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量财經丨一天三場,城市争辦馬拉松背後的經濟賬

作者: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周淩峰 報道

最美人間四月天,今年4月以來,馬拉松賽事成為了許多路跑賽事的首選。據不完全統計,4月份全國有100多場馬拉松開跑。值得注意的是,4月21日當天,2024長島環島馬拉松順利完賽,當日,僅山東就有三場馬拉松賽事,分别是長島馬拉松、青島馬拉松和鄒平馬拉松。

資料顯示,全國馬拉松及路跑相關賽事從2014年的51場增長到2019年的1828場;據統計,2023年全年共舉辦622場賽事,參與人數達106.78萬人次。全國170多個城市舉辦過馬拉松,重慶、北京、蘇州均超10個場次。就連一些不知名的三四線城市也紛紛加入馬拉松的舉辦熱潮,跑友們直喊:“跑不完,根本跑不完”。那麼,衆多城市熱衷舉辦馬拉松圖的是什麼?馬拉松又能為城市帶來什麼呢?

海量财經丨一天三場,城市争辦馬拉松背後的經濟賬

2023濟南(泉城)馬拉松。圖檔來源:山東文旅

馬拉松不僅是一項賽事,更是一筆經濟賬

參加馬拉松的朋友都知道,賽事沿線多為城市的風景線亦或是主幹道。如今的馬拉松,通過營運方的包裝後,已然變成了代表城市文化的“IP”。背靠強大關注度,創造出的無形資産無法直接估量。

圍繞馬拉松IP,完整的産業鍊正悄然而生。從體育賽事營運權、票務公司、媒體企業、衍生品銷售和開發平台等等,其目的都是寄托于希望通過馬拉松體育賽事來變現。

事實上,辦一場馬拉松的成本并不低。參賽的獎金、營運的人力成本、推廣費用、賽道維護等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一位從事體育賽事營運的内部人士透露,中小賽事的成本通常要在600萬元至1000萬元之間,大型賽事沒有千萬元以上的投入辦不下來。

雖然成本看似高昂,但相比收入,這樣的投入僅是鳳毛麟角。馬拉松賽事的收入構成包含政府補貼、贊助收入、報名費和周邊産品,其中贊助費是大頭。據此前媒體報道稱,某頭部賽事的冠名類贊助商報價約在3000萬元,其餘層級的贊助商則是千萬元到百萬元不等。梳理國内四大馬拉松賽事的贊助量,我們發現一場馬拉松至少有超過十家贊助商。2023年,剛剛過去的北京馬拉松、上海馬拉松、大連馬拉松就分别擁有16家、19家、54家贊助商。

除此之外,馬拉松所産生的收益遠不止于此。一個人參加馬拉松,通常不會隻在當地花費一天,而是變相的旅遊體驗。據官方統計,今年3月舉辦的2024無錫馬拉松就創造了高達2.83億元的經濟效益。其中,餐飲、住宿兩項占了大頭,分别産生經濟效益12,706.9萬元和11,668.2萬元。這場比賽共有3.3萬參賽選手,假設是一家三口前來,人均消費達到2782元,是無錫去年中秋國慶假期間人均消費的2.63倍。同樣,今年南京浦口馬拉松期間,人均旅遊消費達到736元,是今年清明假期南京遊客人均消費金額的1.36倍。

體育搭台、文旅唱戲,體旅融合成為主流

馬拉松賽事看似是一筆活動本身收益,背後所帶來的旅遊消費更是為城市經濟貢獻了不小的一筆收入。每年春天,武漢的櫻花正值盛開季。就在上月,2024年武漢馬拉松落下帷幕。從官方公開的資料來看,共有超過26萬名跑友報名、3萬人次參賽,其中超七成參賽者來自武漢市外。

海量财經丨一天三場,城市争辦馬拉松背後的經濟賬

2024武漢馬拉松。圖檔來源: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

與往年不同的是,主辦方将往年4月的賽事調整到了3月下旬。這不僅是考慮到4月氣溫升高,對跑馬者而言溫度并不是最佳。更主要的是,3月下旬恰逢櫻花盛開,能讓外地遊客感受武漢最美的櫻花季。

被調整的不僅有時間,還有線路。原賽道由起點出發經沙湖大橋至白鹭街轉入東湖南路後進入東湖綠道。受城市施工原因,調整為“沙湖大橋→中北路→洪山廣場→八一路”,并由一棵樹進入東湖綠道直至終點歡樂谷。

一些看似簡單的微調,卻為武漢文旅作出了貢獻。據美團、大衆點評資料顯示,截至3月21日,“櫻花”相關搜尋量環比增長146%,在前10名的櫻花城市當中,武漢名列第一。以馬拉松賽事為宣傳噱頭,除了“武漢馬拉松賞櫻之旅”旅行套餐外,還有美食街的助力,這場比賽令武漢收益頗豐。漢馬組委會資料顯示,今年有5.3萬名遊客因漢馬來到武漢,2024年漢馬預計為武漢創造了15.71億元的城市效益,其中對武漢的經濟影響為5.57億元,對武漢的社會影響為10.14億元。

海量财經丨一天三場,城市争辦馬拉松背後的經濟賬

2024長島環島馬拉松。圖檔來源:長島釋出

體育搭台,文旅唱戲的不光是武漢。4月21日剛結束的2024長島環島馬拉松,同樣為即将迎來旅遊旺季的長島做了一波宣傳。為了展示旅遊資源,本次環島馬拉松,路線盡量沿海岸線展開,幾乎串聯起了島上所有知名景點,沿途優美的景色,既為長島旅遊打了廣告,也給跑者帶來了愉悅感受,這成為長島馬拉松的最大特色。

連賽事補給站和完賽區的各類補給食品,也都充滿了地方特色,比如鲅魚餃子、海帶面、扇貝等。另外,獎牌、獎品,參賽包、完賽包……無不滲透着這座海濱城市旅遊的元素。

對于賽事舉辦地而言,參賽者、觀賽者、陪同者等衆多外來人口的湧入可以為城市帶來短暫的旅遊高峰期,拉高旅遊消費的收入。馬拉松成為城市的一張特色名片,已經不是“獨家秘籍”。但馬拉松賽事規模的擴張,同時暴露出一些城市接待能力的不足。 “大賽報不上、小賽沒人報”的尴尬情況仍會發生,甚至有的部分比賽因賽事名額一直未報滿,直到開賽前三四天才截止報名,更有甚者因為參賽人數不足被迫取消。除此之外,大賽還考驗城市的應對能力。在2024年雪窦山江南百英裡越野賽中,就發生了因手機沒信号,49名選手淩晨被困在寺廟的事,雖然這不是馬拉松賽事,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辦一場規模超出自身能力的賽事會帶來額外的負面效應。

讓比賽“活”起來,城市“熱”起來,跑者留下來,也成為了每個城市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随着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越來越激烈,這張“體旅”融合牌如何才能打得長久,也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