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炀帝後期仍有大片國土,但為什麼鬥志全無?

作者:小狗烏吉

隋炀帝在當皇帝的時候,為了確定北邊的安定,三次發動了征讨高句麗的戰争,可見隋炀帝有多麼大的雄心壯志。可是到了隋朝末年的時候,面對國家出現的農民起義與諸侯造反之事,隋炀帝卻意氣消沉。

隋炀帝後期仍有大片國土,但為什麼鬥志全無?

隋炀帝後期仍有大片國土,但為什麼鬥志全無?

隋炀帝後期鬥志全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的心死了,在他征讨高句麗失敗南下江都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已經死了,剩下在江都的日子他不過是在苟延殘喘。

隋炀帝後期仍有大片國土,但為什麼鬥志全無?

隋炀帝君臣終于發現自己的激進作風過分虛耗了民心民力,局面已經不可控制地糜爛了,楊玄感起義所代表的官僚貴族(613年)、瓦崗軍起義(611年)所代表的基層百姓,便分别代表了隋帝國的中層士心與基層民心,已然紛紛抛棄隋帝國。何況,隋末起義是全國平均分布的、各個階層參與的,連太原留守李淵最終都反了(617年),還能用誰去收拾全國各地的義軍呢?隋炀帝面對這樣的糜爛局面,完全陷入了一種自暴自棄的狀态,日日沉溺于美酒、美色與美景,哪裡還能提得起鬥志呢?

當隋炀帝消滅了楊玄感的起義軍,逼迫楊玄感自殺以後,他其實對國家的形勢,還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楊玄感起義,隻是一種很偶然的現象。隻要嚴厲處罰,就不會再爆發。也是以,他還在考慮繼續征讨高句麗的問題。他沒有料到,緊接着就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那麼,為什麼這時候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會爆發起來呢?

這首先是一種400年動亂之後的餘波。

從西晉之後,中國就爆發了長達400年的動亂。雖然隋文帝實作了全國性的統一,但是并沒有消除所有的沖突,動亂浪潮的餘波還在。隻不過因為隋文帝勵精圖治,善于用人,能夠擺平各方沖突,是以各方諸侯勢力以及地方老百姓都得到了短暫的安撫。這種安撫也就讓動亂浪潮的餘波暫時停歇下來。當然了,也隻是停歇下來,并沒有消除。一旦有了土壤,這種餘波還将爆發出強大的力量。

隋炀帝後期仍有大片國土,但為什麼鬥志全無?

隋炀帝上台以後,如果繼續堅持隋文帝的政策,加強國内的休養生息,自己也注重節儉,就能夠消解餘波的能量。漢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不去惹匈奴,而是注重休養生息,同時皇帝也知道節儉。一直等到漢武帝的時候,才開始解決邊關的問題。是以漢朝發展得很好。很顯然,隋炀帝操之過急,進而使得之前被暫時壓平的動亂的餘波,又高漲起來。

另外,在處理沖突的時候,隋炀帝不是有效地安撫沖突,而是使得沖突更加激化。比如他在撲滅楊玄感起義這件事情上,對于所有參加過楊玄感起義的士兵,一律誅殺。這樣做顯然激起了更大的沖突。當然了,雖然說激起了更大的沖突,但我們多少還可以了解。但是隋炀帝對于那些接受過楊玄感開倉赈糧的老百姓,也一律誅殺,這顯然就太過分了。老百姓不過是接受糧食而已,而且老百姓當時實在貧困都不得了,沒吃沒穿。難道别人送糧食給他們,他們還不要嗎?是以說隋炀帝的這種做法,不是化解沖突,反而是增加沖突。

由于隋炀帝激化了沖突,是以很快,農民起義變成了波及全國的大動亂。而且他派去鎮壓農民起義的地方官員,反而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形成了新的反擊朝廷的力量。

隋炀帝後期仍有大片國土,但為什麼鬥志全無?

正是看到這樣的局面,隋炀帝才會意志消沉,自暴自棄。他覺得留在江都過上幾年好日子,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誰知道他其實連這一點目标都沒法達到,因為他帶到江南的那些部隊,并不願意跟着他在異國他鄉安住紮下來。他們都想回老家去見親人,也是以,最終宇文化及造反,隋炀帝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隋炀帝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生太順了,沒有碰到過什麼難事,是以後來碰上一些問題,就變成了鴕鳥,把頭埋進了沙子中,再不願意面對現實了。

幾次攻打高麗沒有成功,後來關隴大佬又出來造反,他自己産生了無力感。也就不願意組織力量去反撲,就想過一天算一天,鬥志全無了。

總而言之,因為以上兩個原因,隋炀帝鬥志全無。雖然仍然占有大片國土,但他猜不透誰是反對自己的人。而且“李氏當為天子”的谶言滿天飛,導緻隋炀帝防不勝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