軍前往征服。可以說,這支遠征軍的規模之大,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他們不僅要征服當地各族,更要為以後統治該地區做好充分準備。

在漫長的歲月裡,王翦率領大軍一點一滴地完成了統一嶺南的艱巨任務。他們攻陷了當地的諸多小國家,消滅了頗具實力的西瓦國、柬國等政權。更重要的是,王翦着手在當地推行了秦朝的一統制度,統一了語言文字、行為習慣等,為将來有效管控這片區域奠定了基礎。

就在王翦即将全面完成嶺南統一時,秦始皇親自南下視察。他看到了王翦多年辛勤耕耘的成果,也明白了嶺南地區對于秦朝統治的重要性。一旦撤軍,必将讓這片區域再次割據分裂,前功盡棄。

曆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為了確定秦朝管控嶺南的主權,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建議:從關中遷徙30萬青年男女到嶺南,與當地人通婚,讓華夏民族的血脈在此紮根,進而確定這片區域永遠屬于中原王朝的版圖。

這确實是一個極為冒險和不确定的計劃。但秦始皇深知其重要性,毅然做出讓步,同意了王翦的建議。不久後,為了給這個宏願鋪平道路,他又秘密召見了副帥趙佗,給予權力最大的委托。

一個令人震撼的抉擇

秦始皇同意了王翦的建議,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決定。因為當時秦國的形勢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

自從統一六國後,各地仍有許多不滿秦朝統治的殘餘勢力虎視眈眈。他們暗中勾結,蓄勢待發,随時準備掀起新一輪的戰亂。

曆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面對這種形勢,秦國不得不長期維持巨大的軍隊開支,給國力帶來沉重負擔。更糟糕的是,為了征服遠在南疆的嶺南地區,秦軍主力大部分都被調遣到了偏遠的南線。關中一帶,留守的軍隊隻是勉強夠應付突發狀況。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王翦卻提出要從關中調遣30萬青年移民到嶺南,以確定統治嶺南的長期生機。這無疑是将關中城邑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掏空,給秦國的防禦造成極大威脅。

一旦六國殘餘勢力乘虛而入,發動進攻,秦國随時可能會土崩瓦解。秦始皇當然也清楚這種風險,但他仍然毅然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決定:同意王翦的建議,盡管這意味着要犧牲秦國的核心力量。

不久,秦軍主帥王翦因病去世。為了順利推行這個宏願,秦始皇不得不秘密傳召王翦的副手趙佗,親自傳遞兩道重要诏書。

第一道诏書是正式任命趙佗接替王翦,繼續統帥秦軍主力,全面征服并統治嶺南。第二道诏書卻是一份絕密的"遺囑",裡面寫明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

曆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秦始皇告誡趙佗說,即便日後秦國發生内亂,他也絕不允許秦軍主力從嶺南撤離,回到關中救亡。趙佗一時無法了解這個決定的重大意義,不安地詢問秦始皇到底有何深意。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面對趙佗的疑慮,秦始皇直言不諱地說出了自己的考慮。作為一代明君,他深知統一的中原是脆弱的,隻有鞏固邊疆,紮根南疆,才能確定華夏民族的永續發展。

秦始皇告訴趙佗,即便将來秦國不保,他也希望趙佗能堅守嶺南,決不回援關中。秦始皇甚至下令,如果趙佗違抗诏書,就要處以極刑。

可以想見,對于當朝君王來說,這是何等殘酷和令人窒息的決斷。他不惜親手放棄關中,這個秦國的根基所在,也不顧秦國可能會土崩瓦解,隻為了確定嶺南這個邊遠地區的統治權。

曆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甚至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偉大犧牲精神。秦始皇深知,如果不徹底紮根南疆,終有一日華夏文明将隻是中原的一朵孤芳,無法永續綿延。是以他毅然選擇了保全嶺南,哪怕代價是犧牲秦國的前程。

趙佗見證了秦始皇這番慷慨陳詞,不禁為之動容。他這才了解到,秦始皇的決定出于一番民族大義,是為了華夏文明的永續傳承。面對如此博大精深的考量,趙佗無言以對,隻能鄭重應允一定遵從诏書,全力統一嶺南。

秦始皇叮囑完畢,又交代了一些軍國機密,随即便讓趙佗離開了。趙佗在離開鹹陽城時,回頭凝望皇城一眼,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自己可能這輩子都無緣再看到祖國的中心了。

就這樣,秦始皇暗中策動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南渡運動"。為了保全華夏民族的根基,他願意不惜一切代價。這一切的背後,是他對于民族大義的極大貫徹和堅守。

千古風雲一時同:道歉何其重要

曆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秦始皇為了確定華夏民族能在南疆紮根,作出了驚人的決斷。這個決策雖然看似冒險,但卻極有遠見卓識。

果不其然,不久後秦國便發生了動蕩。六國餘黨紛紛起兵作亂,導緻秦王朝在内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最終覆滅。公元前207年,趙高弑殺了秦二世後,漢高祖劉邦率軍攻入鹹陽,結束了暴秦的統治。

然而,就在鹹陽王朝更疊之時,嶺南一帶卻依然太平無事。這要歸功于趙佗恪守诏書,堅持不渝地執行了秦始皇的遺訓。他帶領着秦軍殘部和數十萬移民,孤軍固守,頑強抵抗外敵,最終徹底統一了嶺南。

公元前196年,漢朝建立後,漢文帝試圖收攏嶺南,指令趙佗"歸降"。但趙佗不為所動,依然矢志不渝,上司軍民奮戰到底。直到他老死之後,嶺南才被漢朝徹底統一。

這一幕,令漢文帝深感佩服。他深知趙佗之是以如此矢死不渎,完全源于秦始皇當年的決然指令。正是秦始皇那番慷慨陳詞,讓趙佗堅信了紮根南疆的重大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秦始皇為了華夏民族的永續傳承,舍棄了統一中原後的全盛時期。他甘願讓關中陷落,為的就是保衛好嶺南這塊後起之秀,讓華夏文明在此生根發芽。

正是有了這番驚心動魄的決斷,才有了後來漢朝一統天下的基業。如果沒有秦始皇和趙佗等人的卓越遠見,嶺南這塊肥沃的土地說不定就會淪為異族的樂土。到那時,華夏文明将難以綿延萬世。

結尾

是以說,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位一代英明的開國皇帝時,是否真的應該由衷地說一聲:"曆史欠您一個道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