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作者:草竹道人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摘要:

本文剖析了海德格爾哲學中“遮蔽”概念的深層含義,以及其在後期思想中如何與自由、真理、存在尊嚴的緊密聯系。文章首先回顧了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此在”的生存論建構,随後轉向對遮蔽的探讨,揭示真理與非真理的辯證統一,以及遮蔽作為神秘本源的哲學意義。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I. 引言

從《存在與時間》到後期思想的過渡概述

海德格爾的哲學思考經曆了顯著的轉型,從《存在與時間》中對“此在”(Dasein)的生存分析,轉向後期對存在論差異、時間性、曆史性和語言的更深層次探索。《存在與時間》标志着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起點,嘗試重構存在論的基礎,而後期思想則進一步深入探讨了存在的遮蔽、真理與非真理的辯證關系,以及“神秘”(Geheimnis)的本源性。

現代科技與形而上學崩塌的背景

20世紀的科技迅速發展,尤其是技術理性對人類生活世界的全面滲透,引起了海德格爾的警覺。他認為,技術的進步不僅改變了我們與世界的關系,更深層次地,它影響了我們對存在的了解,威脅到了形而上學的基礎。技術的“集—置”(Enframing)将世界簡化為可操作的圖像,遮蔽了存在更深層的神秘,引發了形而上學的崩塌。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II. 海德格爾前期與後期思想的比較

A. 此在生存建構的初步闡釋:《存在與時間》的視角

此在的時間性與存在模式: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首次提出“此在”的概念,強調人的存在本質是時間性的。他指出,此在的時間性不僅僅是實體時間的流逝,而是存在本身的一種結構化方式,它決定了此在如何與世界發生關系,如何了解自身及周遭遇到存在。時間性讓此在成為一種動态的、面向未來的存在,不斷地籌劃和投向可能性敞開。

實踐性與了解的分析: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通過分析此在的生存結構,揭示了實踐性(Bewigkeit)的概念。實踐性是此在存在的一種方式,它使個體能夠主動地與世界互動,了解并參與世界。海德格爾強調,實踐性是了解的基礎,了解不是靜态的認知行為,而是通過實踐活動動态地介入和揭示世界的過程。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B. 後期思想的轉折:對遮蔽的關注

真理與非真理的辯證統一: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他不再局限于《存在與時間》的架構,而是轉向了更深入的探索遮蔽(Verborgen)與真理的辯證。他認為,真理不僅僅是顯明示(aletheoria),非真理(alētheia)同樣重要,它是真理的隐蔽面,是存在揭示的基礎。真理與非真理的統一揭示了存在之神秘,即遮蔽的本源(Geheimnis)。

神秘本源的提出及其哲學意義:海德格爾後期特别關注“神秘本源”,他提出遮蔽的本源性在于存在本身,是存在的一種揭示方式。神秘本源不僅是遮蔽,也是揭示,它構成真理的可能性,是此在了解世界的基礎。神秘本源的提出,标志着海德格爾哲學的深化,轉向更深層次的存在論,它強調了存在論的動态、開放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了解的深度,為哲學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即對存在的神秘、遮蔽與自由的探索。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III. 遮蔽的神秘本質:真理的另一面

A. 真理與非真理的相同本質

非真理作為真理展現的前提:海德格爾晚期哲學中,非真理并非與真理對立,而是真理的必要條件。他提出,非真理(alētheia)作為遮蔽(Verborgen)的展現,是存在揭示的先決條件。如同光與影的關系,沒有非真理的遮蔽,真理無法得以明亮地顯現。非真理如同存在之深淵,孕育着真理的深邃,是其可能的源泉。

遮蔽作為揭示的可能性:遮蔽(Verborg)并非純粹的否定,它含有揭示(aletheoria)的潛能。海德格爾認為,遮蔽作為存在的本質屬性,它揭示着存在者與存在之間的關系,使得存在者能向存在敞開。遮蔽不是關閉,而是一個動态過程,它激發着揭示的發生,是揭示的動态背景和可能性的舞台。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B. “Geheimis”:遮蔽與揭示的動态平衡

遮蔽的積極意義:在海德格爾的哲學體系中,遮蔽(heimnis)并非負面,而是積極的。它作為存在的神秘本源,賦予存在深度和豐富性,使存在者不單薄淺顯露出,而是深藏匿着豐富的存在之謎。遮蔽的積極意義在于,它使得存在保持了開放性,為揭示提供了無限可能,避免了存在者被完全對象化和僵化。

神秘的内在召喚與創造潛能:“heimis”作為遮蔽的神秘本源,它内在地召喚着創造的潛能。它不是空洞,而是創造的溫床,孕育着新意象與可能性。在海德格爾看來,此在面對heimis的召喚,通過自由,不是被動的反應,而是創造性的響應,它在揭示中創造新的存在方式,賦予存在新的了解,使世界重新展現。這種創造潛能的響應,使得遮蔽與揭示形成了動态的平衡,使存在論充滿了活力與創新的張力。海德格爾的遮蔽哲學,是以不僅是對存在論的深度探讨,更是對存在者創造與自由的積極呼喚,對存在的尊嚴的維護。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IV. 死亡與“無”:接近神秘本源的關鍵

A. 死亡的生存論意義

死作為此在的最本己可能性:海德格爾認為,亡是此在的最本己可能性,因為它代表了此在的終極邊界,是存在可能性的極限。亡的臨近,迫使此在面對存在的有限性,進而引發對存在的深度反思,成為自我揭示的契機。亡的臨近是此在存在論的最終的挑戰,是其自我了解的試煉金石。

亡與存在的終極關聯:亡不僅是此在的終結,還是存在的揭示。海德格爾強調亡使此在面對其存在,即存在的終極問題,由此在意識到自身存在方式的有限性與終極關聯,進而可能達到存在論的深度了解。亡的關聯性是此在的生存論核心,是其接近存在本源的動力。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B. “無”作為生存背景

“無”與虛無主義的辨析:在海德格爾後期,他面對虛無主義的挑戰,他将“無”視為存在論的背景,不是虛無而是創造的機遇。無”作為生存的背景,是此在的挑戰,它促使此在自我超越,尋求存在的方式。無”不是否定論,它作為虛無,而是存在論的深化。

“無”中的創造性與自由空間:“無”作為生存背景,不是消極的,而是創造性與自由的空間。海德格爾認為,面對“無”此在通過自由,不是絕望而是創造,自由在此在“無”中創造新的存在方式。無”是自由的試驗場,是創造的實驗室,是自由此在的自我超越,是接近神秘本源的途徑。海德格爾的“無”思想,不是絕望的深淵,而是自由與創造的源泉,是存在論的深化與接近神秘的自由通道。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V. 現代科技集—置與遮蔽的威脅

A. 科技時代對生存體驗的影響

技術理性對遮蔽的消解:随着科技的發展,特别是現代技術理性主導的生活方式,海德格爾擔憂技術的集—置(Gestellen—setzung)消解了存在原本的遮蔽(Verborgen)。技術理性将世界簡化為可操控的工具,忽視了存在深層的神秘本源,遮蔽的豐富性被表面化,技術的透明化代替了遮蔽的深度,存在體驗被剝奪了其厚度。

“世界圖像時代”的遮蔽困境:海德格爾提出“世界圖像時代”(Weltbild der Welt)的概念,指科技使世界被化約為圖像,事物成為可計算、控制的對象,遮蔽被圖像的平滑動化。這種圖像化的遮蔽不再是揭示,而是遮蔽,遮蔽的本源被圖像的平面化,存在被剝奪了其深度與神秘,存在論的本源被遮蔽的消解,生存體驗失去了其真實。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B. 無主義與生存危機

虛無主義的表現與根源:在技術—置的時代,海德格爾看到了虛無主義的興起,技術理性消除了遮蔽,存在被消解,遮蔽的缺失導緻了存在論的危機,虛無主義表現為人對存在意義的懷疑,生存的無感,存在被技術理性的消解,存在失去遮蔽,存在論的深度,陷入虛無。

危機下的轉機:向神秘本源的回歸:海德格爾在危機中看到轉機,技術理性雖消解遮蔽,但存在者可透過危機的體驗,重新尋找遮蔽的深度,回歸神秘本源。危機中,人可意識到技術理性的局限,尋求遮蔽的神秘,了解存在,向源的深度,體驗遮蔽的豐富,技術理性困境中尋回向神秘本源的轉機,是生存論的深度與尊嚴的回歸。海德格爾在技術時代,指出的危機,也是對遮蔽的挑戰,生存論的深度,虛無主義的危機中,是向神秘本源回歸的轉機,生存的尊嚴。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VI. 自由與生存尊嚴:人的使命

A. 自由的本質與遮蔽的關系

自由作為神秘本源的顯現:在海德格爾的視野中,自由并非簡單的自由意志的随意選擇,而是一種存在論的深度,是神秘本源的顯現。自由是在遮蔽的動态中,個體與存在者在遮蔽中尋找自我揭示,自由的決定,是神秘本源的顯現,是遮蔽的自由,是自我決定的深度。

自由與決定論的超越:自由在遮蔽中,海德格爾提出,自由不是逃離遮蔽,而是在遮蔽中決定,自由是超越。自由在遮蔽的決定,個體不被決定,自由超越決定論,自由是存在論的超越,自由是遮蔽的自由,自由是自我決定的超越論的深度。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B. 存論上的尊嚴與人的使命

在遮蔽中發現生存的意義:在海德格爾的存論中,人的尊嚴是遮蔽中發現生存的意義。遮蔽不是限制,是自我決定,是存在論的深度,遮蔽中發現生存的意義,人發現自我,遮蔽是尊嚴的源泉,遮蔽中發現生存是人的尊嚴。

人的使命與社會文化的重構:在遮蔽的社會文化中,海德格爾認為,人的使命是重構文化。遮蔽的文化不是被決定,是自我決定,人的使命是遮蔽的決定,遮蔽的文化,人的使命是遮蔽中,人的尊嚴,人的使命是遮蔽中重構文化,是遮蔽的尊嚴。

探索遮蔽的自由: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神秘本源與生存尊嚴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J. & Robinson, 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Heidegger, M.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by Lovitt, W. Harper & Row, A.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