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微信朋友圈千萬不要設定僅3天可見,一條白線說明一切

作者:航天器
心理學家:微信朋友圈千萬不要設定僅3天可見,一條白線說明一切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随着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社交軟體成了我們溝通的重要工具。

常常我們在添加新朋友後,會浏覽對方的社交動态,以此來了解這位新朋友的性格和興趣。對于一段時間未見的老友,通過他們的社交動态我們能夠掌握他們的最新動态。

如此,社交動态成為了我們了解他人的視窗。

然而,随着微信推出了“動态三天可見”的設定,社交動态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活躍氣氛。

心理學家:微信朋友圈千萬不要設定僅3天可見,一條白線說明一切

當我們興沖沖想要了解朋友的最新生活時,卻隻見一條顯示“對好友僅三天可見”的冷漠提示,讓人感到彼此之間的距離似乎一下子拉遠了。

在微信初期,我們添加的多數是親朋好友,那時的社交圈相對單純。我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分享生活點滴,不必擔心個人隐私被洩露。

但是随着網絡的普及,通過微信交流變得司空見慣,我們的朋友名單中也漸漸增加了許多僅僅是點頭之交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出于對隐私的保護,微信的功能應運而生,既能滿足我們的分享欲望,又能保護個人隐私安全,避免被不熟悉的人窺探。

此外,有些人之是以選擇這一設定,是因為害怕他人通過一次浏覽就對自己進行标簽化。從社交動态主人的視角出發,這是一種防止隐私洩露和避免受到無謂指責的政策。

然而,從好友的角度看,這種設定有時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他們可能會思考:

心理學家:微信朋友圈千萬不要設定僅3天可見,一條白線說明一切

有的人隻是出于關心朋友的初衷,但“三天可見”的設定讓他們感到心寒,甚至連主動聯系對方的意願都消失了。

“三天可見”設定猶如一把銳利的剪刀,切斷了朋友之間的溝通。

對于那些久未見面的朋友,我們通常會先檢視他們的社交動态,希望借此作為開啟對話的話題,讓朋友感受到雖然我們各自忙碌,但仍彼此關心。

不時地,我們會惋惜一些曾經親密無間的朋友關系因為不了解彼此的最新生活而漸行漸遠,共同話題也随之減少。

個體處于群體之中,不同的群體又構成了整個社會。

德國知名哲學家及社會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對個體在社會中的交流行為進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

個體間的溝通是基于實在的意義的,如果雙方或是多方想要交流,就必須要了解對方語言或是行動的含義。

在這樣一個由衆多個體交流構成的網絡中,社會的公共領域應運而生。

心理學家:微信朋友圈千萬不要設定僅3天可見,一條白線說明一切

尤其是在網絡和移動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下,如微信及其朋友圈功能,這些工具已經成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交往和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簡單來說,當你在朋友圈釋出一條消息時,社交網絡中的個體,包括你自己,都會把這資訊視為“真實”、“有意義”以及“具有社交價值”的内容。

朋友圈為忙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互動平台,使他們在閑暇時可以互相了解生活狀态,加深情感聯系。

“三天可見”功能仿佛一把銳利的剪刀,切斷了朋友間的溝通。這好比你高興地去朋友家做客,卻被朋友冷淡地告知:

這樣的設定立刻在你們之間建立了一道隔閡,随着時間流逝,兩人的聯系逐漸減少,最終在各自的朋友圈中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三天可見”還可能傷害到那些最關心你的人。

心理學家:微信朋友圈千萬不要設定僅3天可見,一條白線說明一切

我們常常因為忙于外地的工作或學習,無法頻繁回家。當家人想念我們,又擔心打電話會打擾到我們時,他們通常會通過朋友圈來了解我們的近況。

但是,當他們滿心歡喜地打開朋友圈,卻隻看到“三天可見”的提示,不了解這一新功能的長輩們可能會誤以為自己被删除了。

這種誤解無意中對關心你的家人造成了傷害,由于顧及面子,他們有時不會直言,進而在家人之間慢慢形成了隔閡。

朋友圈的本意是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情感波動。

心理學家:微信朋友圈千萬不要設定僅3天可見,一條白線說明一切

事實上,大部分人都非常忙碌,不會頻繁地檢視朋友圈,隻有真正關心你的人才會去關注你的動态,了解你的生活如何。

他們會為你的快樂感到高興,為你的悲傷提供慰藉。與此同時,那些并不了解你的人對你的動态毫不關心,你的分享對他們來說并無觸動。

你可以屏蔽的,往往是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而你最有可能傷害的,也正是這些人。

心理學家:微信朋友圈千萬不要設定僅3天可見,一條白線說明一切

是以,不應該因為一些關系淺薄的人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關心你的人的感受。

在現今社會節奏加快的背景下,我們很少有機會與親人朋友深入交流感情。

朋友圈作為一座橋梁,本應幫助我們連接配接親人朋友,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但“三天可見”的設定卻無情地切斷了這座橋梁。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人際關系、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