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但为什么斗志全无?

作者:小狗乌吉

隋炀帝在当皇帝的时候,为了确保北边的安定,三次发动了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可见隋炀帝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可是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面对国家出现的农民起义与诸侯造反之事,隋炀帝却意气消沉。

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但为什么斗志全无?

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但为什么斗志全无?

隋炀帝后期斗志全无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的心死了,在他征讨高句丽失败南下江都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已经死了,剩下在江都的日子他不过是在苟延残喘。

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但为什么斗志全无?

隋炀帝君臣终于发现自己的激进作风过分虚耗了民心民力,局面已经不可控制地糜烂了,杨玄感起义所代表的官僚贵族(613年)、瓦岗军起义(611年)所代表的基层百姓,便分别代表了隋帝国的中层士心与基层民心,已然纷纷抛弃隋帝国。何况,隋末起义是全国平均分布的、各个阶层参与的,连太原留守李渊最终都反了(617年),还能用谁去收拾全国各地的义军呢?隋炀帝面对这样的糜烂局面,完全陷入了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日日沉溺于美酒、美色与美景,哪里还能提得起斗志呢?

当隋炀帝消灭了杨玄感的起义军,逼迫杨玄感自杀以后,他其实对国家的形势,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杨玄感起义,只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只要严厉处罚,就不会再爆发。也因此,他还在考虑继续征讨高句丽的问题。他没有料到,紧接着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那么,为什么这时候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会爆发起来呢?

这首先是一种400年动乱之后的余波。

从西晋之后,中国就爆发了长达400年的动乱。虽然隋文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但是并没有消除所有的矛盾,动乱浪潮的余波还在。只不过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善于用人,能够摆平各方矛盾,所以各方诸侯势力以及地方老百姓都得到了短暂的安抚。这种安抚也就让动乱浪潮的余波暂时停歇下来。当然了,也只是停歇下来,并没有消除。一旦有了土壤,这种余波还将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但为什么斗志全无?

隋炀帝上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隋文帝的政策,加强国内的休养生息,自己也注重节俭,就能够消解余波的能量。汉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不去惹匈奴,而是注重休养生息,同时皇帝也知道节俭。一直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开始解决边关的问题。所以汉朝发展得很好。很显然,隋炀帝操之过急,从而使得之前被暂时压平的动乱的余波,又高涨起来。

另外,在处理矛盾的时候,隋炀帝不是有效地安抚矛盾,而是使得矛盾更加激化。比如他在扑灭杨玄感起义这件事情上,对于所有参加过杨玄感起义的士兵,一律诛杀。这样做显然激起了更大的矛盾。当然了,虽然说激起了更大的矛盾,但我们多少还可以理解。但是隋炀帝对于那些接受过杨玄感开仓赈粮的老百姓,也一律诛杀,这显然就太过分了。老百姓不过是接受粮食而已,而且老百姓当时实在贫困都不得了,没吃没穿。难道别人送粮食给他们,他们还不要吗?所以说隋炀帝的这种做法,不是化解矛盾,反而是增加矛盾。

由于隋炀帝激化了矛盾,所以很快,农民起义变成了波及全国的大动乱。而且他派去镇压农民起义的地方官员,反而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新的反击朝廷的力量。

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但为什么斗志全无?

正是看到这样的局面,隋炀帝才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他觉得留在江都过上几年好日子,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谁知道他其实连这一点目标都没法达到,因为他带到江南的那些部队,并不愿意跟着他在异国他乡安住扎下来。他们都想回老家去见亲人,也因此,最终宇文化及造反,隋炀帝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隋炀帝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生太顺了,没有碰到过什么难事,因此后来碰上一些问题,就变成了鸵鸟,把头埋进了沙子中,再不愿意面对现实了。

几次攻打高丽没有成功,后来关陇大佬又出来造反,他自己产生了无力感。也就不愿意组织力量去反扑,就想过一天算一天,斗志全无了。

总而言之,因为以上两个原因,隋炀帝斗志全无。虽然仍然占有大片国土,但他猜不透谁是反对自己的人。而且“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满天飞,导致隋炀帝防不胜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