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新定义金融:《大众金融》讲述的新金融故事

作者:墨菲读书
重新定义金融:《大众金融》讲述的新金融故事

01

诸神黄昏:国际银行业风光不再

2005年,郑先炳在他的《解读花旗银行》一书中浓墨重彩地向中国银行业推介花旗银行:

在这个世界上,从事银行工作的人,几乎没有谁没有听说过花旗银行。从很多经济指标来看,花旗银行都是全世界最好、最成功的银行,在全球所有的行业中,它都是最赚钱的,它是世界上最赚钱的机器,并且花旗银行对全球金融的影响力要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政府。

他引用一些银行家的话来证明花旗银行的影响力:

“如果花旗银行没有去努力,那么,全世界的金融界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变化。”

“当你走进花旗银行总部时,你会不自觉地意识到你已经处于世界权力的一个顶峰了。”

郑先炳在招商银行担任过发展部总经理、董办主任等职,是招行战略研究的关键人物之一。2005年以前的中国四大银行,还刚刚“死里逃生”,其时的招行也只是初露峥嵘。此时郑先炳策划出版“解读金融巨擘”研究文丛,表明招行已开始对标全球金融巨头。他最推崇的花旗银行,如前文所述,在当时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十多年过去,花旗银行市值已被招商银行超越。

现在,被招行碾压的不只有花旗,还有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等,这些银行都曾经领银行业风气之先,有的还一度是全球霸主。于今,都已不复往日盛况。

招行的飞速发展只是中国银行业整体崛起的一道缩影。以市值论,全球十大银行中中国独占四席。以资产规模论,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突破400万亿元,超过欧洲银行业的总体规模,约为美国的2倍、日本的6倍。庞大体量的形成,源于十多年来让国际银行业目眩神迷的增长飙速。

德意志银行曾是世界四大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1914年,作为德国国力鼎盛的标志,德意志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其后的一百多年里,德意志银行几经沉浮,却一直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弄潮儿,一度荣膺全球市值最高银行。近年市值却已不到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投行和资管业务被视为“高大上”的金融业务,也一度被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战略增长极,德意志银行却关掉了全球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并大幅削减了固定收益业务。

2023年3月20日,瑞银最终以30亿瑞郎收购了瑞信,附加条件是瑞士政府提供90亿瑞郎担保,瑞士央行则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支持。在全球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百年投行——瑞信仓皇谢幕。《商业周刊》4月刊主题为“瑞士银行业的至暗时刻”。而在此前几年里,汇丰银行、劳埃德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桑坦德银行和渣打银行都曾一度暂停分红。欧洲银行业“第一天团”窘态毕现。

富国银行曾经是零售转型的标杆,次贷危机中的中流砥柱,服务实体经济的旗帜性银行,监管的“模范生”,却因为虚假账户事件声名狼藉,至今深陷泥沼不得脱身。与其说它犯的是低级错误,毋宁说是一种银行经营模式的式微。人们说,连富国银行都会欺诈,这个行业还有良心吗?

银行业的潮起潮落、花落花开本是常态。然而,前浪已成故事,后浪却未见踪影。

作为银行数字革命的先驱,美国第一资本银行(Capital One)以“我们终将改变银行业”为使命,它从30年前一家地方小银行的信用卡子公司起步,利用大数据对信用卡及零售金融进行革命性重构,成为美国Top10榜单上唯一经营历史在百年内的银行。2014年之后,经营颓势日显,业务扩张失速,资产质量恶化,盈利大幅波动,从曾经的金融明星股沦为末流,金融科技之光黯然失色,市净率跌到了0.73倍的地板上。

安快银行从传统小银行脱胎换骨,被誉为“社区银行先锋”和“网点转型标杆”,近年来也日益平庸。

硅谷银行的破产成为2023年美国银行业的最大“黑天鹅”事件,《商业周刊》评论说:“美国科技业一片狼藉。”

谷歌、亚马逊、苹果,更早的西尔斯百货、通用、沃尔玛,以其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强大的触达能力,每次宣布进军金融都会引起媒体热议,却慢慢偃旗息鼓,不见下文。

诸神走向黄昏。

这是一群日显落寞的身影,也是一个生动的时代注脚。彼消此长,中国银行业紧跟时代的步伐,一路向前,如同一部部高速行驶的推土机,碾压过一座座神像,陡然间发现前方已不见路标。

02

众矢之的:全球银行业声誉的自由落体

17世纪末,葡萄牙诗人兼投机者约瑟夫∙德拉维加在他的《混乱中的困惑》一书中描述金融业:“它是全欧洲最公平也最具有欺骗性的神秘行业,它是世界上最高贵也最声名狼藉的行业,它是这个地球上最美好也最粗俗的行业;它既有学术的本质,又是欺诈的典范;它既是聪明人的试金石,又是亡命赌徒的墓碑;它是有用的宝藏,也是灭顶之灾的根源;它是永不休息的西西弗斯,也是被绑在永动机上的伊克西翁。”

300多年过去,金融业公平、宝贵、美好的一面往往被视若不见,欺骗性、声名狼藉、粗俗、灾难之源的印象却日益张扬。西方银行经营神话破灭,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影响力和声誉的每况愈下。次贷危机之后的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风起云涌,游行的人潮终归散去,华尔街代表的价值观却再不复往日光环。当时的“行动三人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前后两任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盖特纳,自认力挽狂澜,拯救了美国金融业乃至美国经济,虽收获了一群粉丝和拥趸,却被美国公众视为华尔街利益的代言人而广受抨击。伯南克后来还获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任职时的美联储却被公众视为最不满意的公共机构之一。

危机后,金融学家罗伯特﹒希勒和历史学家威廉∙戈兹曼相继写下《金融与好的社会》和《千年金融史》,从规范研究和历史回顾的不同角度为金融业做出辩护,曲高和寡、应者寥寥。

中国银行业未能免俗,银行与企业之间由“鱼水情深”到日渐疏离,“暴利”“躺赢”“吸血”“雨天收伞”等说法甚嚣尘上。即便在疫情之下,贷款利率跌到了负债成本或银行理财收益率以下,仍然要面对“3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超过3600多家上市公司总和一半还多”的责问。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货币崛起》一书中分析:在西方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对金融和金融家一贯性的敌意始终存在,这源于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金融家借助放贷维持生计,是千百万依附于农业与制造业这两种“真实”经济活动的寄生虫。他进一步得出,当前人们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的敌意加深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债务人对债权人与生俱来的敌视;二是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和金融丑闻,足以使人们把金融视为造成贫穷而非繁荣的不稳定原因之一;三是世界各国的金融服务几百年来往往被少数族群所掌控,即使他们不再拥有土地和公职,但他们在血缘、信任基础上建立起严密的网络组织,垄断着来自金融方面的成功喜悦。

弗格森的理论似在为当前银行业声誉跌落开脱,然而这是徒劳且不当的。债务人对债权人并不存在天然的敌视,相反,债务人需要债权人的雪中送炭。另外,当代各家银行都在走向公众市场,金融家族的世袭残留又还剩下多少呢?在银行业的早期,即美第奇家族崛起的高利贷时期,人们对借贷、对初生的银行业确实充满敌意。随着文艺复兴对现代人文观念、市场理论和金融思想的启蒙,以及银行业的逐步现代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业逐步成为一个非常崇高和体面的行业,当年老摩根因为牵头稳定金融市场和推动美国产业并购重组而备受尊重,“公元前4000年上帝创造了世界,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重组了一回”。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产生的巨大能量,推动美国走向了世界的巅峰,金融业的声誉也走上了巅峰,历经一个世纪而不坠。追溯历史,真正的拐点出自2008年的次贷危机,人们应该反思,藏在金融危机和丑闻的表象背后,其真正的根源又是什么?

重新定义金融:《大众金融》讲述的新金融故事

田国立 主编 田国立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

03

“金融民工”:420万银行人端着“褪色”的金饭碗

又到了“招聘季”,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都在心怀犹疑、四处打听“毕业后还应不应该去银行?”

过去很多年,银行是一个非常体面,也让人心生艳羡的职业,而当前,满世界(特别是手机微信群里)都是银行人被奚落或自我吐槽的段子。身在其中,我们能无比真切地体会到:与转型困惑如影随形的是银行人挥之不去的生存焦虑和指标压力,与行业声誉自由落体一体两面的是银行人对职业价值的迷失与彷徨,双杀之下,与银行业“躺赢”“吸金”相悖而生的却是银行人“金饭碗”的不断褪色。

行业观察者薛洪言的提问单刀直入,“你还愿意去银行工作吗?”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仍是“Yes”,却没有了兴奋感。

现状是,仍有很多人挤破脑袋去银行,图个安稳;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计“逃离”,为了理想。

由此,薛洪言得出结论:这仍然是一份好工作,却不再承载激情和梦想。

04

明日黄花:被鄙视的银行股

2008年,宁波银行上市,催生了91个千万富翁和896个百万富翁,一个持股份额最少的基层柜员一夜之间也因此身家陡增200万元,这是中国银行股的高光时刻,这种貌似只有互联网公司才有的“造富神话”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内。遗憾的是,它只是昙花一现。

宁波银行的成功造富迅速炒热了中小银行的上市风潮和原始股概念,带动演绎了一场场精彩凶险的资本角逐大戏。然而现实是,很多手段高明、能量巨大的操盘手最终被深度套牢,罕有盆盈钵满而又功成身退者。

大势如此,焉能抗拒?

上市当年,宁波银行市净率峰值高达4.6,2009年烈火烹油一度高达4.69,直至一路走低至目前的0.99;市盈率也从当年的峰值38.8跌落至7.35。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银行是银行明星股,银行业的平均估值还在其“腰部以下”,惨不忍睹。

环球同此凉热,除了美国几家金融巨头因一再加息大赚特赚而股价坚挺外,被中国银行业奉为圭臬的众多国际同行市值纷纷“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因为是“用脚投票”“带资入场”,股价的高低被认为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和行业价值的客观评价和真实预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的真相,或人们心中的世界真相。估值太低,人们或许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投资者的集体误读,却未尝不是有效市场价格发现中心照不宣的公众理性。

05

破而后立:在新时代拥抱新金融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人们相信那些虚构的故事,而团结在一起,并完成了现在几十亿人的全球分工协作。行业领军者、商业大佬要做的,就是要讲好给股东、给员工、给社会的一个关于信心的故事——选择我,没错!

“故事”是一个发展愿景的形象化表达,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具象化体现,是一套经营逻辑的创新化呈现。银行业亟待讲好一个面向未来的成长故事。

当你继续痴迷于服务金字塔尖的荣耀,热衷于数字游戏和套利狂欢,你没法讲好银行的故事。

当你继续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跟着走别人走过的弯路,你没法讲好银行的故事。

当你继续画地为牢、刻舟求剑、抱残守缺,把回归本源理解为退守存贷款业务,复古当铺、票号、钱庄的经营思路,你没法讲好银行的故事。

如果你不能向你的股东、员工、所有利益相关者清楚地阐述你的初心、使命、抱负、愿景与价值观,不能清楚地展现职业远景、行业前景和未来图景,就不可能讲好“故事”。这本质上属于想象力的匮乏、创新力的缺失、生命力的孱弱,以及定义未来的失败和理论的缺位。

8月初上市以来一直位居京东金融图书热销榜的《大众金融》一书,正是中国银行业讲述新金融故事的一次尝试。该书结合建设银行近年来转型发展的鲜活实践,提出了一个承载万家忧乐、立足“第二曲线”的新金融模式。书中这样描绘商业银行的进化方向:

——银行不再只是高楼大厦和保险柜,它好像在更高维度上,成为巨大的数据平台,存在于无形的云端和网络中,似乎无处不在,无论人们身在哪里,招之即来……

——银行不再只是财务管理的资金报表,它可以俯身融入实体经济的运行中,在它的平台上,所有客户相互构成了供应链,所有数据都参与生产、销售、运输、仓储的各个环节……

——银行不再是因为与货币有关联而严格保安的业务空间,它的大门变得更宽了,成为人来人往的社区共享服务中心。这里有多种功能,老人和孩子乐享生活,居民互帮互助,劳动者也能歇息片刻;还能办理证照,处理政务……

——银行不再只是大客户的理财顾问,它是所有企业和家庭的管家,无论贫富,客户都是独立的个体,平台上的需求千变万化,客户的体验和它的风险防控同步提升,人们会更安心……

——银行不再只是精英人才的工作场所,它是年轻人学习和创新的平台。数字化金融将彻底改变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形态。在数字平台上,人工智能将替代所有以往那些严格管理的日常流程工作。银行将成为用金融资源支持和参与创新的平台,解决社会问题的平台。需要人的工作将是定义和发现新问题,解决个性化新需求,因为这些工作需要人类的智慧、良知和关怀。为了承担这个责任,银行本身也必须成为强有力的学习平台和研究平台,我们看到这里将聚集更多的优秀学习者和创业者,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想……

金融是一份服务社会的美好事业。我们做的一切是在实践为大众服务的使命。

在这个金融必须改道换辙的关口上,过往的经验往往成为包袱,银行业必须进行全面的理论创新和模式再造,抛弃旧知识,讲好新故事;迎接新时代,求索新金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