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趙嚴虎有哪些故事?

作者:鐵面人解讀曆史人物

趙嚴虎先生,中國有名白酒專家、酒業大師。

從古至今、在大陸難以計數的小鎮中,“杏花村”稱得上赫赫有名。山西汾陽市東北15公裡處、一個普通的小地方,這裡沒有亭台小榭、五光十色,沒有巍巍高山、千年冰雪,它之是以廣為人知,不僅源于家喻戶曉的詩句、更是源于考古的驚人發現。遙遙酒史、源在何處,這至今仍是個無法解開的謎團,而杏花村遺址釀酒容器的出土、終于揭開了中國酒史神秘的面紗,它向世人宣告、中國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經發明了人工谷物酒。山西特殊的環境就是糧食比較充裕、自然災害比較少、戰亂比較少,是以生活條件比較好,有一定的剩餘糧食去做酒,過去做酒不是随便做的,皇帝都管、因為糧食不夠吃,而山西之是以能出來一個醋、一個酒,都是用糧食釀造,環境允許它搞這些東西,是以它就傳承得非常遠,杜牧都能知道有個杏花村産酒。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6000年前人工谷物酒的出現、就标志着中國乃至世界真正意義上的酒文化的誕生。值得慶幸的是,人類自然文明在杏花村汾酒這裡得以傳承,終其一生投身于酒文化事業的趙嚴虎、如今已過花甲之年,回想起年輕時的經曆、依舊思緒萬千。自己老家是孝義的,從孝義到部隊複員完以後、轉業來的杏花村,對我們要求就是來的就是上酒班當酒工,那時候剛從部隊回來,年輕、也無所謂吧,就來了。1973年,轉業一起來到汾酒廠的戰友們有50多個,最後留下來的隻有7個人。工廠中的房間裡的工作強度非常大,釀酒工需要把重達一兩百斤的高粱搬上貨車,再搬下來卸貨、再運輸到指定的地方,是以工廠中的房間裡的工作都是重體力活,很多人沒能堅持下來。自己就跟老師傅講,自己說你看我的、我這個上班如果是一直流汗,不要幹多大事、也不要批評我,我出力了;如果我們這個時候不流汗了,你就可以批評我,我偷懶了。以前的老師傅,他很簡單,你跟他幹就行了,他也不跟你多講,出了力他就說你好、不出力他就說你不好。那時候酒廠培養一個大師傅,至少需要十年以上,趙嚴虎默默地跟着師傅口傳心授,在他的用心與努力下、從工廠中的房間基層一點一滴做起,對酒的生産流程了熟于心。趙嚴虎被上司看中,由釀酒工廠中的房間調入了管理崗位。工廠中的房間的勞工比較散,我們這兒每年夏天要停産教育訓練,自己利用這個時間把所有的年輕勞工集中教育訓練一個月。行走,然後還要打靶、比賽,每天這個樣子、把他的習慣扭過來了,他再上班的時候他就習慣服從了,他不是那種散的了。趙嚴虎在部隊的生活經曆在這裡找到了發芽的土壤,他在汾酒廠推廣半軍事化教育訓練,發現十分有效,管理能力出衆、組織能力突出,短短幾年後、趙嚴虎被派去經營汾酒廠下屬獨立核算子公司 山西杏花村汾酒廠企業公司。1984年秋天,一個偶然的機緣,趙嚴虎結識了一家瀕臨倒閉的老酒廠,讓趙嚴虎有了用武之地。破舊的廠房内堆滿了酒缸,蜘蛛網都積滿在酒蓋上,趙嚴虎和同行幾人幾乎把所有的酒都嘗了一遍。最終,他當場就把所有的存酒全部收購,給地方财政解決了缺口。自己當時看了它以後、自己就想到我下一步要出一款酒,就是我要把它麸曲味道處理一下,然後拿汾酒把它勾進去,調起一下香味來,價位不要太高,就可以占領汾陽市場以外的市場,是以自己都摻完以後把它一混合,正好能出一款比較口味好的酒,就是後來我們賣得非常好的北方燒。北方燒一經問世,便得到了消費者的一緻好評,尤其在北方、更是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暢銷于市場。左孝智說:“酒賣得好、福利也多,廠裡面大廠汾酒廠、又給了特殊的政策,企業公司比大廠裡面發的東西多、有一種優越感,人們回頭都想、趙書記在這兒上司得好”。汾酒都不需要批條了,北方燒還需要批條,是以當年、大概從自己正式開始工作、到年底過春節是100天,純利潤賺了100萬,除給勞工提高工資以外、另外一個人給100元,這個氣氛馬上就不一樣了。那個時候,趙嚴虎深深地總結出自己的一套銷售經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懵懂理念、已經在腦海裡初步形成。山西省要改制的時候,汾酒廠申請要成立一個汾酒集團,山西不批,你汾酒廠就是汾酒廠、什麼都沒有你搞什麼集團,是以當時自己想走一條什麼路子,自己在每個縣幫助搞一個酒廠,汾陽王當時算一個、西堡村算一下,交城酒廠、清徐酒廠、這都是那個時候我們提出來叫聯營發展。

曲的發明和應用、使大陸成為世界上最早将黴菌和酵母菌應用于釀酒生産的國家之一,白酒産業的發展進步、酒類品種的增加和飲酒風氣的盛行,使酒曲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那個時候為了控制技術、也為了保證品質、是以自己要蓋一個曲廠,你用曲、你買我的曲,做好酒你交回來我給你賣酒,就形成這麼一個聯營企業。1985年9月9日,初秋,在汾陽縣旁邊的文水縣和汾陽縣界限處、大曲廠開始動工,從建廠到流出酒來、趙嚴虎和員工們目以繼夜的抓緊工期,隻用了90多天、一座工廠拔地而起,這其中經曆的艱辛和付出、隻有經曆過的人才知道。楊建峰言:“作為一個中層幹部、小小的團委書記,能蓋起一棟樓、汾酒集團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經過了當經理、當廠長的過程,1991年、趙嚴虎被派去山西省委黨委學習,這一年的學習收獲頗豐,也正是此時、汾酒集團已經開始籌建山西的第一個上市公司,這是一次按照公司制的方式去管理企業,在整個汾酒的發展史上、是開拓式的創新舉措。中國人講究天人和諧,酒即是天賜美祿、在大陸的傳統文化中、文人墨客有酒必有詩,酒能激發出文人墨客的詩性、詩能提高飲酒的雅興。中國曆史傳承下來的、很多都是家庭傳承下來的,酒在這種場合上産生的作用其實挺多的,它不僅是讓你的這種從感情上的這些東西更有黏性。一個是自己喜歡酒,而且酒對自己的感覺、給了自己一種很舒服的感覺。趙嚴虎兒子講:“他懂酒、但不嗜酒,他跟酒的關系、自己了解的話、叫君子之交,我懂你、但我不為難你,你也不為難我,我們還保持一定的距離。”時間給予了趙嚴虎釀酒的技藝,也給了趙嚴虎對白酒行業堅守的信心,這時候的他、開始思考如何傳承。傳承是需要一個傳、一個接受的 叫傳承,沒有接受那怎麼叫傳承。恢複重建汾酒老作坊,就是他堅定要做的傳承之一。這是三出院、這個當時是空的草地,是以我們整個都把它拆平了,正好蓋了這個U型的生産線、我們叫元寶形。杏花村汾酒老作坊遺址博物館是目前唯一一座儲存完好、且至今還在産酒的白酒遺址博物館,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是全國白酒老作坊中曆史最悠久、儲存最完整、遺存面積最大、組成要素最全,對白酒發展影響最大的一座名酒遺址。其實自己在全國各酒廠走了以後,世界也走了好多地方,真正能留到現在、還是完整地存在的、唯一一個,這不容易,戰亂經過這麼多、自然災害經過這麼多、一個酒的作坊能夠完整保留下來,是以我們應該愛惜它,人家别的地方沒有還模仿着在蓋,我們自己有、為什麼不去用它。原來這個地方的生産就在這個裡面發酵,在外面制酒,那個時候就用擔水的桶子擔過去,這個裡面沒有酒庫,一個房子裡面有一個大缸,把酒往裡面一倒,那個時候沒有酒度表、沒有溫度表,就是憑感覺、一看這個酒花、這是多少度。汾酒老作坊完好地儲存了門市、賬房、掌櫃室等文化遺址,是以被譽為中國白酒作坊的“活化石”,汾酒、從中國酒文化的母體中、呱呱墜地于中國古代酒文化中心地區之一的杏花村,當是曆史的必然。那麼汾酒廠既然是中國最老的酒廠,而且讓人們了解你,從哪兒開始、自己覺得這兒是最好的,是以國家把這個東西作為一個産業去搞的時候、就開始需要不斷地有知識、制度、法律,都得配套去管了,總的來說我們汾酒廠是随着國家管理的大潮逐漸發展過來的,而且我們跟得還是比較緊,可以成為國家抓的重點,利用它作為典型、推動了酒的發展。直到今天,作為全國唯一一座完整保留下來的老酒坊、生産出來的甘露堪稱酒中極品,在這裡、寶貴的曆史文化與旺盛的生命力珠壁交輝,不僅是汾酒文化的起源、更是文化汾酒向外傳播的原點。在人類文化的曆史長河中、酒不僅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而且是一種文化象征,幾乎滲透到經濟、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呂梁宣傳部很早就提出了就汾酒曆史拍一部電視劇、卻多年未能如願。把這個事給了自己以後、自己感覺這是個好事,對于我們汾酒廠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就算不寫杏花村,把這個過程、工藝寫出來,就寫中國酒,它都是一個很好的東西。中國有一種文化、就是傳承文化,師徒關系、掌櫃和夥計的關系、東家和掌櫃的關系,就是這幾個關系,紐成一個帶,這個關系一旦斷了,這個産業就斷了、就出問題了,中國所有能夠傳承長的、就是這個鍊保持得比較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