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農抑商發展程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作者:雲頂尖尖

中國古代維續時間最長的政策無疑就是重農抑商政策。作為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經濟思想,重農抑商政策延續兩千多年,經久不衰。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為了控制人口流動,提高農業稅收,鼓勵農業生産積極性等原因,農民得到格外重視。相比之下,從事商業活動的經營者則長期受到政策制約。重農抑商政策的存在,雖然穩定了國家農業稅收,強化小農經濟模式,客觀上鞏固了中央的統治地位。但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存在也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乃至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緻使中國落後于世界大潮,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如影随形并不是偶然,甚至可以說是小農經濟下的必然産物。小農經濟以自給自足的模式為主導,而“男耕女織”的生活狀态,将人口牢牢固定在土地上。此時以農業為立國“本業”,以商業發展為“末業”則順理成章。由此說來,重農抑商政策的優越性決定其存在的必然性,那麼為什麼到了明朝時期會有所松動呢?其中原因必然是重農抑商政策已經不适應社會的發展,而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明朝時期對于玉米、蕃薯等美洲農作物的引進,使得人口大量增長從土地中逐漸剝離,源源不斷地加入到商業活動之中。

重農抑商政策的高光時刻

大陸有獨特的農業發展土壤,大陸自古地大物博,物産豐盈,人們所需皆能從土地中獲得。在先秦時期,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被破壞,緻使各諸侯國之間戰亂頻繁,對人口的要求增大,而農業的“落地生根”剛好與其完美契合。商人重利,需要在流動之下賺取利益差,是以流動性不可避免,這就難免在各國之間流動,減少了某國的稅收。這并不符合各國對人口及稅收的需要,紛紛出台限制政策。如抑制商人地位的“五蠹”,如商業管理上的“關市律”、再如大力發展官營商業的“官山海”皆是如此,此時期雖然沒有正式提出“重農抑商”的政策,但已頗具雛形。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秦漢時期,天下一統,中央集權的需要下将重農抑商政策正式提出。秦國的強大歸功于商鞅變法,而商鞅變法中就明确提出了“重農抑商”。在商鞅變法後,從事“本業”者可以減少甚至免除稅負,而從事“末業”且不富貴的将受到嚴重懲罰。而到了漢朝除了在商人利益上加以限制,更是出現了我們最為熟知的“賈人不得衣絲乘車”。不僅僅從稅收,更從社會地位上對商業活動加以限制。不僅如此,“士農工商”的社會體制下,商人不僅處于社會最底層,其子孫不得為官的政策也極大限制了經商者的出路與未來,以社會地位為“末流”的方式限制了人們從事商業活動。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唐宋時期,人口激增,經濟發展加速,城市化程序明顯提高。但是此時的“抑商”政策仍然奏效,國家經濟重心仍是以農業為主,隻是在某種程度上對商業形成“抑而不賤”的狀态。提高商人的社會地位,減少對經營者自身與後輩的控制,但對于稅收方面的抑制政策仍是沒有絲毫緩解,甚至宋朝時期,商業稅收一度超越農業稅。從隋炀帝開始,重建洛陽,主要目的就是遷移經濟重心,加強對中原經濟的管控。到宋朝時期,商業雖然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但“專賣”法的管理下,商人能夠出售的貨物種類受限極為嚴重。雖然各個朝代對于“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不盡相同,但本質上并無差别。都是拉開農業與商業之間的地位差,讓人們對農業進行選擇。

在朱元璋時期,海禁政策可以認作是“抑商”的重要表現,雖有官府主導海上貿易活動,但民間海上貿易幾乎斷檔。朱元璋出身平民,本就體恤民間疾苦,痛恨商賈官僚。“農桑,衣食之本”可謂發自内心。是以在朱元璋時期,曾出現過以國家權力幹預工商業發展的事情。但是,這樣的情況僅僅出現在明初。明朝中後期,突然就放開“海禁”政策,甚至發展出泉州、慶元、廣州等國際級港口。重農抑商政策延續幾千年,按理來說,如此的政策應該随着封建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為什麼明朝中後期突然有所松動呢?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重農”政策的影響與“抑商”政策的松動

重農抑商政策在維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穩定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重農抑商的積極影響均在明朝中後期被打破。以漢初為例,經過秦末戰争,經濟凋敝百廢待興。此時西漢并不具備發展工商業條件,而發展農業生産,保證人們日常勞作與生活成為重中之重。“休養生息”的“重農”政策成為快速恢複的最佳途徑。“重農”政策發展農業不僅能“盡地利”更能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為國家糧食供應與稅收提供保障。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在生産力低下時期,“天災”、“戰亂”等因素的影響下,勞動力短缺、糧食不足等問題頻發。此時抑制工商業發展、加重稅收,或者是對從事工商業人員進行限制顯得尤為重要。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業生産穩定性、降低商業的流動性,這對穩固小農社會形态具有極重要影響。是以重農政策的合理性被無限放大,直到明朝中後期。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明朝中後期,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工商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甚至可以說有了較好的商品貿易體系。由此可見,由于某種原因使農業生産發展達到巅峰。此時農業能夠給國家經濟帶來的利益微乎其微,但商品經濟發展仍是空白區,“抑商”政策松動不再讓人意外。而這一切全部歸功于美洲高産量作物的引進與種植。

高産作物導緻大量農民“失業”

明朝後期,玉米、蕃薯等高産作物的廣泛種植,提高了糧食産量,緻使明朝人口迅速增長。在航海家對世界的探索之下,雖然為世界各地帶來了災難,但也帶來了希望。歐洲人曾在美洲發現了一種易于攜帶,口感甜糯,且有極高産量的作物,這就是蕃薯。早十六世紀,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殖民地,而蕃薯、玉米等作物就是此時傳入中國。玉米、蕃薯均有口味香甜、耐旱、易活、适應性強等優勢,同時,極高的産量也被明末時期群眾看中,廣泛種植下,中國人口有了幾何式增長。高産作物的大量種植也導緻大量農民“失業”,被迫進入工商業。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小農經濟以農民、農田為基礎,往往以家庭為機關“自給自足”。在幾千年的文化中,中國地大物博,在田地方面從不堪憂。但是由于生産力低下,抗災害能力弱等問題的存在,使勞動力緊緊綁在土地上。此時糧食産量提高,同時帶來的人口激增,使得富餘勞動人口不斷擺脫了田地的束縛,可以更好地參與到工商業的活動中去。此時的明朝,不僅能保證農業方面稅收,更能從工商業發展中獲利。小農經濟雖未徹底解體,但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重農抑商”政策的貫徹則顯得可有可無。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工商業發展最重要的是有交易物品,這裡所說的物品,可以是商品,更可以是勞動力。在生産力不發達階段,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從事商業活動,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适合的商品。但明朝中後期,糧食産量的提高,使得大量剩餘糧食可以提供出售,而品類繁多的經濟作物也為商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貿易發展變得有的放矢。除此之外,勞動力大量進入商業,也為商業帶來了可交易的勞動人口。同一地區的商賈往往抱團取暖,容易形成實力強大的“區域性商人”。

結語

重農抑商發展程式,從明中後期美洲作物廣泛種植看重農抑商的松動

明朝中後期,美洲糧食作物的廣泛種植為勞動人口增多做了鋪墊。人口增多不僅僅代表綜合國力的上升,更在“男耕女織”的小農意識中添加了商品化意識。農業人口向商業人口的但方向流動,使商人從“士農工商”的末端走向前列。“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商人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甚至出現了以商人為主人公的主流文學形勢。從商者社會認可度逐漸提高,被推崇為社會推崇的職業,經商人群的擴大化,商品經濟大為發展,造就了明末遍布全國各地的大都市。

重農抑商是某一時間段内社會環境的産物,其中有精華必有糟粕。“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傳統思想貫穿于小農思想各個環節。“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不僅僅代表商人地位的崛起,更代表百姓的思想意識從小農向商賈的轉變。商人重利,在商業貿易中,必然存在競争關系,這會對傳統道德理念帶來極強的沖擊。明中後期,對于傳統道德的精華與糟粕并沒有合理分開。而清朝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再次施行也将本應該跨越式發展的經濟止步不前,最終錯過了世界發展的大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