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軍售與中國抗戰 (下)

作者:曆史驿站
德國軍售與中國抗戰 (下)

在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中國投入約

40%的全國總兵力,建立的德制陸軍精銳盡出投入戰場,消耗損失的程度相當嚴重,中國方面的傷亡有多種估計數字,大緻上是從十八萬到三十萬人不等,但無論何種算法,中國新生的國防力量的确是遭到相當大的折損。此役的評價日後在國共雙方有不同之觀點;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政治時期也有不同的褒貶,要見到更宏觀、更公允的評論,恐怕要留待未來作更進一步的辯論評析了。現引用一段當時外國新聞通訊來見證此戰之一端:“(10/28/1937)倫敦海外通訊社——……(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的榮譽,此乃前所未聞者”。與此同時,正當“淞滬會戰”在前線進行激戰時,國民政府也盡速将全國重要的工業設施遷移到内地,中德合作的兵工廠當然也包含在其中,日後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又重建起來并擴大産能,基本上已能自立供應爾後國軍所需的輕兵器彈藥,使得中國得以進行持久抗戰。為補充“淞滬會戰”後國軍武力損失,國民政府于1938年初派專人在香港與德方議定緊急采購武器,内容包括:步槍三十萬支(每支配彈一千發)手槍三萬支(每支配彈一千發)機槍兩萬挺(每支配彈一萬發)37厘戰防炮五百門(每門配彈一千發)迫擊炮五百門(每門配彈二千發)同年三月,蔣介石電再令駐德專員在采購武器一批:迫擊炮三百門(每門配彈三千發)駁殼槍二萬支(每支配彈二千發)高射機關炮三百門(每門配彈五千發)15公分重炮彈六千發各式炮彈一萬八千發步、機槍彈三千七百萬發水雷一批不久後,大部份訂購的德制軍火,經由德籍貨船陸續運到香港,随即傳遞給國民政府配發到部隊;依據戰史推斷,以上這些采購的德制武器應是重整國軍軍備,在當年稍後發生的“武漢會戰”中發揮了重要的效果。

希特勒對華政策的改變

前述德國對華軍售與顧問指導,都獲得德國政府的核準與支援,尤其是1933-1938年這五年,中德雙方的往來達到高峰,這與當時德國執政的希特勒有極大的關系。希特勒于1933年一月當選德國總理取得政權,旋即撕毀凡爾賽合約,開始重整軍備擴充軍力,對于鎢礦砂的輸入非常迫切,而德國軍火出口對德國經濟也甚有幫助,這與中國抗日建軍的需要剛好契合,是以中德很快就建立軍事/ 經濟合作的關系,德國的國防部、外交部、工業界也都非常支援;基本上,希特勒當時對中國、日本分别保持等距的外交關系,尚未因日本而影響對中國的往來。1937年希特勒進軍萊茵河沿岸,與英法兩國沖突的态勢已現,歐洲的局勢開始緊張。同年中日開戰,德國希望中日争端能和平解決,故令駐華大使陶德曼調解中日沖突,但斡旋并未成功,德國内閣對是否調整對華政策也有争論,不過還是以贊成繼續軍售的一方占上風,德國武器仍然供應中國,軍事顧問也繼續在華服務。1937年十一月德意日三國簽立反共協定,結合成三國軸心的政治聯盟,希特勒的态度已明顯轉變,為實作其侵略計劃,決定犧牲與中國的關系改采“聯日政策”,期使日本牽制蘇俄在遠東的力量,以利德國将來在歐洲戰線打擊蘇俄。1938年二月,德國内閣改組,原先對華友善的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去職,新任外交部長李賓特甫(Joachim Von Rib bentrop)為親日派,外交政策也随之修改不利于中國。1938年二月,希特勒宣布承認東北的僞“滿州國”,并停止中國學生赴德接受相關軍事訓練,戈林元帥并訓示禁止武器銷往中國。不過實際上,盡管官方宣布禁售政策,德方還是暗中運交了許多武器、原料、兵工生産機具給中國,有些武器以分解方式出口到中國再行組裝,或假稱輸往第三國再轉運至中國交貨等方式,繼續進行着對華軍火銷售。後德國政府嚴令在華軍事顧問一律返國,否則視同抗命叛國,法肯豪森等顧問于六月底離華,行前向蔣介石表示絕不洩露所知的中國國防事務,中德間的軍事關系至此結束。1939年九月,希特勒揮軍波蘭,歐洲大戰一觸即發。1940年九月,德意日三國締結為期十年的軍事經濟同盟,德國承認日本在亞洲建立勢力範圍的上司地位,三個法西斯國家互相結合在全球進行侵略戰争。1941年七月一日,德國承認南京“汪精衛僞政權”,中國宣布與德國斷決邦交。1941年底,中美英蘇聯合對軸心國宣戰,中德成為敵對國家直至二戰結束。

結語

1936年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陳誠将軍,對當時建立的德制陸軍有下列評語:“抗日戰争越晚爆發對中國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準備時間……如果目前發動,我方一定是處于被動局面,如再遲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動的機會,如遲兩年爆發,則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動局面……”。“如果中日戰争晚兩年爆發,國軍就能取得主動地位”——這種論點或許有些過度樂觀,但經由德國顧問的指導與德制武器的換裝,再經兩年的充實,中國軍隊的戰力将會更強大,這一點絕對是毫無疑問的。從另一角度而言,如果沒有戰前德國的軍事指導與協助,很可能發生的狀況是:1937年“淞滬會戰”沒有新式德制陸軍的投入,這場戰争可能不到三個月中國就戰敗了,國軍軍力損失也會更嚴重;日軍的損失會較少,是以乘勝沿長江西進追擊的速度會更快,将加速對内地省份的攻勢。沒有德國在1937年持續供應中國軍火,“淞滬會戰”時國軍無法保持足夠旺盛的火力與日軍對抗三個月,此戰後如無德國在1938年繼續向中國運補武器,以中國自産的軍火量(受兵工廠向内地遷移等因素影響),是不足以支應當年戰争消耗的。如無德國在戰前協助中國建立軍火生産體制、提供貸款、進口機具、建立新型兵工廠與産能,中國将無法自立生産足夠的輕兵器與彈藥,抗戰也就無法堅持八年之久;缺少自産的基本彈藥供應,中國的抗戰事業很快就無以為繼了。如果中國在1941年底前戰敗,被迫與日本和談,失去了“苦撐待變”的機會,那當太平洋戰争爆發後,中國也不會與美﹑英﹑蘇并肩作戰,也不會獲得二戰最後的勝利,進而戰後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會受到不利影響。

中國當時處境艱難社會貧弱,面臨必不可免的反侵略戰,隻能忍辱負重建設國家、争取時間培養國力,多少戰士以血肉之軀抵擋敵人優勢炮火,犧牲在戰場殺戮之中,而中國之是以能建立八年持久抗戰的軍事基礎,德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回憶這段七十年前的曆史,再對照今天的世界,可以發現——“無科技力即無經濟力,無經濟力即無國力,無國力就無國家安全”;憶古思今,令人欷噓也當為吾人之警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