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紅海上過不去,南韓想出了新法子,中國班列的便車,自己也想搭

面對胡塞武裝,美國可以這次說是一腳踢到了鐵闆上,不管是好言相勸,還是拿出長槍大炮,都沒能起到期望中的遏制效果,反而激怒了胡塞武裝,讓紅海局勢變得愈加不可控。面對眼下的死胡同,美國甚至破天荒的放下了驕傲,幾次三番請求中國出馬勸解胡塞,而這,也讓美國之前試圖通過組建紅海艦隊而建立起的上司者形象,煙消雲散了,隻留下一個疲于應對的身影。

由于胡塞武裝的飛彈威脅,如今很多西方航運公司都紛紛選擇繞道好望角,走遠路去歐洲或東亞。如此一來,航運路線勢必拉長,而航運費用自然也得跟着水漲船高。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各大航運巨頭紛紛将目光看向中歐班列。盡管從費用上來說,走中歐班列是會貴一點,但在時間上很有優勢。比如從中國去波蘭的話,繞道好望角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而走中歐班列隻需要半個月。而随着紅海緊張局勢的加劇,中歐班列現在早已是一倉難求。

而這一火爆局面,也給南韓提供了新思路。

從紅海上過不去,南韓想出了新法子,中國班列的便車,自己也想搭

【中歐班列今天提前突破一萬列】

雖然現在紅海危機難解,但對我們來說影響還是十分有限的。因為中國的外貿占比本來就相對較低,而且出口方式也不僅僅依靠海運,加上握有胡塞武裝給我們頒發的“免死金牌”,轉圜餘地還是比較大的。而對于南韓來說,這三個優勢通通沒有,經濟上又嚴重依賴外貿,是以處境十分尴尬。南韓總統尹錫悅也表示,南韓現在急需一條通往歐洲的新路線,而這條路,就是我們的中歐班列。

根據南韓媒體的說法,尹錫悅政府目前已經在派人和我們的有關部門溝通,希望能将貨物先從仁川運到我們的威海,然後再利用中歐班列運到歐洲去。雖然這個做法看起來是挺新鮮的,但這并不是南韓第一次這樣做。光去年一整年,南韓貨商就借助中歐班列運出了3萬個集裝箱的貨物,根據預測,這一數字在今年有望上漲到4萬。

中歐班列橫跨亞歐兩個大陸,連接配接着歐洲的25個國家和217座城市,是名副其實的亞歐大動脈。有資料顯示,自巴以沖突、紅海危機發生以來,有關中歐班列的相關咨詢比以往增加了一倍。而多出來的這一倍,其實也就是那些從海運轉為陸運然後發往歐洲的貨物了。可以預見的是,随着南韓等國家加入進來,本就已經相當繁忙的中歐班列,很可能還會更加熱鬧。

而南韓的這個舉動,也讓我們不得不感歎,中國的布局是多麼正确。

從紅海上過不去,南韓想出了新法子,中國班列的便車,自己也想搭

【紅海局勢影響亞歐貿易】

回想起來,當國中國在預見到與歐洲貿易頻繁的情況下,不惜巨大代價建設了中歐鐵路線,這也是“一帶一路”架構下唯一直接連接配接中國和發達國家的走廊。但随着歐盟對華政策的變化,中國與歐盟的投資越來越多地會受到沖擊,但即便有些西方國家曾持悲觀态度,我們也沒有放棄,事到如今,我們才體會到中國此舉何其具備遠見。海上貨運一旦遇到挑戰,陸上運輸的重要性便迅速顯現出來,這樣的深謀遠慮,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的

自2013年宣布啟動以來,“一帶一路”倡議迄今為止已經走過了十年曆程,是全球規模最大、覆寫範圍最廣、涉及人口最多的合作架構。而去年10月份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高層合作論壇,也是盛況空前,吸引了各國上司人的到訪。具體到咱們亞洲範圍内來看,隻有四個國家沒有來參會,其中就包括南韓。如今南韓在一籌莫展之際,還是靠“一帶一路”的列車找到了出路,還真令人是唏噓。

從紅海上過不去,南韓想出了新法子,中國班列的便車,自己也想搭

【中國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峰會】

雖然鐵路在成本和運載能力上與海運存在較大的差距,但它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卻展現出無可比拟的戰略價值。尤其對于追求效率與成本平衡的貨商而言,面對紅海水域的不确定性,中歐班列顯然已然成為一種最佳替代方案。如果紅海危機再持續上兩個月,歐洲的貨船保不齊還得走北極航線了,到時候俄羅斯也會跟着受益。

結合近來發生的這一列事件,讓人不免有種錯覺,好像無論這個世界上無論哪裡打仗了,一直在赢的,好像也就是中國了。一場俄烏沖突,測試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鍊中制造業的價值;眼下的巴以沖突,展現出了中國在中東國家中的好人緣;而紅海危機,則試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高瞻遠矚。是以說,是以,真正善于作戰的人,不必是直接擊敗對手的人,隻要能保持自身的不敗之地,也是赢得勝利的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