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作者:熱情的金桔A

中學教科書這一段隻講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毛澤東思想,其它内容沒有,實在是知識缺陷。我呢,根據我的了解和偏好,擇要寫一點。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一、思想

1.孫中山的思想。

1】背景。清朝走向全面反動。革命運動興起。西方思想的引進和傳播。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傳播。同盟會的成立。

2】标志。1905年,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上把同盟會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

孫中山,本名孫文,1866年出生于廣東香山(中山市),他受的教育還是比較完整的,最後選擇學習西醫,香港西醫書院畢業之後到澳門行醫。當時,西醫興起,如果堅持下去,成為一代醫師不是什麼難事。可是,他太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上書李鴻章,成立興中會,策劃廣州起義,終于沒有成功,被清政府通緝,逃往英國。我讀宮崎滔天的《三十三年落花夢》,宮崎滔天自命為亞洲革命志士,等和孫中山一交談,就傾心孫中山了,宮崎寅藏說孫中山是亞洲革命的瑰寶。孫中山有一種談話的天賦,不知不覺就俘獲了人心,同他一起搞革命。他在歐美讀書,在華僑中宣傳革命,募捐,口若懸河,思想也日益精進。終于,他把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團體團結起來了。

3】内容。孫中山在1905年11月《民報·發刊詞》中首先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随後又系統闡述,形成了指導當時中國民主革命的三民主義。“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即民族主義,又稱民族革命,就是反對民族壓迫,武裝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實作民族獨立;“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又稱政治革命,這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階級共和國,民主立憲,國民有參政權,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孫中山把西方三權分立的學說發展為五權分立學說,除了行政、立法、司法權以外,還包括考試和監察權)“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又稱社會革命,核心是土地問題,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長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以解決土地為中心的财富重新配置設定問題。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4】來源。來源多元性。其一是西方資産階級政治理論,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美國的民有、民治、民享,瑞士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進化論,美國亨利喬治的單稅社會主義,馬克思《資本論》;其二是中國傳統思想、制度,儒家的天下為公、大同理想,井田制、均田制。

亨利喬治的單稅社會主義:亨利·喬治是美國十九世紀末期的知名社會活動家和經濟學家。他提倡征收單一地價稅的主張,曾經在歐美一些國家盛行一時,頗有影響。他主張土地國有,征收地價稅歸公共所有,廢除一切其他稅收,使社會财富趨于平均。

5】評價。三民主義是近代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理論,集中代表資産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資本主義的共同願望。但是,同盟會的綱領沒有明确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戰鬥口号,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綱領——空想性。是以,它是一個不徹底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綱領,這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産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6】發展。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時候,不用湖北的十八星旗,而用五色旗,表明孫中山放棄了狹隘民族主義,由排滿革命發展到五族共和,初步具有民族平等的思想。

二次革命、護法戰争失敗後,反思自己的思想,寫出了《建國方略》,分為三部分:

《孫文學說》闡述知難行易思想。

《實業計劃》設計未來經濟發展規劃,主要是鐵路、港口,提出對外開放、引進外資。

《民權初步》闡述如何進行民主政治建設。

後來,他的民族主義加進了反帝、廢除不平等條約、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的内容;民生主義加進了“耕者有其田”、扶助農工、節制資本的内容。我們通稱為“新三民主義”。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2.新文化運動。

曆史上有三個思想活躍的時代,第一個是戰國時代,第二個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三個是文革結束後的一段時期。

1】條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袁世凱的統治隻限于北方,各地獨立性很強,政治環境相對寬松;民主制度的建立,民主思想的傳播。西學東漸重新開機之後,發展到這一時期,保守思想基本被沖決。各種思想、學說傳入中國。留學教育。民族經濟發展,民族資産階級、勞工階級壯大,登上曆史舞台。近代傳媒出版、報紙、刊物、學會的發展。

2】标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為《新青年》。1916年底,蔡元培被黎元洪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治校方針是“思想自由,相容并包”,聘請了陳獨秀等一大批人才來北大任教。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主要人物還有胡适、周樹人、周作人、李大钊、劉半農、高一涵、錢玄同等,《新青年》成為同人輪流編輯的刊物。

陳獨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懷甯,父親死得早,由祖父教他讀《四書五經》,他不喜歡,祖父用棍棒打,他怎麼都不告饒。他中過秀才,因為反清言論被學校開除。五次東渡日本避難求學,他認識到革命必須動員普通群眾,創辦《安徽俗話報》,用白話文傳播科學文化。辛亥革命時,他擔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因參加二次革命被捕,後流亡日本。

蔡元培,1868年出生于浙江紹興,父親早逝,寄居姨母家讀書,秀才、舉人、進士,一路綠燈,1892年殿試策論第36名。他18歲開始教書,有教育救國思想,考中進士後回紹興任中西學堂校長,轉任過上海澄衷學堂、南洋公學,1902年創立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愛國女學。他接受革命思想,1904年創立光複會,次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他已經40歲了,毅然到德國留學,進萊比錫大學聽課,寫出《中國倫理學史》。辛亥革命爆發,回國擔任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改革教育體制,與袁世凱不合辭職,赴法國從事學術研究。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3】内容。

①宣傳德先生和賽先生。賽先生中的進化論尤其被推崇,反對舊藝術、舊宗教;用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潔、舊倫理、舊政治。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②反對禮教。抨擊三綱五常、忠孝節義,魯迅《狂人日記》用文學手段反對封建禮教殺人。

③白話文運動。胡适《文學改良刍議》影響最大,他的主張至今還是金科玉律——言之有物、不仿古、講求文法、不無病呻吟、去陳詞濫調、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則着重内容,要建設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魯迅以白話文寫小說,衆多人跟進,白話文成為潮流。

④漢字拼音化。

4】影響。新文化運動的最大功績是打到了孔孟思想,沒有了思想專制,為各種思想主張的引進傳播創造了條件。一時之間,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國家主義等等,都傳入中國,供中國人民選擇。解放思想的功績,無可比拟。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3.毛澤東思想。

1】背景。民族工業發展,勞工階級壯大。新文化運動發展,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共成立,二大制定适合中國國情的革命綱領。國共第一次合作,工農運動的高漲。土地革命開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實踐。抗日戰争的進行,延安時期的思考總結。

2】标志。1930年前後寫出《井岡山的鬥争》《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給林彪的一封信》等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1940年前後寫出《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正式形成。

毛澤東,1893年生于湖南湘潭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想成為大地主,送他讀書主要是需要兒子算賬。毛澤東本質上是一個讀書人,父親讓他挑糞,他挑一擔就躲在田溝裡讀書。沒辦法,隻好送出去讀書,最後到了長沙,見了大世界。可是,他有少年人的通病,這個學校不行,那個學校不咋地。最後在父親的最後通牒之下,勉強選了一個學校。還好,他遇到了好老師,說是要改造中國,就必須毛澤東這樣的人。那時候,同學們紛紛出國留學,恩師去世了,小師妹形單影隻,他戀愛了,終于沒有出國。他在李大钊手下當圖書管理者,讀了很多書,李大钊的人格在北大是完美的,無疑給了他很大影響。更大的影響來自于陳獨秀,既然陳獨秀創立共産黨,他也就在長沙組織黨員,參與了中共的創立。

他的文章寫得好,當初的《湘江評論》,影響長江洞庭。國共合作,他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那時候的蔣介石連會議代表都不是,憤憤不平。他做了國民黨的代理宣傳部長,宣傳做得有聲有色。如果他像陳公博、周佛海一樣賣論取官,以他的能力,做個五院院長沒有問題。我之是以對毛澤東這類人充滿了崇高的敬意,就是他們不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家族,總是考慮天下蒼生、國家民族的命運,選擇了一條荊棘坎坷的道路。

3】内容。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并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從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采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樣一條道路,是中國國情決定的,進而否定了走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它的主要内容有三點,在中共上司下,以武裝鬥争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内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

新民主主義思想。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半封;社會的主要沖突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沖突、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沖突;革命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革命形式是武裝鬥争、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革命任務一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一是推翻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革命的動力是無産階級和農民階級;革命性質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上司者是無産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産黨;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完成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就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國體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國有,沒收地主土地配置設定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系,把土地變為農民的私産。

4】影響。适合中國國情,指引中共集聚農村革命力量,抗戰時期黨員由4萬發展到120萬,到1948年,農村力量超過城市力量,最終奪取了城市,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指導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迅速整治好經濟爛攤子,進行計劃經濟建設,建立了強大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今天強大的基礎。

學界認定,過早放棄了新民主主義經濟,今天,城市經濟還有新民主主義色彩。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4.宗教(存目)

1】基督教的中國化。最激烈的反抗義和團運動之後,基督教不再招收城鄉地痞流氓為害鄉裡,注重信徒的品質,減輕侵略急先鋒色彩,走上了比較正常的軌道。

2】佛教。

3】道教。

4】伊斯蘭教。

5.哲學(存目)

這些,其實都是學術,書齋裡的學問,尋章摘句,要麼是舶來品,要麼是古人的牙慧。一種思想,隻有像墨家,形成一種反戰運動;或者,像董仲舒的新儒學,運用于法律斷案,運用于國家意識形态。這樣的思想,才真正對社會起了推動作用,否則,就是一堆死學問。

1】哲學體系建構。

胡适的實用主義。

張東荪的多元認識論。

金嶽霖的知識論。

2】新儒學。

梁漱溟的新儒學。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馮友蘭的新理學。

何麟的新心學。

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艾思奇。

李達。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6.文化道路的論争與抉擇

1】複古與反複古等論争。袁世凱為複辟帝制而進行的尊孔複古,不僅僅是他個人,連嚴複也卷進去了,康有為、陳煥章、麥孟華等成立孔教會,要求定孔教為國教,寫入憲法。對此,吳虞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獲得新文化運動的相應。辜鴻銘、林纾、劉師培等起而衛道,更有杜亞泉主編的《東方雜志》與《新青年》進行論戰。

最有趣的是林纾,論戰不過轉而謾罵。1919年2一3月,他在上海《新申報》上發表了《妖夢》、《荊生》等文言小說,《荊生》以田必美影射陳獨秀,以金心異影射錢玄同,以狄莫影射胡适,說三少年聚談于京師陶然亭,主張去孔子滅倫常,廢文言行白話,結果遭到隔壁“偉丈夫荊生”的指斥和毆打,荊生“指二人曰,汝适何言?中國四千餘年,以倫紀立國,汝何為壞之?……”“田生尚欲抗辯,偉丈夫骈二指按其首,腦痛如被錐刺;更以足踐狄莫,狄腰痛欲斷,金生短視,丈夫取其眼鏡擲之,則怕死如猥,泯首不已,丈夫笑曰:爾之發狂似李贽,直人間怪物,今日吾當以香水沐吾手足,不應觸爾背天反常禽獸之軀幹”。這篇小說企圖借助荊生那樣的強暴勢力即軍閥勢力扼殺新文化運動。

《妖夢》寫某人夢遊陰曹地府,見一所“白話學堂”(影射北京大學),門外大書一聯:白話神通,紅樓夢,水浒,真不可思議;古文讨厭,歐陽修,韓愈,是甚麼東西。校中有三個“鬼中之傑出者”即校長元緒(影射蔡元培)、教務長田恒(影射陳獨秀)和副教務長秦二世(影射胡适)。某人走進學校,内有“斃孔堂”,門上也有一聯:禽獸真自由,要這倫常何用;仁義太壞事,須從根本打消。最後請出“羅睺羅王”,将他們吃掉,吃了這些“無五倫之禽獸”,“化之為糞,宜矣!”

蔡元培的回擊最有意思。他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則,取相容并包主義”的原則,表明容許新思潮新文化在北大存在的态度。他反問林纾:“公曾譯有《茶花女》、《迦茵小傳》、《紅礁畫槳錄》等小說,而亦曾在各校講授古文及倫理學。使有人诋公為以此等小說體裁講文學,以挾妓、奸通、争有夫之婦講倫理者,甯值一笑與?然則革新一派,即偶有過激之論,苟于校課無涉,亦何必強以其責任歸之于學校耶?”其實,蔡元培一直主張不立門戶、各取所長,以收相容并包、會通中西的效果。

五四運動之後,主要有三派:李大钊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派,胡适為首的西化派,、梁啟超、梁漱溟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派。李大钊與胡适展開論戰,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徹底解決還是點滴改良。章士钊提出“調和論”,因為站在傳統文化立場,西化派張東荪、蔣夢麟等起而批駁。

一戰結束後,梁啟超歐遊回來,出版了一本《歐遊心影錄》,記錄了幾個歐美人士的話,西方文明已經破産了,正等待東方文明來挽救。梁漱溟有一本《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歸宗于儒學,西方、印度、中國三大文明無所謂誰優誰劣。與他們呼應的有胡先骕、梅光迪、吳宓的《學衡》派,章士钊的《甲寅》派。和西化派不一樣,陳獨秀、瞿秋白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給予了駁斥。

和梁啟超一起回來的張君劢到清華大學做了《人生觀》演講,宣稱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人生觀需要宗教玄學,引發了科學與人生觀論戰。丁文江代表科學派,瞿秋白代表馬克思主義派,起而反擊,維護科學的地位。

總之,二十年代的論戰是非常激烈的,為道路的選擇提供了思考。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2】“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文化”之争。

1935年1月10日,陶希聖、何炳松、薩孟武、樊仲雲、武堉幹、孫寒冰、黃文山、 章益、陳高傭十位教授發表了《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引發了學術界持續一年多的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的争論。應該“不守舊,不盲從,根據中國本位采取批評的态度,應用科學方法,來檢讨過去,把握現在,創造将來”;對傳統文化“存其所當存,去其所當去”;對歐美文化,“吸收其所當吸收”。

這個檔案出台的背景是國民政府的文化建設,複古傾向鮮明。胡适首先站出來批駁,指斥為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陳序經就不同了,“我們的唯一辦法,是全盤接受西化”。他提出了全盤西化的四條理由:(1)中國對西洋文化的态度趨向于全盤西化;(2)中國曆史上采納西洋文化的事實趨向于全盤西化;(3)西洋現代文化的确比我們進步得多;(4)西洋現代文化,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它畢竟是現在世界的趨勢。。蔡元培、黃炎培等人也卷進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1943年,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極力美化傳統倫理,保衛中國固有的文化和德行。響應蔣介石主張的,主要是錢穆、馮友蘭、賀麟等人的文化保守主義,最有趣的是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秦朝到清朝不是專制政體而是民主政體。周恩來、艾思奇等馬上辨析蔣介石的思想實質是專制。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凡屬我們今天用得着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排洩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将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差別開來。”這個總結十分到位。

老張講曆史:民國時期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