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觀察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觀察

本報記者郭錦輝據公開資料整理

編者按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多家機構近期釋出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情況。還有一些機構釋出了數字技術賦能産業轉型更新的報告。大陸數字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将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大陸的數字經濟。

人工智能産業加速發展

閱讀提示

各行各業加速從“+人工智能”向“人工智能+”轉變。多家機構釋出了人工智能産業的進展。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資料研究中心從核心技術能力、市場競争能力、産品創新能力、市場發展潛力及生态開放能力五個次元剖析了中國大模型領域領軍企業的綜合實力。騰訊研究院釋出了業界首份行業大模型調研報告,深入剖析了行業大模型的發展背景、應用進展、實作方式、安全與治理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移動研究院釋出了業界首部系統性闡述超萬卡叢集核心設計原則和關鍵技術的白皮書,介紹了中國移動和産業夥伴在超萬卡叢集建設方面的技術攻關和實踐經驗。

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資料研究中心:

中國大模型企業競争格局是多元化與專業化并存

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資料研究中心近日釋出的《中國大模型發展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大模型領軍企業的競争格局呈現出多元化與專業化并存的特點。

近年來,中國的大模型技術經曆了快速的創新與發展,中國大模型技術發展在諸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科研機構與科技企業持續投入研發資源,推動了大模型在算法優化、架構創新、訓練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在市場進展方面,中國大模型的應用商業化程序日益加速,已在内容創作、企業服務、政務服務等領域形成實際落地案例。在産業生态方面,高校與科研院所作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發源頭,與科技巨頭、獨角獸企業及初創公司緊密合作,共同推進大模型技術的研發、疊代與應用落地。

中國大模型産業發展的政策重點強調創新驅動與生态優化,具體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創新體系整合與政策支援強化、資料開放共享與隐私安全并重、跨界融合與行業标準化建設、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加速、促進産業生态協同發展。

中國大模型的發展凸顯出對自研能力和行業标準化的雙重重視,未來産業将朝以下幾個方向發展。一是核心硬體自主可控。面對國際環境的不确定性,加速AI晶片的自主研發成為産業自主發展的基石。二是資料治理與标準化深化。産業内部将加大對資料采集、處理、使用的标準化工作力度,優化資料流通機制,確定資料的高品質供給與合規使用。三是靈活定制與微創新政策。在通用大模型基礎上進行适應性調整,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滿足特定場景應用。四是倫理規範與社會責任強化。産業界将共同探索建立AI倫理準則,確定大模型的開發與應用在尊重隐私、維護公平、促進社會福祉等方面承擔起應有責任。

騰訊研究院:

行業大模型有望加速在傳統行業落地應用

騰訊研究院5月13日釋出的《向AI而行,共築新質生産力——行業大模型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在“人工智能+”等重要政策指引下,行業大模型有望加速在傳統行業落地應用,并在雲智一體的基礎設施支援下,朝多模态、人工智能體、端側及小型化等方向發展,更深入嵌入各行業的工作流程中,進而促進生産力的提升。

行業大模型整體處于發展早期,還沒有大規模成熟應用的範例。哪些行業的大模型應用發展快?《報告》稱,數字原生行業(如各類網際網路應用)是先行者,傳統行業中生産性服務業(廣告、金融等)進展相對快、重資産行業(建築、制造、能源等)進展相對慢。背後有兩個核心影響因素:需求的适配度和資料的可得性,越高的行業進展越快。

《報告》稱,人工智能體的發展,對行業大模型的意義可能更大。一些與工作流程深度耦合的人工智能體開始湧現,有望逐漸發展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新型生産力。例如,在社交領域,一些人工智能體産品将進一步推動内容創作和社互動動的智能化,為使用者帶來更加豐富多樣的體驗;在工業領域,工業視覺檢查機器人的應用,顯示了在識别、判斷和維修裝置方面的高度自主性。

随着人工智能應用的深入,模型的規模、類型和複雜性将不斷增加,模型即服務(MaaS)将日益成為行業使用者雲上用智的主流方式。使用者或直接調用雲的大模型應用程式程式設計接口(API),或借助全生命周期的大模型訓練工具,生成适用于自身場景的大模型,并托管在雲上,為最終使用者提供高品質智能服務。為此,面向人工智能的、更高性能的算力底座必然不可或缺,通過計算、存儲、通信、訓練等各層面的優化,全面提升模型訓練、開發和應用效率。

中國移動研究院:

超萬卡叢集成為大模型基建競賽的标配

由中國移動研究院專家團隊牽頭撰寫的《面向超萬卡叢集的新型智算技術白皮書(2024年)》(以下簡稱《白皮書》)4月29日正式釋出。這是業界首部系統性闡述超萬卡叢集核心設計原則和關鍵技術的白皮書。

自ChatGPT釋出以來,科技界掀起了一場大模型的競争熱潮。資料成為新生産要素,算力成為新基礎能源,大模型則成為新生産工具,各行各業從“+AI”向“Al+”的轉變已勢不可擋。《白皮書》認為,随着模型參數量從千億邁向萬億,模型能力更加泛化,大模型對底層算力的訴求進一步更新,超萬卡叢集成為這一輪大模型基建軍備競賽的标配。

《白皮書》認為,超萬卡叢集将有助于壓縮大模型訓練時間,實作模型能力的快速疊代,并及時對市場趨勢作出應對。然而,如何在超萬卡叢集中實作高效的訓練,并長期保持訓練過程的穩定性,是将大模型訓練擴充到數萬張GPU卡上所要面臨的雙重挑戰。超萬卡叢集運作過程中涉及叢集有效算力發揮、超大規模網際網路絡穩定性保障、故障的快速排查和修複等關鍵問題,目前都是業内關注的焦點。

《白皮書》從叢集高能效計算技術、高性能融合存儲技術、大規模伺服器間高可靠網絡技術、高容錯高能效平台技術和新型智算機房設計等五個方面全面闡述了超萬卡叢集建設的核心技術要求,為國内智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建議。

随着資料規模的持續擴大、叢集能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大模型應用的日益豐富,對新型智算底座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未來,《白皮書》呼籲在超節點、跨叢集訓練、軟體架構等領域實作技術突破,以強化智算基礎設施能力。與此同時,持續探索存算一體、光子晶片等先進技術領域與智算中心的結合,為下一次資訊變革奠定基礎。

數智化推動産業“煥新”

閱讀提示

數智化給許多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多家機構釋出了這方面的研究報告。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牽頭編寫的研究報告,總結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典型路徑,分析了影響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釋出的研究報告分析了數字經濟賦能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和經驗,同時指出,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漸深入的過程。天津中醫藥大學等機關的研究認為,現代中藥數智化發展是推動中醫藥創新的必然趨勢,其總結了現代中藥數智化發展的現狀,提出了現代中藥數智化發展的目标與行動計劃。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聯合電信營運商、其他科研機構及中小企業軟硬體服務商等相關産業界力量編寫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近日對外釋出。

《報告》顯示,大陸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四種主要推進模式為:一是龍頭企業驅動模式,其中行業領軍企業通過提供數字化産品和服務,帶領同行業中小企業實作轉型。二是叢集和園區驅動模式,通過建立共享的數字化平台和設施,促進區域内中小企業的集體轉型。三是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驅動模式,利用平台資源牽引中小企業協同轉型,優化供應鍊管理。四是“小快輕準”技術産品驅動模式,即中小企業采用易于部署、使用的技術産品,以提升其營運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

不同行業中小企業轉型需求不同。原材料工業中小企業注重提升安全生産和研發新型材料的能力;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關注提高作業效率和精密部件的研發;電子資訊行業中小企業追求精準生産管控和産品品質提升;而消費品行業的中小企業則緻力于增強市場響應能力和提高盈利水準。

不同規模中小企業轉型路徑存在差異。中小企業的規模對其數字化轉型的方式和方法産生重要影響。中型企業因其較為複雜的業務需求和充足的資源能力,能夠實施跨業務流程的複雜數字化應用。而小微企業則更傾向于采用标準化的SAAS軟體和簡易數字化工具,圍繞單一業務環節進行數字化部署。

《報告》稱,從總體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在未來一段時間周期内仍将快速發展,且發展速度還将不斷提升。應用上,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業務領域還将進一步由經營管理等通用領域向生産制造、研發設計、營銷銷售等專用領域拓展。技術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将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和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

數字經濟有效整合拓展農業産業鍊

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日前主辦“數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研讨會暨《中國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釋出會。《報告》顯示,數字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有效整合拓展農業産業鍊,不斷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态振興群組織振興。

數字經濟在促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資訊平台模式、單品數字化模式、農業産業園模式和三産融合模式四種模式,新型實體經濟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過程中,大陸湧現了以京東、中國聯通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實體企業,它們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新主體。新型實體企業在着力推動技術創新、主動接觸多元市場主體、支援農業經營者進入數字生态圈、提供應用型服務以及培養數字化人才等方面具有特殊優勢。

數字化賦能農業高品質發展是全面系統的,特别是産業鍊和供應鍊的數字化轉型更新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逐漸形成全産業鍊服務體系,為産業振興等提供了較好的支撐。與此同時,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還在人才振興、鄉村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得益于針對性的财稅與金融支撐政策,巨大的财政資金和金融資源投入夯實了數字經濟發展以及助力鄉村建設的基礎。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全國進行了諸多的創新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報告》認為,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整體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漸深入、從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過程,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短闆或問題。未來,需要更加科學地利用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有效統籌各類政策、要素和資源,譜寫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天津中醫藥大學等機構:

加快推動現代中藥數智化發展

推進現代中藥的數智化發展和實踐,在張伯禮等數十位院士、國醫大師、行業專家以及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中華中醫藥學會、新華社中國經濟資訊社的指導下,天士力生物醫藥産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中醫藥大學、浙江大學、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等機關聯合釋出了《數智中藥—現代中藥的數智化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該《白皮書》及“數智本草”大模型5月9日釋出。

近年來,大陸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動中醫藥行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不過,在目前的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各個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白皮書》認為,現代中藥行業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生産與研究模式,數智化程序的推進是大勢所趨。然而,現代中藥數智化發展并非一路坦途。現代中藥數智化發展離不開大量資料的積累和分析,但是如何保障資料安全和患者隐私是嚴峻的挑戰。随着中藥生産技術的飛速進步和中藥市場需求的變化,需要對現有算法進行持續優化和改進,提高算法的準确性和效率。現代中藥數智化發展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支援,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算力資源是一個挑戰。數智中藥和新藥研發路徑的銜接仍存在許多問題,如資料擷取難度大、品質參差不齊;算法選擇和優化困難;缺乏品質控制标準等。

為了解決現代中藥數智化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白皮書》認為,需加強中藥資料标準化和規範化,建立中藥資料共享平台,在提高資料品質控制的同時保障資料安全。同時,需對算法進行持續研發和優化,提高算法的準确性和有效性;整合資源與增強算力,為數智中藥的發展提供保障。此外,還需明确數智中藥和新藥研發間路徑的銜接以提高中藥的研發效率和品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