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角亭謎霧》:揭露了重重迷霧之下的原生之罪

作者:浮生故事會以

這是一個發生在江南小鎮上的懸疑故事,因十九年前的一樁陳年舊案牽扯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往事,每一個人的内心裡似乎都潛藏着一個巨大的秘密,為了守住這段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們每日戰戰兢兢,負重前行,活在迷霧的陰影之中。

《八角亭謎霧》:揭露了重重迷霧之下的原生之罪

十九年前,玄家年僅十八歲的小妹玄珍在河邊遇難,花季少女香消玉殒,大好人生止步于此,不禁令人悲歎惋惜。

痛失愛女的母親是以而崩潰,神志不清,身為長兄長姐的玄梁和玄敏因為沒有接小妹回家導緻悲劇發生而自責不已,玄珠更是遠走他鄉,玄梁的女兒玄念玫因為容貌酷似已故的姑姑玄珍,被父親将失去妹妹的愧疚轉嫁到自己身上,變相困于牢籠之中,不得自由,甚至背負着姑姑玄珍死亡的陰影,整日活在重蹈姑姑覆轍的擔憂中,心驚膽戰,緊張而壓抑。

《八角亭謎霧》:揭露了重重迷霧之下的原生之罪

在兇殺案的陰霾之下,無論是死于非命的玄珍和朱勝輝,還是冷血的殺人狂魔丁桡烈,不過都是罪惡掩蓋之下,原生家庭悲劇的受害者。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三觀初形成的雛形地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上梁不正下梁歪。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而原生家庭是他們走進學校之前的教育場所,父母的一言一行将為孩子的是非三觀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直接決定并影響着他們整個人生。

玄珠作為玄珍的雙胞胎姐姐,曾這樣評價妹妹:玄珍欺負我,并非是她的錯,而是在她的認知裡,整個世界都是她的,所有人都要圍着她轉,這樣的她,可憐亦可悲。

《八角亭謎霧》:揭露了重重迷霧之下的原生之罪

身為家裡年紀最小的女兒,玄珍受到了母親以及哥哥姐姐近乎寵溺的疼愛與偏愛中,造就了她飛揚跋扈,自私自利的性格,對于自己的親姐姐玄珠,她沒有絲毫尊重,不僅給她臉色看,還整日言語霸淩她,全家人對此都視若無睹,大姐玄敏亦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玄珠招惹了玄珍發脾氣。

家人的縱容給了玄珍恃寵而驕的底氣,他們隻顧一味的疼愛幼妹,為她營造出世界的美好,卻未曾向她告知這世界上還存在險惡的另一面,更不曾教會她如何待人待己。 對人,她言辭犀利,冷血惡毒,沒有絲毫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她不會共情,在她的眼中,其餘人等都是她璀璨光芒之下的暗淡陪襯,自己就是理,自己就是道,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一切讓路,她的眼中隻有自己。

《八角亭謎霧》:揭露了重重迷霧之下的原生之罪

她就像一朵帶刺的玫瑰,美豔而驕傲,絢爛的綻放後,最終凋零在冰冷的雨夜裡,所謂溺子如殺子,家庭的溺愛和縱容,最終将她的一生葬送。

性格決定命運:将人推向死地的捧殺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 一個人的一生會是何種結果,他的性格會為之揭曉,種善因方能得善果,若是種下惡因,隻能自食惡果。

除了玄珍外,同樣是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朱勝輝亦死于非命,自我和利己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中國近代文學家魯迅曾說過捧殺一詞,想要徹底毀滅一個人,捧殺就夠了,所謂捧殺,不過是給予他們過分的贊賞和寵愛,對于他們的行為,無論是非對錯,都予以肯定,不去糾正錯誤,不斷的縱容他們一意孤行,最終使得他們走向堕落與毀滅。

他們将自己視作宇宙的中心,隻要他們想要的一切,都會輕而易舉的得到,天生麗質的姿容,優秀的成績,所有的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

《八角亭謎霧》:揭露了重重迷霧之下的原生之罪

在家人的寵愛下,玄珍和朱勝輝都有着極高的心氣兒,從搶姐姐玄珠的初戀到向丁椽烈團長學昆曲,玄珍并無興趣,她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作為中心人物的特質,她驕傲且漠視,以俯視的姿态看人,以傷害他人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而從小養尊處優的朱勝輝作為衣食女人都無缺的富二代公子哥,追求清冷孤傲的玄念玫,也不過是出于心中能夠得到一切的征服欲,他驕傲自大,口無遮攔,更目中無人,最終親手将自己置于死地。

歸根結底,他們都是被家人父母寵壞的孩子,驕奢跋扈,缺少正确的人生觀,如此性格,也注定了他們命運的悲劇。

偏見和漠視是毀人于無形的一把刀

戲曲團團長丁椽烈是殺死玄珍和朱勝輝的殺人兇手,在殘忍如惡魔的另一面,是他扭曲和畸形的人生,是世俗偏見下的犧牲品。

《八角亭謎霧》:揭露了重重迷霧之下的原生之罪

作為丁家來之不易的獨子,上有三個姐姐的他備受父母的厚愛,卻因異裝癖而被父親打罵,被母親和姐姐們唾棄為二刈子,長期的暴力和辱罵,讓他的内心開始扭曲,一個身體裡住着兩個靈魂,他們互相對立撕扯,讓他深陷幻境而不自知,玄珍的出現彌補了他内心的空缺的另一半,在無法得到的情況下他隻得将人毀掉,而錯把念玫當成玄珍的他最終殺死了欺負念玫的朱勝輝。

《八角亭謎霧》:揭露了重重迷霧之下的原生之罪

畸形的教育,注定了畸形的一生,是三個家庭共同的悲劇。

丁椽烈的悲劇毀于家庭的漠視和偏見,是一把無形的刀将他刺死于世俗偏見當中,偏見如山,壓死了一個人最後的活路。異裝癖雖有悖于人倫常理,但并非是罪大惡極之事,不該承受千夫所指之痛,倘若他的家人能夠在此問題上适時的給予引導,耐心的包容,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嘲諷甚至打罵,也不至于讓他遠走他鄉,發生無可挽回的悲劇。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亦有可悲之處,是他們咎由自取,也是受害于原生家庭之罪。

人生短暫,一切都不能再重來,願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引導能夠被重視,不再有人間慘劇的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