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英國發現超市出售的牛肉含有馬肉,這是從歐洲知名跨國肉類生産商Findus進口的。事件一爆發,Findus就采集了進口到瑞典和英國的牛肉樣本。在18個樣本中,有11個樣本檢出含有馬肉,成分比例在60%~100%之間,即馬肉多于牛肉,貨架上的牛肉直接與馬肉混搭,簡直就是"挂牛頭,賣馬肉"。

它成為十多年來歐洲最大的食品醜聞,一直在禁食的英國馬肉被推向空中。那麼馬肉有什麼問題呢,為什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不把它作為主流肉類呢?沒有人大規模繁殖肉馬?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5">馬肉的營養性不亞于牛,羊,豬肉</h1>
馬肉營養豐富,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含有多種氨基酸,特别是賴氨酸較豐富。馬肉含有約1%的糖原,這在其他肉類中是沒有的。而膽固醇含量低,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含量可達102毫克/公斤,鐵、銅等微量元素含量高。
馬肉的營養價值不亞于牛、羊、豬肉。但為什麼它總是不受歡迎呢?
馬、牛、羊、豬營養成分比較表
<h1類>的曆史原因"pgc-h-right-arrow"data-track""5"</h1>
以中國為例,中國大陸自古以來人口稠密,但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和富農手中,農戶土地被低、災害、低收成所占據,農業也需要精心耕種,農民勉強維持生計,是以飼養大牲畜更加困難。因為馬對草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吃優質的草,不像牛能反刍,是以馬比牛更難養。正是由于大型牲畜的稀缺,牛和馬被政府列為稀有的軍事資源,禁止人們擅自屠宰和食用。當普通人擁有一匹馬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讓它成為一匹好的戰馬,想着如何讓它跑得更快,或者成為一種貨運資源,是以很多地方從古時代起就沒有吃過馬肉。
< h1級"pgc-h-right-arrow"data-track""5" >經濟價值</h1>
從水産養殖業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肉類動物要想成為主流,就要保證中低肉比成本。也就是說,肉類動物要使用更少的物質,生産更多的肉類,肉類比成本更低,更适合作為主流肉類食品使用。而馬的運動量大,喜歡少吃多吃,快吃飽,但很快餓了,馬沒有夜草不胖就是這個道理。是以馬不會很好地積累脂肪,是以馬肉纖維含量也很高,脂肪含量很低。與豬不同,圈養繁殖使其變胖,節省材料并使其更适合使用。
<> h1級"pgc-h-arrow-right-"資料軌道""5"的政策支援</h1>
今年以來,我國畜牧業相關優惠政策基本向豬、雞、牛、羊等傾斜,馬業正逐漸呈現衰退,甚至蕭條。縱觀發達國家的馬業,他們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幫助。而我國的馬業隻是依靠愛馬民族自己發展,也是在低端水準,馬業也從過去的服務型向賽馬和休閑娛樂型轉變。
< h1類"pgc-h-arrow-right-track"data-track""5">流行的偏好</h1>
吃過馬肉的人說馬肉酸,味道不好;是以,以相同或更低的價格,人們甯願吃牛肉。
<烹饪方式是>h1級""pgc-h-right-arrow"data-track""5"</h1>
現在有吃馬肉的條件,市民還是不喜歡吃馬肉,主要是因為對馬肉的烹饪要求較高。馬肉是哈薩克人最喜歡的肉類之一,他們在烹饪中有很多收獲。哈薩克人像往常一樣吃培根和熏馬腸,就像我們吃培根和香腸一樣。與傳統的烹饪方法不同,他們挑選最胖最強壯的馬,設定松木柴,并将肉熏幹,使馬肉更加香氣和咀嚼。熏馬腸富含馬腸脂肪,脂肪又細又清,熏制後脂肪不油膩。熏馬腸和培根是哈薩克人過冬的必備食品。
抽馬腸
<h1類">情感因素"pgc-h-right-arrow"data-track"。</h1>
馬在養殖時代是家庭的勞動力,一匹馬能勝過幾道勞動,馬和狗,人性,人對馬都會有感情,是以少了一個不得已的辦法,不願意賣掉自己的馬或吃。吃馬肉,在一些人的心裡,就像吃貓肉、吃狗肉一樣殘忍。
不過,我覺得馬肉,就像全國各地出現的獨特美食一樣,會吃到讓人覺得它在地球上很美味,不會做讓人覺得難以下咽。在貴州、廣西、雲南、新疆等地區都有馬肉特産,人們在野外吃完後會覺得美味可口,是以在中國的這一地區,任何做成食物的東西都有無限的可能,但你還沒有發現它。
其實歐洲人也吃馬肉,但自從吃馬肉成為基督教的禁忌後,吃馬的歐洲人才逐漸減少。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缺乏肉,馬肉成為果肚的首選,最終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失寵。
你吃過馬肉嗎?您如何看待馬肉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