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古墓出土将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民間傳聞,揭開其死亡之謎

作者:卓越

在明朝末年,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之下,大明王朝已然搖搖欲墜。中原王朝一代代傳承下來,每一次朝代更疊,多數都是從裡面往外面壞。

大明王朝的衰落,就屬于這樣的一個情況。崇祯帝還整治了魏忠賢,幻想着能夠中興大明之際,遇到了瘟疫加旱災,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了。

明朝古墓出土将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民間傳聞,揭開其死亡之謎

就在這群吃不上飯的人群裡,就有一個叫李自成的家夥,當年還是大明朝驿站的基層辦事員,後來丢失公文導緻被裁減。

後來李自成又背上了人命官司,迫于時局便加入了農民起義軍,并在裡面表現良好。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李自成在闖王高迎祥去世後,成為了新闖王。

讓李自成沒有想到的是,這次造反之旅異常順利,竟然在崇祯17年順利稱帝,建立了大順政權。

西安這座古都再次迎來了新皇帝,就沖着“大順”的名号,也得一順百順。在建立政權之後,大順軍僅僅用三天就攻克了山西重鎮太原。

明朝古墓出土将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民間傳聞,揭開其死亡之謎

全國各地的老百姓,全都在日夜盼着開門迎闖王,期盼着闖王來了不納糧。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山西到京城的沿途關隘,早就洗白白等着李自成來接收他們了。

就在李自成認為大明都城将要門戶大開,一路上遛彎到京城當皇帝時,甯武關守将周遇吉擋住了義軍的去路。

但無奈的是,甯武關是個小關卡,守軍不足4000人,失敗隻不過是時間問題。可是周遇吉卻想着能夠抗一抗大順軍。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周遇吉也可以和其他守軍一樣,彎下脊梁當順民就完事了。可是周遇吉自小接受的教育,讓他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一來是周遇吉所在的勇衛營的前身是禦林軍,後來又被崇祯帝重點照顧,親自将其改造為“黑虎頭軍”。

明朝古墓出土将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民間傳聞,揭開其死亡之謎

在被一衆猛将訓練過之後,多多少少也算得上是一支“王牌嫡系”。周遇吉就率領着這樣的一支部隊,同李自成的幾十萬義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斬殺義軍數萬人。

說句不好聽的,普通老百姓組成的義軍,在正規軍隊面前,真的是不堪一擊,可是數量總能彌補他們遇到的困難。

但是,即便是周遇吉率領的這支部隊再英勇,可是缺乏支援以及補給也耗不住,最後甯武關還是被攻克了。

周遇吉率領部隊同義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這也讓周遇吉自己親手關掉了“投降”的門,他如果失敗了,死的會相當難看。

按照《明史》的記載,甯武關阻擋大順軍隊數日,城牆多次被轟開又多次被修複,守不住城池之後就勇敢地打巷戰。

周遇吉最終被大順的弓箭手射成了刺猬一般。李自成相當生氣,為了洩憤,李自成将周遇吉懸挂在高杆之上,令士兵拿他的屍體當靶子,順便還将周遇吉煮了。

李自成在攻占城池之後,将心中的憤怒撒到了百姓的身上,就連嬰幼兒都不放過。

明朝古墓出土将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民間傳聞,揭開其死亡之謎

民間卻流傳着關于周遇吉的另外一個版本,稱他并不是被李自成射殺的,而是周遇吉主動順着繩子出了門,跑到李自成的營房裡罵他,後來被李自成直接斬殺的。

考古發掘經常能夠佐證一些迷失的曆史,在對周遇吉陵墓遷徙之時,就已經将周遇吉的特點進行了一個充足的調查。

墓主人是個40-50歲的男性,按照考古學家的考古分析,認定這個男子就是周遇吉。在周遇吉的腦後,發現了一段13厘米的刀切口,經過比對,該死者的後腦枕骨處正好被砍壞,斬首而死的無疑。

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坐實了民間傳言,周遇吉确實是為了保護全城百姓,自己缒城而出,跑到了李自成的中軍帳前謾罵,李自成一氣之下将其斬殺,屍體被明軍接回自己安葬。

明朝古墓出土将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民間傳聞,揭開其死亡之謎

周遇吉之是以幹出這麼反常的行為,主要還是因為涉及到一個老百姓生命的問題。為了瓦解明軍的鬥志,大順政權喊出了口号:隻要是獻出周遇吉,一城的老百姓就算是穩了。

周遇吉這才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轉而做出一個讓自己萬劫不複的決定:用自己的死亡換取一城百姓的安全。

于是,他才缒下城牆,前往大順的中軍大營去找死,最終殺頭而死。

既然如此,為何又有周遇吉力戰大順義軍,最終被射殺,然後李自成殺害一城百姓的記載呢?

在我看來,隻不過是為了在烘托周遇吉的英勇無畏,順道再襯托李自成犯下的種種惡果。如此一來,滿清入主,頂替大順政權成為中原正主,更顯得合理一些。遇到的抵抗也會更少一點。

明朝古墓出土将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民間傳聞,揭開其死亡之謎

曆史雖然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但是卻因為各自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宣傳方式。進而将周遇吉的死因搞成了兩個版本。

周遇吉墓穴出土之後,印證了他的死因,也揭開了一段真實的曆史。周遇吉的死亡之謎也就不再是謎,而是一段令人聞者傷心的往事罷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