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新定義金融:《大衆金融》講述的新金融故事

作者:墨菲讀書
重新定義金融:《大衆金融》講述的新金融故事

01

諸神黃昏:國際銀行業風光不再

2005年,鄭先炳在他的《解讀花旗銀行》一書中濃墨重彩地向中國銀行業推介花旗銀行:

在這個世界上,從事銀行工作的人,幾乎沒有誰沒有聽說過花旗銀行。從很多經濟名額來看,花旗銀行都是全世界最好、最成功的銀行,在全球所有的行業中,它都是最賺錢的,它是世界上最賺錢的機器,并且花旗銀行對全球金融的影響力要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政府。

他引用一些銀行家的話來證明花旗銀行的影響力:

“如果花旗銀行沒有去努力,那麼,全世界的金融界就不會發生那麼多變化。”

“當你走進花旗銀行總部時,你會不自覺地意識到你已經處于世界權力的一個頂峰了。”

鄭先炳在招商銀行擔任過發展部總經理、董辦主任等職,是招行戰略研究的關鍵人物之一。2005年以前的中國四大銀行,還剛剛“死裡逃生”,其時的招行也隻是初露峥嵘。此時鄭先炳策劃出版“解讀金融巨擘”研究文叢,表明招行已開始對标全球金融巨頭。他最推崇的花旗銀行,如前文所述,在當時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十多年過去,花旗銀行市值已被招商銀行超越。

現在,被招行碾壓的不隻有花旗,還有德意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東京三菱銀行等,這些銀行都曾經領銀行業風氣之先,有的還一度是全球霸主。于今,都已不複往日盛況。

招行的飛速發展隻是中國銀行業整體崛起的一道縮影。以市值論,全球十大銀行中中國獨占四席。以資産規模論,中國銀行業總資産突破400萬億元,超過歐洲銀行業的總體規模,約為美國的2倍、日本的6倍。龐大體量的形成,源于十多年來讓國際銀行業目眩神迷的增長飙速。

德意志銀行曾是世界四大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1914年,作為德國國力鼎盛的标志,德意志銀行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其後的一百多年裡,德意志銀行幾經沉浮,卻一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弄潮兒,一度榮膺全球市值最高銀行。近年市值卻已不到巅峰時期的十分之一。投行和資管業務被視為“高大上”的金融業務,也一度被作為國内銀行業的戰略增長極,德意志銀行卻關掉了全球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并大幅削減了固定收益業務。

2023年3月20日,瑞銀最終以30億瑞郎收購了瑞信,附加條件是瑞士政府提供90億瑞郎擔保,瑞士央行則提供1000億瑞郎的流動性支援。在全球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百年投行——瑞信倉皇謝幕。《商業周刊》4月刊主題為“瑞士銀行業的至暗時刻”。而在此前幾年裡,彙豐銀行、勞埃德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桑坦德銀行和渣打銀行都曾一度暫停分紅。歐洲銀行業“第一天團”窘态畢現。

富國銀行曾經是零售轉型的标杆,次貸危機中的中流砥柱,服務實體經濟的旗幟性銀行,監管的“模範生”,卻因為虛假賬戶事件聲名狼藉,至今深陷泥沼不得脫身。與其說它犯的是低級錯誤,毋甯說是一種銀行經營模式的式微。人們說,連富國銀行都會欺詐,這個行業還有良心嗎?

銀行業的潮起潮落、花落花開本是常态。然而,前浪已成故事,後浪卻未見蹤影。

作為銀行數字革命的先驅,美國第一資本銀行(Capital One)以“我們終将改變銀行業”為使命,它從30年前一家地方小銀行的信用卡子公司起步,利用大資料對信用卡及零售金融進行革命性重構,成為美國Top10榜單上唯一經營曆史在百年内的銀行。2014年之後,經營頹勢日顯,業務擴張失速,資産品質惡化,盈利大幅波動,從曾經的金融明星股淪為末流,金融科技之光黯然失色,市淨率跌到了0.73倍的地闆上。

安快銀行從傳統小銀行脫胎換骨,被譽為“社群銀行先鋒”和“網點轉型标杆”,近年來也日益平庸。

矽谷銀行的破産成為2023年美國銀行業的最大“黑天鵝”事件,《商業周刊》評論說:“美國科技業一片狼藉。”

谷歌、亞馬遜、蘋果,更早的西爾斯百貨、通用、沃爾瑪,以其龐大的客戶基礎和強大的觸達能力,每次宣布進軍金融都會引起媒體熱議,卻慢慢偃旗息鼓,不見下文。

諸神走向黃昏。

這是一群日顯落寞的身影,也是一個生動的時代注腳。彼消此長,中國銀行業緊跟時代的步伐,一路向前,如同一部部高速行駛的推土機,碾壓過一座座神像,陡然間發現前方已不見路标。

02

衆矢之的:全球銀行業聲譽的自由落體

17世紀末,葡萄牙詩人兼投機者約瑟夫∙德拉維加在他的《混亂中的困惑》一書中描述金融業:“它是全歐洲最公平也最具有欺騙性的神秘行業,它是世界上最高貴也最聲名狼藉的行業,它是這個地球上最美好也最粗俗的行業;它既有學術的本質,又是欺詐的典範;它既是聰明人的試金石,又是亡命賭徒的墓碑;它是有用的寶藏,也是滅頂之災的根源;它是永不休息的西西弗斯,也是被綁在永動機上的伊克西翁。”

300多年過去,金融業公平、寶貴、美好的一面往往被視若不見,欺騙性、聲名狼藉、粗俗、災難之源的印象卻日益張揚。西方銀行經營神話破滅,随之而來的是行業影響力和聲譽的每況愈下。次貸危機之後的2011年,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風起雲湧,遊行的人潮終歸散去,華爾街代表的價值觀卻再不複往日光環。當時的“行動三人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前後兩任财政部長保爾森和蓋特納,自認力挽狂瀾,拯救了美國金融業乃至美國經濟,雖收獲了一群粉絲和擁趸,卻被美國公衆視為華爾街利益的代言人而廣受抨擊。伯南克後來還獲評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任職時的美聯儲卻被公衆視為最不滿意的公共機構之一。

危機後,金融學家羅伯特﹒希勒和曆史學家威廉∙戈茲曼相繼寫下《金融與好的社會》和《千年金融史》,從規範研究和曆史回顧的不同角度為金融業做出辯護,曲高和寡、應者寥寥。

中國銀行業未能免俗,銀行與企業之間由“魚水情深”到日漸疏離,“暴利”“躺赢”“吸血”“雨天收傘”等說法甚嚣塵上。即便在疫情之下,貸款利率跌到了負債成本或銀行理财收益率以下,仍然要面對“36家上市銀行淨利潤超過3600多家上市公司總和一半還多”的責問。

英國曆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貨币崛起》一書中分析:在西方文明發展的整個曆史程序中,對金融和金融家一貫性的敵意始終存在,這源于人們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金融家借助放貸維持生計,是千百萬依附于農業與制造業這兩種“真實”經濟活動的寄生蟲。他進一步得出,目前人們對銀行乃至整個金融業的敵意加深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債務人對債權人與生俱來的敵視;二是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和金融醜聞,足以使人們把金融視為造成貧窮而非繁榮的不穩定原因之一;三是世界各國的金融服務幾百年來往往被少數族群所掌控,即使他們不再擁有土地和公職,但他們在血緣、信任基礎上建立起嚴密的網絡組織,壟斷着來自金融方面的成功喜悅。

弗格森的理論似在為目前銀行業聲譽跌落開脫,然而這是徒勞且不當的。債務人對債權人并不存在天然的敵視,相反,債務人需要債權人的雪中送炭。另外,當代各家銀行都在走向公衆市場,金融家族的世襲殘留又還剩下多少呢?在銀行業的早期,即美第奇家族崛起的高利貸時期,人們對借貸、對初生的銀行業确實充滿敵意。随着文藝複興對現代人文觀念、市場理論和金融思想的啟蒙,以及銀行業的逐漸現代化,在很長一段時期内,銀行業逐漸成為一個非常崇高和體面的行業,當年老摩根因為牽頭穩定金融市場和推動美國産業并購重組而備受尊重,“公元前4000年上帝創造了世界,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重組了一回”。金融資本和産業資本相結合産生的巨大能量,推動美國走向了世界的巅峰,金融業的聲譽也走上了巅峰,曆經一個世紀而不墜。追溯曆史,真正的拐點出自2008年的次貸危機,人們應該反思,藏在金融危機和醜聞的表象背後,其真正的根源又是什麼?

重新定義金融:《大衆金融》講述的新金融故事

田國立 主編 田國立 主編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03

“金融民工”:420萬銀行人端着“褪色”的金飯碗

又到了“招聘季”,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都在心懷猶疑、四處打聽“畢業後還應不應該去銀行?”

過去很多年,銀行是一個非常體面,也讓人心生豔羨的職業,而目前,滿世界(特别是手機微信群裡)都是銀行人被奚落或自我吐槽的段子。身在其中,我們能無比真切地體會到:與轉型困惑如影随形的是銀行人揮之不去的生存焦慮和名額壓力,與行業聲譽自由落體一體兩面的是銀行人對職業價值的迷失與彷徨,雙殺之下,與銀行業“躺赢”“吸金”相悖而生的卻是銀行人“金飯碗”的不斷褪色。

行業觀察者薛洪言的提問單刀直入,“你還願意去銀行工作嗎?”大多數受訪者的回答仍是“Yes”,卻沒有了興奮感。

現狀是,仍有很多人擠破腦袋去銀行,圖個安穩;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計“逃離”,為了理想。

由此,薛洪言得出結論:這仍然是一份好工作,卻不再承載激情和夢想。

04

明日黃花:被鄙視的銀行股

2008年,甯波銀行上市,催生了91個千萬富翁和896個百萬富翁,一個持股份額最少的基層櫃員一夜之間也是以身家陡增200萬元,這是中國銀行股的高光時刻,這種貌似隻有網際網路公司才有的“造富神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銀行業内。遺憾的是,它隻是昙花一現。

甯波銀行的成功造富迅速炒熱了中小銀行的上市風潮和原始股概念,帶動演繹了一場場精彩兇險的資本角逐大戲。然而現實是,很多手段高明、能量巨大的操盤手最終被深度套牢,罕有盆盈缽滿而又功成身退者。

大勢如此,焉能抗拒?

上市當年,甯波銀行市淨率峰值高達4.6,2009年烈火烹油一度高達4.69,直至一路走低至目前的0.99;市盈率也從當年的峰值38.8跌落至7.35。值得一提的是,甯波銀行是銀行明星股,銀行業的平均估值還在其“腰部以下”,慘不忍睹。

環球同此涼熱,除了美國幾家金融巨頭因一再加息大賺特賺而股價堅挺外,被中國銀行業奉為圭臬的衆多國際同行市值紛紛“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因為是“用腳投票”“帶資入場”,股價的高低被認為代表了投資者對公司和行業價值的客觀評價和真實預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的真相,或人們心中的世界真相。估值太低,人們或許會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是投資者的集體誤讀,卻未嘗不是有效市場價格發現中心照不宣的公衆理性。

05

破而後立:在新時代擁抱新金融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人們相信那些虛構的故事,而團結在一起,并完成了現在幾十億人的全球分工協作。行業領軍者、商業大佬要做的,就是要講好給股東、給員工、給社會的一個關于信心的故事——選擇我,沒錯!

“故事”是一個發展願景的形象化表達,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具象化展現,是一套經營邏輯的創新化呈現。銀行業亟待講好一個面向未來的成長故事。

當你繼續癡迷于服務金字塔尖的榮耀,熱衷于數字遊戲和套利狂歡,你沒法講好銀行的故事。

當你繼續人雲亦雲、亦步亦趨,跟着走别人走過的彎路,你沒法講好銀行的故事。

當你繼續畫地為牢、刻舟求劍、抱殘守缺,把回歸本源了解為退守存貸款業務,複古當鋪、票号、錢莊的經營思路,你沒法講好銀行的故事。

如果你不能向你的股東、員工、所有利益相關者清楚地闡述你的初心、使命、抱負、願景與價值觀,不能清楚地展現職業遠景、行業前景和未來圖景,就不可能講好“故事”。這本質上屬于想象力的匮乏、創新力的缺失、生命力的孱弱,以及定義未來的失敗和理論的缺位。

8月初上市以來一直位居京東金融圖書熱銷榜的《大衆金融》一書,正是中國銀行業講述新金融故事的一次嘗試。該書結合建設銀行近年來轉型發展的鮮活實踐,提出了一個承載萬家憂樂、立足“第二曲線”的新金融模式。書中這樣描繪商業銀行的進化方向:

——銀行不再隻是高樓大廈和保險櫃,它好像在更高次元上,成為巨大的資料平台,存在于無形的雲端和網絡中,似乎無處不在,無論人們身在哪裡,招之即來……

——銀行不再隻是财務管理的資金報表,它可以俯身融入實體經濟的運作中,在它的平台上,所有客戶互相構成了供應鍊,所有資料都參與生産、銷售、運輸、倉儲的各個環節……

——銀行不再是因為與貨币有關聯而嚴格保安的業務空間,它的大門變得更寬了,成為人來人往的社群共享服務中心。這裡有多種功能,老人和孩子樂享生活,居民互幫互助,勞動者也能歇息片刻;還能辦理證照,處理政務……

——銀行不再隻是大客戶的理财顧問,它是所有企業和家庭的管家,無論貧富,客戶都是獨立的個體,平台上的需求千變萬化,客戶的體驗和它的風險防控同步提升,人們會更安心……

——銀行不再隻是精英人才的工作場所,它是年輕人學習和創新的平台。數字化金融将徹底改變銀行的組織結構和工作形态。在數字平台上,人工智能将替代所有以往那些嚴格管理的日常流程工作。銀行将成為用金融資源支援和參與創新的平台,解決社會問題的平台。需要人的工作将是定義和發現新問題,解決個性化新需求,因為這些工作需要人類的智慧、良知和關懷。為了承擔這個責任,銀行本身也必須成為強有力的學習平台和研究平台,我們看到這裡将聚集更多的優秀學習者和創業者,實作“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想……

金融是一份服務社會的美好事業。我們做的一切是在實踐為大衆服務的使命。

在這個金融必須改道換轍的關口上,過往的經驗往往成為包袱,銀行業必須進行全面的理論創新和模式再造,抛棄舊知識,講好新故事;迎接新時代,求索新金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