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期吃流量紅利後期戰術性撤退,是所有車企一把手營銷的最終結局

作者:清晨談科技

車企一把手們”蹭流量”,究竟能獲得什麼?

這兩年,看着魏建軍、李想、何小鵬這些車企老大們頻繁蹭熱點、沖流量,可把吃瓜群衆樂壞了。

魏建軍上《冒犯家》cos喬布斯,李想上知乎大談新能源前景,何小鵬發微網誌評論公司動态……這群隔行如隔山的車企”掌門人”,俨然成了輿論場上的”頂流”。

靠着熟練操作各大社交平台的玩法,他們把個人IP經營得風生水起。

從營銷角度看,車企老闆們賣力接地氣、蹭流量,無疑是為了給品牌和産品引流。

前期吃流量紅利後期戰術性撤退,是所有車企一把手營銷的最終結局

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就是生産力,尤其對想要擴大知名度的新勢力造車來說,老闆”出圈”帶貨簡直是标準操作。

通過各種發聲管道,讓更多的潛在使用者了解自家的車型,進而帶動銷量,這是一個閉環的邏輯。

可任何打法都有周期性。

前期借助老闆IP紅利吸引眼球也就罷了,但長期看,流量并非萬能良藥,反而可能成為車企掣肘的枷鎖。

一來,過于依賴社交平台宣傳,容易激起使用者的逆反心理,一旦老闆的言論或行為出現争議,品牌形象也會遭受質疑。

二來,如何把流量變現,是個技術活,這就要看車企的産品實力、服務水準夠不夠硬核。

否則,留不住使用者,終将是昙花一現。

更要命的是,當車主遇到問題時,老闆們往往避而不談。

比如前段時間理想ONE自燃事件,李想的表态讓不少車主大跌眼鏡。

再比如蔚來超充故障緻車輛起火,李斌也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交代。

前期吃流量紅利後期戰術性撤退,是所有車企一把手營銷的最終結局

老闆們吸流量的時候聲勢浩大,真出事了卻選擇性失聲,難免讓人寒心。

其實,任何行業都是産品和服務至上。

汽車行業更是如此,車企最需要拿出過硬的産品,而不是老是在營銷上下功夫。

流量隻能幫你吸引眼球,要想赢得口碑、站穩腳跟,還得靠産品說話。

比如特斯拉,雖然馬斯克常常”口無遮攔”,但Model 3的市場表現依然搶眼。

前期吃流量紅利後期戰術性撤退,是所有車企一把手營銷的最終結局

反觀國内某些造車新勢力,整天吹噓”PPT造車”,結果車子一上市就原形畢露,這不是砸了自己的招牌嗎?

先做實事,再講故事,這應該是車企的基本邏輯。

相比起滿世界蹭流量,不如把時間精力放在提升産品力上。

畢竟,消費者不傻,一輛車開個十年八年的,誰會為了老闆的段子買單呢?當然,适當塑造個人IP、提升曝光度沒什麼不好,問題是要把握尺度,别本末倒置了。

是以,車企一把手們如果隻顧着追熱點、蹭流量,卻忽視了産品和服務,那就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

前期吃流量紅利後期戰術性撤退,是所有車企一把手營銷的最終結局

前期吃紅利,後期戰術性撤退,這是許多車企老闆最終的宿命。

畢竟,消費者要的是一輛好車,而不是老闆的段子和梗。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與我互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