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一臉讨好樣,悄然尋至侄孫媳婦、亦即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後賈南風面前。他微微俯首,語調帶着一絲關切:“臣聽聞,廢太子司馬哙在家中竟私下裡對皇後您出言不遜,此等不敬,實在令人憂心。臣唯恐此事對皇後不利,特來向您禀報...”司馬倫邊言邊察,果然,賈南風那原本平靜的面龐,漸漸浮現出了一絲嚴肅之色。
過去的一年,太子司馬防撞及賈南風,兩人之間的恩怨糾葛,讓皇後賈南風心生不滿。她借由丈夫晉惠帝司馬衷之手,下旨廢除了司馬朓的太子之位。此舉雖讓賈南風稍感快意,但她深知司馬衷的為人,故而對司馬防并未下狠手,而是選擇将他軟禁于宮中。
司馬哙的廢黜,不僅令賈南風心中歡喜,也讓趙王司馬倫看到了機會。然而,他并不滿足于此,心中仍有更大的野心在燃燒。他渴望一舉解決司馬伢與賈南風這兩大難題,進而實作自己的宏圖大計。
司馬倫為何會如此行事?這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趙王司馬倫,身為司馬懿的第九子,且是最年幼的兒子,自幼便沐浴在父親深厚的寵愛之中。常言道,幼子得寵,司馬倫便是如此。他的母親柏夫人,更是司馬懿晚年最為鐘愛的女子,這也使得司馬倫在家族中的地位更加顯赫。自幼受父親寵愛,司馬倫的性格中漸漸滋生出了貪婪與野心。
當司馬倫呱呱墜地時,他的父親司馬懿已是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是以,司馬倫自幼便被封為安樂亭侯,後來更是晉升為谏議大夫,其仕途可謂一帆風順。然而,司馬倫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渴望得到更高的權力,成為那至高無上的存在。
公元266年,司馬倫的侄子司馬炎創立了西晉王朝。作為司馬家族的近親,司馬倫被封為琅琊王。然而,他并未立即前往封地,而是被司馬炎留在了都城,過着悠閑自在的生活。
到了275年,司馬倫被重新封為趙王,并被允許前往封地。然而,他并未珍惜這個機會,反而縱容部下侵占百姓土地,引發朝野震動。大臣們紛紛上疏彈劾,請求晉武帝司馬炎嚴懲司馬倫。
然而,司馬炎念及親情,隻是輕描淡寫地斥責了幾句,這反而助長了司馬倫的傲慢與野心。他心中對司馬炎并無感激之情,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等待時機,一飛沖天。
公元290年,司馬炎駕崩,皇位傳給了其子司馬衷。這對于司馬倫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然而,他深知前方仍有兩大障礙需要清除——那便是太子司馬防和皇後賈南風。
為了徹底掃除障礙,司馬倫轉向了他的親信孫秀,尋求破局之策。孫秀深思熟慮後,向司馬倫提出了一個建議:先以靜制動,再伺機而動,以賈南風為棋子,巧妙布局,以除司馬哙之患。深知自己才能有限的司馬倫,自然聽從了孫秀的計策。
恰逢此時,晉惠帝的一道旨意讓司馬倫鎮守關中,他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途。然而,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司馬倫一到關中,便再次胡作非為,激起民怨沸騰,叛亂四起。晉惠帝無奈,隻得命他傳回都城。
這卻為司馬倫提供了一個天賜良機。他借此機會,與賈南風結成了同盟,兩人聯手對付太子司馬伢。在孫秀的精心策劃下,299年,賈南風終于下定決心,廢除了司馬哙的太子之位。然而,司馬倫的野心并未是以滿足。
第一個障礙已除,接下來便是對付賈南風。司馬倫利用司馬防之死作為導火索,煽動朝野,最終與齊王司馬波羅等人聯手,以謀反和毒害太子的罪名,将賈南風及其家族一網打盡。
在掃清了司馬伢和賈南風這兩大障礙後,司馬倫的野心愈發膨脹。他大肆任用親信,排擠異己,甚至開始觊觎侄孫晉惠帝的皇位。301年,司馬倫見時機成熟,便迫不及待地逼迫晉惠帝退位,自封為帝。
然而,司馬倫登基後才發現,自己并不具備治理國家的才能。他無奈地将政務交給孫秀打理,希望通過封賞來赢得民心。然而,他過于沉溺于享樂之中,甚至不惜制造笑柄來維護自己的面子。這令百姓私下裡議論紛紛:“這位新帝,不過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罷了!”
然而,司馬倫并未意識到,他因一己私欲而挑起的宗室之亂,最終演變成了“八王之亂”,這場内亂嚴重動搖了西晉的根基,加速了西晉的衰亡。
若司馬懿在天有靈,看到曾經深愛的兒子竟成為家族滅亡的罪魁禍首,他該作何感想呢?#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