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一脸讨好样,悄然寻至侄孙媳妇、亦即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面前。他微微俯首,语调带着一丝关切:“臣听闻,废太子司马哙在家中竟私下里对皇后您出言不逊,此等不敬,实在令人忧心。臣唯恐此事对皇后不利,特来向您禀报...”司马伦边言边察,果然,贾南风那原本平静的面庞,渐渐浮现出了一丝严肃之色。
过去的一年,太子司马防撞及贾南风,两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让皇后贾南风心生不满。她借由丈夫晋惠帝司马衷之手,下旨废除了司马朓的太子之位。此举虽让贾南风稍感快意,但她深知司马衷的为人,故而对司马防并未下狠手,而是选择将他软禁于宫中。
司马哙的废黜,不仅令贾南风心中欢喜,也让赵王司马伦看到了机会。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心中仍有更大的野心在燃烧。他渴望一举解决司马伢与贾南风这两大难题,进而实现自己的宏图大计。
司马伦为何会如此行事?这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赵王司马伦,身为司马懿的第九子,且是最年幼的儿子,自幼便沐浴在父亲深厚的宠爱之中。常言道,幼子得宠,司马伦便是如此。他的母亲柏夫人,更是司马懿晚年最为钟爱的女子,这也使得司马伦在家族中的地位更加显赫。自幼受父亲宠爱,司马伦的性格中渐渐滋生出了贪婪与野心。
当司马伦呱呱坠地时,他的父亲司马懿已是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因此,司马伦自幼便被封为安乐亭侯,后来更是晋升为谏议大夫,其仕途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司马伦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渴望得到更高的权力,成为那至高无上的存在。
公元266年,司马伦的侄子司马炎创立了西晋王朝。作为司马家族的近亲,司马伦被封为琅琊王。然而,他并未立即前往封地,而是被司马炎留在了都城,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到了275年,司马伦被重新封为赵王,并被允许前往封地。然而,他并未珍惜这个机会,反而纵容部下侵占百姓土地,引发朝野震动。大臣们纷纷上疏弹劾,请求晋武帝司马炎严惩司马伦。
然而,司马炎念及亲情,只是轻描淡写地斥责了几句,这反而助长了司马伦的傲慢与野心。他心中对司马炎并无感激之情,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等待时机,一飞冲天。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皇位传给了其子司马衷。这对于司马伦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他深知前方仍有两大障碍需要清除——那便是太子司马防和皇后贾南风。
为了彻底扫除障碍,司马伦转向了他的亲信孙秀,寻求破局之策。孙秀深思熟虑后,向司马伦提出了一个建议:先以静制动,再伺机而动,以贾南风为棋子,巧妙布局,以除司马哙之患。深知自己才能有限的司马伦,自然听从了孙秀的计策。
恰逢此时,晋惠帝的一道旨意让司马伦镇守关中,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途。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司马伦一到关中,便再次胡作非为,激起民怨沸腾,叛乱四起。晋惠帝无奈,只得命他返回都城。
这却为司马伦提供了一个天赐良机。他借此机会,与贾南风结成了同盟,两人联手对付太子司马伢。在孙秀的精心策划下,299年,贾南风终于下定决心,废除了司马哙的太子之位。然而,司马伦的野心并未因此满足。
第一个障碍已除,接下来便是对付贾南风。司马伦利用司马防之死作为导火索,煽动朝野,最终与齐王司马波罗等人联手,以谋反和毒害太子的罪名,将贾南风及其家族一网打尽。
在扫清了司马伢和贾南风这两大障碍后,司马伦的野心愈发膨胀。他大肆任用亲信,排挤异己,甚至开始觊觎侄孙晋惠帝的皇位。301年,司马伦见时机成熟,便迫不及待地逼迫晋惠帝退位,自封为帝。
然而,司马伦登基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他无奈地将政务交给孙秀打理,希望通过封赏来赢得民心。然而,他过于沉溺于享乐之中,甚至不惜制造笑柄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这令百姓私下里议论纷纷:“这位新帝,不过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罢了!”
然而,司马伦并未意识到,他因一己私欲而挑起的宗室之乱,最终演变成了“八王之乱”,这场内乱严重动摇了西晋的根基,加速了西晋的衰亡。
若司马懿在天有灵,看到曾经深爱的儿子竟成为家族灭亡的罪魁祸首,他该作何感想呢?#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