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時報:“銀期保”助規模種糧戶?拼好風險管理“拼圖”

作者:大商所資訊
金融時報:“銀期保”助規模種糧戶?拼好風險管理“拼圖”

 “去年受災主要是因為秋澇。”3月底,李富強在革命合作社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豆前期長勢很好,但到9月底該收割時,北安部分地區頻繁降雨,一些地塊含水量大,農機開不進去;等到地相對幹了又錯過最佳收割期,農機作業過程中豆莢很容易炸開,損失了部分糧食,再加上大豆價格走弱,收入自然不及預期。”

  不過,這并未影響到他繼續進行規模化種糧的積極性。“合作社在北安市的耕地有7.5萬畝參與到了2023年‘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中。因為收入未達到預期水準,我們獲得了988.04萬元保險賠款;在此基礎上,項目中‘二次點價’的設計又讓我們在售糧後仍有機會享受大豆價格上漲帶來的額外收益。”相較于去年7月接受采訪時,在完整經曆了一次項目流程後,李富強明顯對“銀期保”的增信和風險管理功能有了更真切的感受;由此帶來的收入保障和信貸支援,也讓他有信心和能力在今後經營好更大面積的耕地。

  前置收入預期:優化規模主體資金流

  今年3月,黑龍江很多地區積雪還未完全化凍,備春耕工作就已就緒。“目前,合作社向郵儲銀行申請的新一年度貸款已到了資料稽核階段,等到貸款審批通過,支付土地租金的資金缺口就能補上了。”李富強告訴記者,今年他計劃流轉的耕地面積較2023年會再翻一倍。

  “80後”的李富強種糧已有20個年頭。因為抓住了近十年間耕地集中連片的多個重要節點,他經營的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到去年,流轉耕地面積已達20餘萬畝。以李富強的經驗看,對于規模化種糧主體而言,資金流狀況無疑是左右其持續經營的關鍵,“特别是每年年初,土地流轉費加農資采買的總支出要上億元;此外,為了更有效搶抓農時保豐收,我們還需要及時更新農機,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李富強所經營的合作社目前持有農機總成本有1.3億元,“這剛剛夠我們現有規模的生産經營需要,根本無暇開展額外的農機作業服務。”

  但保持足夠的資金流并不容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方面因為缺少有效抵押物,種糧主體可獲得的信貸資金上限是幾百萬元,考慮到當地的土地租金,這能夠支援5000畝以内的規模經營主體,更大規模的種糧主體資金需求很難得到充分滿足,進而影響其資金流狀況。另一方面,也是更大程度地影響來自上一年的種糧收益情況,自然災害和糧食收購價格波動都會帶來種糧實際收入與預期的不同;再加上大豆、玉米種植戶往往還有惜售慣性,這可能會進一步加重規模化種糧主體在年初的資金流短缺問題。

  而風險和惜售問題對資金狀況的影響在去年更為突出。從前些年的情況看,在國産大豆集中上市後幾個月的時間裡,大豆收購價格整體呈現前低後高的規律。一位行業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受國際市場影響,從上一年10月到次年4月份前,拉美地區大豆還未上市,主要是消耗北半球大豆及庫存,價格随總供給呈現先低後高的态勢。也是以,大豆種植主體形成了惜售的習慣。但從去年起受市場整體産大于需影響,2023年新豆上市價格本就低于前兩年同期水準,之後又一路下行——根據農業農村部資料,到今年3月大豆收購價格為4.7元/公斤,低于去年10月5.05元/公斤的價格,種糧收益降低的同時,大豆種植主體售糧難問題在今年更加凸顯。

  為了化解規模化種糧主體從籌措資金到種糧、售糧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和風險,在“保險+期貨”模式的基礎上,2018年以來,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組織相關金融機構嘗試推出了一系列新型服務模式。“依靠龍頭企業遠期收購訂單和收入保險,在備耕期提前确定預期收入,以此為銀行貸款提供充足依據。這種模式同時實作了風險管理、收入保障、銀行增信的目标,讓規模化種糧主體能在多種金融工具的共同支援下保持持續種糧的能力和積極性。”中國太保産險的北安項目對接人李依宸告訴記者,在2023年,大商所更為系統性地引入了銀行和龍頭企業,形成“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除了提供補貼外,大商所進一步完善了相關服務模式并加入了“二次點價”機制,這讓整個流程更加順暢,收入保障功能更加突出。

  從保險到期貨:用好用足風險管理工具

  “既然是保障種糧收入的,那麼隻要是收入不及預期收入水準,我們都會進行理賠。”據負責鶴山農場“銀期保”項目對接的陽光農業保險鶴山社從業人員燕文全介紹,農險的保期是從作物出苗到成熟收割這段時間,為了讓收入保險能夠為銀行增信提供依據,銀行、保險和期貨公司會根據種糧主體的曆史畝産、種植面積、目标價格等資訊确定目标收入并開具預保單,“除了銀行自身對種糧主體的稽核外,保單和收購訂單也是銀行增信并放款的關鍵依據,因為這也意味着種糧主體的基本收入得到了保障,并且與龍頭企業的售糧合同已經簽訂。”

  去年,鶴山農場開展了兩個“銀期保”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涉及大豆種植3萬畝,受種植期間遭遇澇災和收購價格下降的共同影響,該項目最終觸發賠付56.13萬元。對接該項目的中信期貨黑龍江分公司項目負責人周美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項目涉及貸款,保險賠款會用于種植主體歸還貸款;在糧食入庫後,糧款也是優先歸還貸款,這一設計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貸款資金的安全性。

  去年3月下旬,在銀行自身貸款稽核和預保單出具的基礎上,郵儲銀行正式向革命合作社投放了5100萬元貸款。而除了銀行增信和收入保障這兩項已知的益處外,更讓李富強感到驚喜的是二次點價為他帶來的額外收益。“我們其實也是有惜售的慣性的,之前每年新一季大豆銷售都會一直持續到次年5月份。”李富強告訴記者,去年新豆下來時因為價格偏低,他還是保持了以前的習慣,想等等再賣,多虧了中糧期貨項目總監陳馳勸說他,即使售糧價格漲上去也可以通過二次點價拿到較高收益,他才把實際收獲的8700噸大豆拉到協定龍頭企業中糧貿易進行分批入庫。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做法是有效的,“這8700噸大豆的平均結算價格為2.5元/公斤,已遠高出今年以來的收購價格;此外通過抓住機會分批二次點價,在大豆入庫後我又獲得了48萬元的額外收益。”

  陳馳告訴記者,按照大商所對相關機制的規範,參與“銀期保”項目的種糧主體應按照合約在收割期兩個月内将大豆運至核心企業入庫,并在入庫後兩個月内仍保有二次點價機會,這部分收益由中糧貿易委托中糧期貨買入的場外期權行權賠付款項全額支付,這進一步保障了種糧主體的收益和資金狀況。此外不再惜售後,種糧主體的融資成本也有一定程度降低,“在‘銀期保’模式下,隻要大豆正常入庫,我就能夠提前歸還貸款,按照今年的年利率計算,每1000萬元貸款早歸還一個月就能節省下五六萬元的利息支出。”李富強補充說,“如果沒有參與‘銀期保’項目,去年受災嚴重的地塊每畝将虧損200元;但如今算下來,基本達到了預期收益。”

  “其實我從2019年模式創新起就開始參與這一項目,通過這一項目我也開始接觸期貨的概念,但其背後的運作邏輯我還不是很清楚。”李富強坦言。不過,這并不妨礙他運用這一工具,陳馳告訴記者,“二次點價的指令是要種糧主體自己下達給龍頭企業的,我們在此過程中會及時給他們做出提醒;我們也是有意識地在讓種糧主體更多了解期貨工具,以培育其更科學的風險管理方式。”事實上,種糧主體之是以會惜售,無外乎想獲得更高的種糧收益,但這種方式無疑有較高風險,像從去年新豆上市起,通過惜售換取更高收益的做法就是無效的,反而會造成後續更大的售糧壓力;而在“保險+期貨”基礎上,二次點價可以讓種糧主體兼顧相對低風險和高收益,進而夯實其種糧積極性。

  李依宸也有類似的看法,“大商所這些年一直在緻力于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盡可能去培育一批能逐漸形成風險管理意識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為此‘保險+期貨’已經試點多年了。不過‘保險+期貨’從農戶視角看還是更多從保險角度切入,也未能關聯到交糧環節。而‘銀期保’向産業鍊有了更多延伸,通過二次點價讓他們更直接體驗到訂單農業以及更多金融工具在風險管理和收入保障方面的作用。再趕上近年來大豆價格下跌、趨勢也與過去不同,真實遭遇價格風險的種糧主體便可以對‘銀期保’的優勢産生更強的感觸。”

  高保障的背後:源于據實理賠與靈活服務

  在談及“銀期保”項目的更多優勢時,參與各方表示,毫無疑問其保障力度是較高的。而要達到較高保障力度,據實理賠又是重要前提,“隻有保險依據都是客觀公開且各類主體在此模式下都能實作可持續,才有可能繼續合作下去。”陳馳在接受采訪中表示。

  陳馳告訴記者,“銀期保”項目要求收糧企業對投保主體的實際産量全數收購,收入保險的價格和産量資料也都是有明确依據的,其中價格是以期貨市場價格為依據,而産量資料則為企業收購入庫量,并且由種糧主體、保險公司、收糧企業共同确認。“對于規模化種植主體,保險公司首先會在項目開展前對地塊進行劃分,一方面,上萬畝土地确實存在不同地塊地力、外在條件不同的情況,劃分區域更便于勘測;另一方面也可更全面掌握各地塊情況,為确定目标産量提供更準确合理的依據。”在此基礎上,太平洋保險公司在“銀期保”項目中引入了第三方服務公司,除了提供必要的專業和人力支援外,更重要的是在入庫和理賠環節形成更客觀的支援資料,保障買賣雙方和保險公司能夠形成一緻意見。第三方的勘測資料也會被共享給銀行和期貨公司,便于他們開展貸後管理等相關工作。

  燕文全進一步做了補充:“我們也會将3s遙感技術和專家勘測兩種模式結合在一起,精準到每個地塊,這樣避免了簡單取平均。尤其是對于農場相關的業務,承保面積非常大,如有需要,我們總公司每半個月會給保險社共享一輪資訊,有資料也有遙感圖檔,我們會根據受災程度再去重點關注部分地塊,并且在勘測過程中必須留痕,以便于後續比對和商議。”據他介紹,目前專家和技術結合的方式準确性已經很高了,測得的産量和實際收購量也保持一緻,未在定損理賠中出現争議。

  除了據實理賠外,考慮到要以期貨價格作為重要依據,實操中根據具體情況變換不同政策也是必要的。“去年鶴山農場的‘銀期保’項目在‘五一’假期前一個工作日批複下來的。‘五一’假期之後我們就開始籌備幾方協定和項目的推進。那個時候盤面價格快速回落,最低點已經達到4600元/噸,我們當時判斷4600元/噸已經比較接近去年的大豆種植成本線了,再繼續下跌的可能性不太大了,是以當時我們和農場、保險公司溝通,實際操作中我們要等盤面價格反彈之後再入場,以更好實作價格保障的效果。”周美玲講述了項目開展時的情況。後面一直等到8月中旬,期貨公司以5116元/噸的執行價格入場,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在政策方面做了一些更新,“因為入場時間比較晚,是以資金就充裕一些,我們實際使用了亞式增強期權方案進行套保,具體而言就是在采價期間,每天去比對收盤價和我們入場的執行價格并取較低值,這樣賠付效果會更好。”

  據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2023年,他們共在黑龍江省7個縣區立項8個“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服務種植大戶和合作社15家、北大荒國營農場2家,覆寫種植面積33.24萬畝,涉及保費1942萬元、貸款數額6116萬元;總體賠付率達143%。除了規範金融機構的服務模式外,大商所對“銀期保”的部分保費和二次點價産生的期權費也進行了補貼,這進一步提升了規模化種糧主體對新模式的接受度。(金融時報 宋珏遐)

金融時報:“銀期保”助規模種糧戶?拼好風險管理“拼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