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作者:热情的金桔A

中学教科书这一段只讲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其它内容没有,实在是知识缺陷。我呢,根据我的理解和偏好,择要写一点。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一、思想

1.孙中山的思想。

1】背景。清朝走向全面反动。革命运动兴起。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同盟会的成立。

2】标志。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上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孙中山,本名孙文,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中山市),他受的教育还是比较完整的,最后选择学习西医,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之后到澳门行医。当时,西医兴起,如果坚持下去,成为一代医师不是什么难事。可是,他太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上书李鸿章,成立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终于没有成功,被清政府通缉,逃往英国。我读宫崎滔天的《三十三年落花梦》,宫崎滔天自命为亚洲革命志士,等和孙中山一交谈,就倾心孙中山了,宫崎寅藏说孙中山是亚洲革命的瑰宝。孙中山有一种谈话的天赋,不知不觉就俘获了人心,同他一起搞革命。他在欧美读书,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募捐,口若悬河,思想也日益精进。终于,他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团结起来了。

3】内容。孙中山在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中首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随后又系统阐述,形成了指导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又称民族革命,就是反对民族压迫,武装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又称政治革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阶级共和国,民主立宪,国民有参政权,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孙中山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学说,除了行政、立法、司法权以外,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又称社会革命,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以解决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4】来源。来源多元性。其一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美国的民有、民治、民享,瑞士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进化论,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马克思《资本论》;其二是中国传统思想、制度,儒家的天下为公、大同理想,井田制、均田制。

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亨利·乔治是美国十九世纪末期的知名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他提倡征收单一地价税的主张,曾经在欧美一些国家盛行一时,颇有影响。他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一切其他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

5】评价。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共同愿望。但是,同盟会的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战斗口号,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空想性。因此,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不用湖北的十八星旗,而用五色旗,表明孙中山放弃了狭隘民族主义,由排满革命发展到五族共和,初步具有民族平等的思想。

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失败后,反思自己的思想,写出了《建国方略》,分为三部分:

《孙文学说》阐述知难行易思想。

《实业计划》设计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是铁路、港口,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民权初步》阐述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后来,他的民族主义加进了反帝、废除不平等条约、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内容;民生主义加进了“耕者有其田”、扶助农工、节制资本的内容。我们通称为“新三民主义”。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2.新文化运动。

历史上有三个思想活跃的时代,第一个是战国时代,第二个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三个是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期。

1】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袁世凯的统治只限于北方,各地独立性很强,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主制度的建立,民主思想的传播。西学东渐重启之后,发展到这一时期,保守思想基本被冲决。各种思想、学说传入中国。留学教育。民族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传媒出版、报纸、刊物、学会的发展。

2】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1916年底,蔡元培被黎元洪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治校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聘请了陈独秀等一大批人才来北大任教。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主要人物还有胡适、周树人、周作人、李大钊、刘半农、高一涵、钱玄同等,《新青年》成为同人轮流编辑的刊物。

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父亲死得早,由祖父教他读《四书五经》,他不喜欢,祖父用棍棒打,他怎么都不告饶。他中过秀才,因为反清言论被学校开除。五次东渡日本避难求学,他认识到革命必须动员普通民众,创办《安徽俗话报》,用白话文传播科学文化。辛亥革命时,他担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因参加二次革命被捕,后流亡日本。

蔡元培,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早逝,寄居姨母家读书,秀才、举人、进士,一路绿灯,1892年殿试策论第36名。他18岁开始教书,有教育救国思想,考中进士后回绍兴任中西学堂校长,转任过上海澄衷学堂、南洋公学,1902年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他接受革命思想,1904年创立光复会,次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他已经40岁了,毅然到德国留学,进莱比锡大学听课,写出《中国伦理学史》。辛亥革命爆发,回国担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改革教育体制,与袁世凯不合辞职,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3】内容。

①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赛先生中的进化论尤其被推崇,反对旧艺术、旧宗教;用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②反对礼教。抨击三纲五常、忠孝节义,鲁迅《狂人日记》用文学手段反对封建礼教杀人。

③白话文运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影响最大,他的主张至今还是金科玉律——言之有物、不仿古、讲求文法、不无病呻吟、去陈词滥调、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则着重内容,要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鲁迅以白话文写小说,众多人跟进,白话文成为潮流。

④汉字拼音化。

4】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功绩是打到了孔孟思想,没有了思想专制,为各种思想主张的引进传播创造了条件。一时之间,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等等,都传入中国,供中国人民选择。解放思想的功绩,无可比拟。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3.毛泽东思想。

1】背景。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成立,二大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工农运动的高涨。土地革命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抗日战争的进行,延安时期的思考总结。

2】标志。1930年前后写出《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给林彪的一封信》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1940年前后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正式形成。

毛泽东,1893年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想成为大地主,送他读书主要是需要儿子算账。毛泽东本质上是一个读书人,父亲让他挑粪,他挑一担就躲在田沟里读书。没办法,只好送出去读书,最后到了长沙,见了大世界。可是,他有少年人的通病,这个学校不行,那个学校不咋地。最后在父亲的最后通牒之下,勉强选了一个学校。还好,他遇到了好老师,说是要改造中国,就必须毛泽东这样的人。那时候,同学们纷纷出国留学,恩师去世了,小师妹形单影只,他恋爱了,终于没有出国。他在李大钊手下当图书管理员,读了很多书,李大钊的人格在北大是完美的,无疑给了他很大影响。更大的影响来自于陈独秀,既然陈独秀创立共产党,他也就在长沙组织党员,参与了中共的创立。

他的文章写得好,当初的《湘江评论》,影响长江洞庭。国共合作,他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那时候的蒋介石连会议代表都不是,愤愤不平。他做了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宣传做得有声有色。如果他像陈公博、周佛海一样卖论取官,以他的能力,做个五院院长没有问题。我之所以对毛泽东这类人充满了崇高的敬意,就是他们不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家族,总是考虑天下苍生、国家民族的命运,选择了一条荆棘坎坷的道路。

3】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否定了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它的主要内容有三点,在中共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新民主主义思想。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半封;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革命任务一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一是推翻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革命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

4】影响。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共集聚农村革命力量,抗战时期党员由4万发展到120万,到1948年,农村力量超过城市力量,最终夺取了城市,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指导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迅速整治好经济烂摊子,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建立了强大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今天强大的基础。

学界认定,过早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今天,城市经济还有新民主主义色彩。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4.宗教(存目)

1】基督教的中国化。最激烈的反抗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不再招收城乡地痞流氓为害乡里,注重信徒的质量,减轻侵略急先锋色彩,走上了比较正常的轨道。

2】佛教。

3】道教。

4】伊斯兰教。

5.哲学(存目)

这些,其实都是学术,书斋里的学问,寻章摘句,要么是舶来品,要么是古人的牙慧。一种思想,只有像墨家,形成一种反战运动;或者,像董仲舒的新儒学,运用于法律断案,运用于国家意识形态。这样的思想,才真正对社会起了推动作用,否则,就是一堆死学问。

1】哲学体系构建。

胡适的实用主义。

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

金岳霖的知识论。

2】新儒学。

梁漱溟的新儒学。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冯友兰的新理学。

何麟的新心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艾思奇。

李达。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6.文化道路的论争与抉择

1】复古与反复古等论争。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进行的尊孔复古,不仅仅是他个人,连严复也卷进去了,康有为、陈焕章、麦孟华等成立孔教会,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写入宪法。对此,吴虞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获得新文化运动的相应。辜鸿铭、林纾、刘师培等起而卫道,更有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进行论战。

最有趣的是林纾,论战不过转而谩骂。1919年2一3月,他在上海《新申报》上发表了《妖梦》、《荆生》等文言小说,《荆生》以田必美影射陈独秀,以金心异影射钱玄同,以狄莫影射胡适,说三少年聚谈于京师陶然亭,主张去孔子灭伦常,废文言行白话,结果遭到隔壁“伟丈夫荆生”的指斥和殴打,荆生“指二人曰,汝适何言?中国四千余年,以伦纪立国,汝何为坏之?……”“田生尚欲抗辩,伟丈夫骈二指按其首,脑痛如被锥刺;更以足践狄莫,狄腰痛欲断,金生短视,丈夫取其眼镜掷之,则怕死如猥,泯首不已,丈夫笑曰:尔之发狂似李贽,直人间怪物,今日吾当以香水沐吾手足,不应触尔背天反常禽兽之躯干”。这篇小说企图借助荆生那样的强暴势力即军阀势力扼杀新文化运动。

《妖梦》写某人梦游阴曹地府,见一所“白话学堂”(影射北京大学),门外大书一联:白话神通,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甚么东西。校中有三个“鬼中之杰出者”即校长元绪(影射蔡元培)、教务长田恒(影射陈独秀)和副教务长秦二世(影射胡适)。某人走进学校,内有“毙孔堂”,门上也有一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最后请出“罗睺罗王”,将他们吃掉,吃了这些“无五伦之禽兽”,“化之为粪,宜矣!”

蔡元培的回击最有意思。他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原则,表明容许新思潮新文化在北大存在的态度。他反问林纾:“公曾译有《茶花女》、《迦茵小传》、《红礁画桨录》等小说,而亦曾在各校讲授古文及伦理学。使有人诋公为以此等小说体裁讲文学,以挟妓、奸通、争有夫之妇讲伦理者,宁值一笑与?然则革新一派,即偶有过激之论,苟于校课无涉,亦何必强以其责任归之于学校耶?”其实,蔡元培一直主张不立门户、各取所长,以收兼容并包、会通中西的效果。

五四运动之后,主要有三派: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胡适为首的西化派,、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李大钊与胡适展开论战,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彻底解决还是点滴改良。章士钊提出“调和论”,因为站在传统文化立场,西化派张东荪、蒋梦麟等起而批驳。

一战结束后,梁启超欧游回来,出版了一本《欧游心影录》,记录了几个欧美人士的话,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正等待东方文明来挽救。梁漱溟有一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归宗于儒学,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明无所谓谁优谁劣。与他们呼应的有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的《学衡》派,章士钊的《甲寅》派。和西化派不一样,陈独秀、瞿秋白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给予了驳斥。

和梁启超一起回来的张君劢到清华大学做了《人生观》演讲,宣称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人生观需要宗教玄学,引发了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丁文江代表科学派,瞿秋白代表马克思主义派,起而反击,维护科学的地位。

总之,二十年代的论战是非常激烈的,为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思考。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2】“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之争。

1935年1月10日,陶希圣、何炳松、萨孟武、樊仲云、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 章益、陈高佣十位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引发了学术界持续一年多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争论。应该“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对传统文化“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对欧美文化,“吸收其所当吸收”。

这个文件出台的背景是国民政府的文化建设,复古倾向鲜明。胡适首先站出来批驳,指斥为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陈序经就不同了,“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他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四条理由:(1)中国对西洋文化的态度趋向于全盘西化;(2)中国历史上采纳西洋文化的事实趋向于全盘西化;(3)西洋现代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4)西洋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它毕竟是现在世界的趋势。。蔡元培、黄炎培等人也卷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1943年,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极力美化传统伦理,保卫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德行。响应蒋介石主张的,主要是钱穆、冯友兰、贺麟等人的文化保守主义,最有趣的是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秦朝到清朝不是专制政体而是民主政体。周恩来、艾思奇等马上辨析蒋介石的思想实质是专制。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这个总结十分到位。

老张讲历史:民国时期的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