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揚:中國不缺錢,缺的是“耐心資本”

李揚:中國不缺錢,缺的是“耐心資本”

李揚:中國不缺錢,缺的是“耐心資本”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李揚

最近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确了“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如何了解這“五篇大文章”呢?在“2023鳳凰網财經年會”的主旨演講環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對其進行了分析解讀。

李揚表示,今年金融工作會議凸顯了科技金融問題,提出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鍊條、全生命周期的服務。

李揚表示,正如金融工作會指出的那樣:中國不缺錢,缺的是能夠成為“本”的錢。“不缺資金,缺本金,關鍵是要提高融資效率,重點解決資金‘苦樂不均’和‘錢多本少’的問題。”他說,“根據我的印象,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能夠把創業資本講到這麼細的好像還是第一次。”

李揚認為,所謂“缺本金”主要是指缺少“耐心資本”。他解釋稱,“耐心資本是一個稍有些偏形容詞的概念,說的是需要有長期幹下去的耐心的資金。什麼資金有耐心?屬于自己的錢有耐心,從銀行借的錢則缺乏耐心,那種錢,今天借,明天就要投入,接着就要發财,賺了錢之後還銀行。這種錢當然沒有耐心。”

“耐心資本”概念的提出正是抓住了科技金融的要點。李揚 強調,金融支援科技創新本質上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無法找銀行,因為銀行是風險厭惡的。此外,風險投資的原則是有限責任,要有耐心,考核不限于單個項目,要算總賬。

李揚列舉了打包貸款、蕪湖模式、天津模式等三個例子。他表示,這幾個模式的要點都是用銀行的錢去支援風險投資,但不是一個一個項目地稽核,而是将若幹有關聯的項目放在一起綜合考量。像“天津模式”,就是把整個海河的整治以及周邊的開發作為一個項目來考核,其中包含的子項目中肯定有虧的,但是也有賺的,虧賺相抵,綜合結果是賺的那就行了。這個模式對于中國這種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特别重要。

以下為李揚演講全文:

李揚: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作為鳳凰财經論壇的老朋友,很高興參加2023的年會。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關于金融改革的五篇大文章”,而且這五篇大文章是和中國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标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以我就把它們放在一起,題目就是“做好金融強國的五篇大文章”。

大家都有很強烈的感覺,這次金融工作會,使得中國金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包括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基礎邏輯、發展方向、重點領域等都有了顯著的變化。這次會議的内容很多,比較突出的是兩條:一條是明确地提出了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标,而且有“三步走”的安排。另一條就是明确地提出了要做好金融發展的“五篇大文章”。當然,五篇文章不是金融強國的所有内容,但是一定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今天就這五篇大文章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了解。

第一篇文章: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指的是金融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形成、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制度、政策與金融服務的安排。因為時間的關系,我不細說。中國科技金融的發展在上世紀末就開始了。我參加過中國第一個七部委關于發展創業投資檔案的起草工作,是以我很清楚,我們在這方面發展得很早,但是現在問題依然存在。

我給大家看一下這幅圖示,它刻畫的是企業的發展階段,以及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所需要的金融支援形式。想說明的問題是,缺錢固然是企業始終面臨的問題,但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企業所需要的“錢”的形式是很不相同的。圖上我用一條紅虛線将企業發展分出了兩個階段,在紅線之下,企業還是小微企業,或許未來企業會成長為世界五百強,但此時它們尚不為人知。在這一階段,企業的資金,或者來自所有者自身,或者來自風險投資,或者來自一批有愛心的人即所謂天使投資,這一階段,企業還可以形成合夥制、有限合夥制等等,當然,如此籌資,企業發起人對企業的控制權會發生變化。總之,科技企業在早期發展的時候特别需要錢,但是拿不到銀行的錢,社會上存在的大部分錢它們都拿不到。

是以,今年的金融工作會就第一次明确地點出了這個要點,說是“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鍊條、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而且有幾句話恰好回答了剛剛主持人陳林女士的問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不缺資金,但是,缺少的是那些能夠為企業長期所用,能夠在企業那裡形成資本金的錢。是以,中央金融工作會指出:“關鍵是要提高融資效率,重點解決資金‘苦樂不均’和‘錢多本少’的問題”。這裡說的比較專業,我印象在中央金融工作會的檔案中能夠講到這麼細、這麼專業,好像還是第一次。中國不缺錢,缺的是能夠成為“資本”的錢,這就不是簡單的金融改革問題了,諸如産權等各種各樣的制度安排都會涉及到這個問題。中央金融工作會指出大陸缺少“耐心資本”。耐心資本是一個稍有些偏形容詞的概念,說的是需要有長期幹下去的耐心的資金。什麼資金有耐心?屬于自己的錢有耐心,願意冒險的錢有耐心,從銀行借的錢則缺乏耐心,那種錢,今天借,明天就要投入,接着就要發财,賺了錢之後就要歸還銀行。這種錢當然沒有耐心。”

“耐心資本”概念的提出正是抓住了科技金融的要點。金融支援科技創新,本質上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無法找銀行,因為銀行是風險厭惡的。此外,風險投資的原則是有限責任,要有耐心,考核不限于單個項目,要算總賬。

我強調三點:

第一,金融支援科技創新,本質上是風險投資,一定要搞清楚,風險投資不要找銀行,銀行是厭惡和規避風險的,這點特别要注意。一些地方在讨論支援本地科技金融發展問題時,找來一大堆銀行,這是不解決問題的。

第二,風險投資的原則是有限責任,要有耐心。是以,對于風險投資的考核,不能限于單個項目,不能逐年考核,而要算總體賬,算長期的賬。我這裡列舉了過去的三個成功案例:打包貸款、蕪湖模式和天津模式。這幾個模式的要點,都是用銀行的錢去支援風險投資,但是,它們都采行的是風險投資的模式,就是不局限于一個一個的項目,而是将若幹項目放在一起算總賬。例如“天津模式”,就是把整個海河的疏浚和周邊開發作為一個整體項目來考核,其中肯定有虧的,例如河流疏浚,但是也有賺的,例如房地産開發。虧賺相抵,最後總的是賺的就行了。這個模式對于中國這種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特别重要。

第三,關于“合肥模式”。合肥模式被廣為傳播。最近,我們的研究人員對合肥模式做了初步總結,這裡跟大家分享幾個要點:

1.合肥模式中,有一批搞技術的人參予了整個融資過程,而不像在其他融資活動中,隻有搞金融的在做科創金融。

2.有限責任。有限責任這個表述,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核心要點就是,有關部門不要逐個項目、逐年地去對項目進行考核,尤其是審計之類的一些安排,特别要小心,要尊重風險投資的規律。大家注意,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表述,就是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定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在我看來,這個表述極為重要,十分中肯,值得我們仔細琢磨,認真落實。我認為,隻有做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要求的這樣,我們的才能真正做好中央金融工作會部署的“科技金融”的大文章。

第二篇文章: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在國際上的發展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其後又有京都議定書、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等,一直到2022年巴厘島可持續發展金融報告。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得也很早、很快,從2016年8月開始,連續推出一系列政策,其權威性在全世界都能數得上。

但盡管如此,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其中,有五個問題最為突出:一是減排活動很難計量、很難驗證;二是資訊不對稱問題;三是外部性難以内部化;四是投融資管道缺乏;五是商業可持續性弱。這些問題都很大,正是因為存在這些問題,綠色金融推行了這麼多年,下了很多檔案,現在依然發展不快。

轉型金融的提出和推廣,可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機制。轉型金融的提出,确認了這樣一個事實,全球現有的項目絕大多數都不是“綠”的,于是就有漂綠、染綠等各種各樣的不良事态發生。怎麼辦?我們還必須從現實出發,我們的金融不僅要支援綠色項目,還要支援那些不太綠的項目轉綠,還要支援那些無法變綠的項目順暢關閉并轉型。也就是說,綠色金融要能處理從不太綠的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不良資産的處置,包括一些企業的關閉和由此帶來的失業問題,等等。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是轉型金融所要解決的。需要指出的是,轉型金融範式不僅應當應用在綠色金融領域,而且可以在幾乎所有的領域應用。

轉型金融的要點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提供可行的界定标準。綠、淺綠、漂綠、黑,都要有比較準确的标準,這些标準必須可度量、可驗證。

2.對轉型活動和轉型投資要有非常有效的資訊披露機制。

3.要創造多樣化的轉型金融工具,以應對多種複雜的情況。

4.提供有效的激勵相容政策。

5.要避免無序轉型,實行公正轉型。無序轉型在中國有過一個例子。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對完成減碳任務過于急躁,在沒有安排過渡辦法時就一刀切地關閉了所有高碳能源,以至于少數地方冬天都不能取暖,這種情況就是無序轉型的例子,必須迅速糾正。

總之,我以為,當轉型金融的機制進入了綠色金融的架構之後,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這個問題就能落到實處了。

第三篇文章: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在我們國家提的比較早。普惠金融就是要讓普羅大衆都能夠享受/得到金融服務,而且能夠以公正的價格、體面地獲得金融服務。在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中,普惠金融再次被提出,并被列入國家戰略,可見中央對此的重視程度。

中國的普惠金融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表現在四個方面:

1、中國的大中小銀行都被調動起來投身普惠金融事業,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通過這種模式,使得中國推進普惠金融目标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其廣度、深度都是其他國家所不可比拟的。

2、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由于金融科技、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些難以被傳統金融服務覆寫到的“長尾客戶”也能享受到及時便捷的金融服務。從數字支付到數字信貸,以及仍在持續探索的數字普惠保險等多種類型的普惠金融服務,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3、全中國的絕大部分鄉村地區都建立了普惠金融的服務站和服務點,大大解決了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公裡”問題。

4、政府廣泛的動員宣傳使得普惠金融的理念深入人心。對于進一步高品質地去推進普惠金融事業打下了非常好的群衆基礎和輿論基礎。

下一步,中國普惠金融發展要着力解決好幾個問題:

1.包容問題。所謂包容,就是要把普惠金融真正做到那些弱勢群體身邊去,包括“新市民”,包括擺攤的,這些金融服務一定要提供到,更重要的是,要對弱勢群體提供他們真正需要而且能夠接受的金融服務。我們的一些調查發現,很多基層群衆說,你們拿個幾萬塊錢貸給我,我不敢接受,而且不願意接受。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我求爺爺告奶奶到哪兒都搞不到錢的時候,你能給我幾百元,讓我們度過難關,我們隻是需要你們的金融能夠給我提供一個最後的保險。是以,普惠金融下一步應當往這個層面去發展,而且要提供與這個層面的人的需求相對應的融資工具。當然了,在這裡,普惠性保險非常重要。

2.普惠金融發展到今天,有一個問題需要提出:普惠金融要關注金融監管。你把它當成一個運動推下去,就可能會有很多不健康的東西帶進來。普惠金融要想長期持續,中國長期能夠領先世界,就要讓普惠金融有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是以我們要關注普惠金融的健康問題,要對那些服務對象的收入、資産、債務結構、保險、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期望等等,有切實的了解,不是簡單的撒錢。

3.我們發現,普惠金融要能真正做到越過“最後一公裡”,需要有助貸機制和助貸機構參予其間。“助貸”這個概念可能很多人不太熟,前幾年在整頓網際網路金融的時候出現了助貸的概念,按說,網際網路金融成本那麼低、門檻這麼低,但也還是存在大量不能夠觸達的長尾人群問題,也還需要有助貸機構協助推動。我最近去廣東調研,發現那裡的助貸機構發展得非常迅速、十分健康,受到廣大普羅大衆和小微企業的歡迎。

第四篇文章:養老金融。

養老金融被提到五篇大文章之一這麼高的位置,我覺得也是比較少的。

養老金融不隻是說養老,它包括三塊:第一,養老金的金融。這是大家讨論最多的領域,所謂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講的是養老金的金融。第二,養老服務,居家服務、集中的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式的服務等等,都是我們需要探讨的問題。第三,養老産業的金融。全面的養老金融包含了這麼豐富的内容,我們現在注意力隻集中在第一個養老金金融上面,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給大家一張圖,看一下中國養老問題有多突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上升得非常快,中國由于人口結構惡化,養老體系承受的壓力非常之大。

我們看養老金金融,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支柱”。公共養老金是“第一支柱”;職業養老金、包括企業年金是“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是“第三支柱”。剛剛戴行長說,中國的第一支柱過不久就可能就會捉襟見肘,可見問題之嚴重。據我所知,中國的第二支柱隻覆寫了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口。第三支柱基本是個人的,對于這個部分我們還沒有非常健全的統計。總之,中國在養老金方面的缺口非常大,正因為如此,中央才會把這個問題專門提出來。更重要的是,養老金籌來之後還有個投資的問題,而适宜各類養老金投資的場所主要是國債市場和資本市場。在這方面,我們的問題還是相當多的。

我們概括了一下,發展中國的養老金體系,主要有四個抓手:

1.在制度設計方面,應當明确三大支柱的邊界與功能定位,并設法依據這些規定籌集資金。

2.養老金的籌集與投資:應推進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建構養老金與資本市場協同發展體系。3.養老産業: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推動老齡事業的高品質發展。

4.養老模式:大力發展智慧養老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高品質、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第五篇文章:數字金融。

中國的數字金融的發展也很早。但是,我提請大家注意,一定要對若幹概念進行區分,特别要區分金融電子化和金融數字化。大陸的數字金融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稱為金融電子化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初步實作了“從手工到電子、從單機到聯網”的曆史性突破,逐漸擺脫了手工操作的落後局面。第二階段是金融資訊化階段。進入21世紀,我們重點圍繞資料集中化、管道網絡化、管理資訊化等領域,大力推進金融業的資訊化發展。第三階段才是數字金融發展階段。近年來,随着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資訊和網絡技術的出現,金融和技術呈現出進一步深度融合的趨勢,新的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造了傳統金融業存在方式和運作方式。

發展數字金融的意義,在于開辟了人類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即數字資源的階段。在此之前,我們已經經曆了以自然資源、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作為主要生産要素的發展階段,如今則進入了以數字為基本生産要素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數字資源的創新與建構、集聚與整合、轉移與流通,使傳統生産要素的供給缺陷得以補充,也就是“生産要素結構”得以完善。由于數字資源的加入和發揮作用,傳統的生産要素重新凝聚或裂變出新的發展能量,使現代經濟體系創新發展獲得了新的動力。

實在說,對于數字金融的發展将會給我們經濟金融活動帶來的變化,大家準備并不充分。如果我們的金融按照很多專家設計的那樣都實作數字化,你們知道會有多少人失業嗎?會有多少金融機構倒閉嗎?有多少銀行會被消滅嗎?知道整個金融業會變成什麼樣子嗎?這個問題大家都沒有非常細地考慮。數字金融還有加強風險防範的功能。當然還有其他功能,但是有一點是确定的,那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那些金融機構、市場、産品和服務等都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最近,社會上對ChatGPT、AI讨論甚多。大家的共識就是,一旦這些發展起來,我們的社會将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必須認識到,數字金融的發展可能産生的革命性影響和沖擊,是同ChatGPT、AI差不多的,是一個等級的。

以上,我根據自己的了解,非常概要地同大家分享了關于“五篇大文章”的學習體會。我認為,下一步,我們要在建設金融強國的總目标下,把這五篇文章做好。這五篇文章對我們來說既是很大的挑戰,也是無窮的機遇。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應對這個挑戰,如期将中國建成金融強國。

謝謝各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