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歲男孩“戒網瘾”被教官猥亵!孩子有網瘾,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13歲男孩“戒網瘾”被教官猥亵!孩子有網瘾,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01、13歲男孩被送去戒網瘾機構,遭教官性侵

關于“網絡成瘾”的話題,從2000年後到現在,幾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些熱點事件。

比如在2008年和2016年,楊永信和他成立的“臨沂四院網戒中心”被媒體曝光後,在全國激起輿論風波。隻要進入網戒中心的青少年、兒童不聽話,楊永信就用“電擊”折磨他們,迫使他們屈服,對青少年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

很多網友稱楊永信是喪心病狂,《科學》雜志用“最臭名昭著的”來形容他。當時,我是國内第一個站出來批判楊永信的精神科醫生,他以“治療”為名對青少年群體進行“酷刑”。他不但沒有解決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問題,反而制造了數千個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的青少年患者。

13歲男孩“戒網瘾”被教官猥亵!孩子有網瘾,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13歲男孩“戒網瘾”被教官猥亵!孩子有網瘾,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2009年,《Science》雜志披露過楊永信的惡劣事迹,該文章對他的形容詞是“most infamous”(最臭名昭著的)

後來,臨沂四院網戒中心被關停,楊永信淡出媒體視野。但沒過多久又出現了“南昌豫章書院”事件。這所機構專門接收所謂叛逆、網瘾、有行為問題的青少年學生,然後通過嚴重體罰、囚禁、暴力毆打等方式,逼迫學生服從指令,“改正”不良問題,對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身傷害。

2017年,豫章書院被勒令停辦。2023年3月,校長任偉強、理事長吳軍豹等人因非法拘禁罪被判有期徒刑。

現在已經2023年,很多人以為這種“暴力戒網瘾”的方式早就該銷聲匿迹了,結果,昨天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武漢的13歲男孩陸青被父母送到一所聲稱能“戒網瘾”的教育訓練機構(榕泉學校)後,不但經曆了嚴重的體罰,還被其中一名教官張順多次性侵!

目前,陸青已經出現了重度抑郁、幻聽等嚴重精神心理症狀,甚至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已經去派出所報案,目前張順已經被逮捕。

02、被性侵的男孩出現幻聽,是精神分裂症嗎?

雖然在這個新聞中,未成年人被性侵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其實,在陸青進入這個“戒網瘾”機構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

據報道,陸青因為每天抱着手機打遊戲、不肯上學,其父母決定把他送到特訓學校去“戒網瘾”。一天,陸青正在吃午飯,特訓學校的4個教官以其涉嫌網絡詐騙為由,把他帶上了一輛面包車,直接開到了榕泉學校。

也就是說,陸青是被欺騙、被脅迫着送到該特訓學校的。在這裡,陸青接受了超出了他體能的高強度體能訓練,如果犯錯,還要接受嚴重的體罰。比如在中午烈日下跑步,連續跑步4小時,連續保持俯卧撐姿勢長達6個多小時,有學生是以手臂受傷。

陸青當時隻有13歲,本來就體弱,不擅長運動,缺乏獨立能力。他突然離開家庭,被人“綁”到了一個全封閉的學校,接受嚴厲的、甚至可以說是非人道的體能訓練和體罰,他心裡早就充滿了恐懼,這足以令他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而教官張順對他多次性侵,更加加重了他的PTSD。張順對他做的行為,他本來懵懵懂懂,并不知道這意味着什麼,還一度以為張順是“照顧”自己。直到後來他隐約覺得不對勁,告訴了姐姐和信任的人後,他才意識到自己被性侵了!

13歲男孩“戒網瘾”被教官猥亵!孩子有網瘾,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聊天記錄中,張順承認對陸青實施猥亵,圖檔來源于網絡

這個真相對陸青有很大的心理沖擊,他會産生非常大的羞恥感。而且他以前就在學校裡被欺淩過,一些高年級的男生笑話他是“娘娘腔”,語言侮辱他,甚至直接打他。

現在,他被一個男性教官欺淩了,而且是性猥亵了,這會激活他過去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令他的精神心理問題更加嚴重。他有可能已經發展到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的地步,然後繼發了重度抑郁發作,以及幻聽等精神病性症狀。

但是,臨床中很多精神科大夫對這個新診斷并不熟悉,缺乏識别的意識和能力,是以患者很容易被誤診為抑郁症、雙相障礙、或者精神分裂症。

是以,雖然我未能與陸青面對面進行精神科診察,我也尊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相關大夫的診斷意見,但對于“精神分裂症”這個診斷,我是持保留意見的。這極有可能是誤診。

13歲男孩“戒網瘾”被教官猥亵!孩子有網瘾,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陸青如今要服用多種精神類藥品,圖檔來源于網絡

當然,陸青就診時,有可能出于羞恥感,沒有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大夫,是以對大夫作出的判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但問題是,如果陸青維持“精神分裂症”這個診斷的話,不但可能難以得到有針對性的治療,也非常不利于他維權。

主流精神醫學認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明,但傾向于認為與遺傳因素、生物學層面的先天因素有關。

如果性侵陸青的教官張順、或者他的律師懂得這些精神醫學資訊的話,他們完全可以說陸青的病跟張順的行為關系不大,是他遺傳的問題、基因的問題,張順的侵犯行為最多隻是加重了病情,或者提前誘發了病情。這樣一來,張順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會輕得多。

可如果陸青的診斷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或者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這兩種精神心理障礙的病因非常明确,就是創傷事件導緻的,這能證明張順的性侵行為直接導緻了陸青得病,兩者有明确的因果關系,張順也會是以必須承擔更大的法律責任。

這又讓我想起了2018年6月20日“慶陽女生跳樓事件”。2016年,讀高三的慶陽女生李某奕被班主任吳永厚猥亵,心理受到巨大沖擊,随後出現了抑郁症狀。這顯然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導緻的抑郁發作。可是,李某奕到當地醫院精神科就診時,卻被診斷為抑郁症。

這個診斷令她的維權之路難上加難,因為施害者吳永厚和當地公安機關認為抑郁症是病因不明的,無法證明她得病與吳永厚的猥亵行為有直接關系。結果吳永厚隻被行政拘留了10日。

後來,李某奕父親帶女兒到北京安定醫院就診,診斷才改為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可是,李某奕的病情已經惡化,最後自殺身亡。她的父親繼續申訴,直到李某奕死後2個月,吳永厚才被逮捕,後來因強制猥亵罪被判2年。

如果李某奕一開始沒有被誤診,吳永厚很可能會更早得到應得的法律制裁,這能部分修複李某奕的重大心理創傷,緩解其病情,她就很有可能不會走上輕生之路!

是以,希望上面新聞事件中的陸青及其父母能及時行動起來,可以繼續找主管大夫說明情況,詳細說出所遭受的侵害和創傷事件,看是否可以改診斷。他父母還可以找到更高一級、更權威的醫院和大夫,比如北京安定醫院、回龍觀醫院等,由更權重威的、對PTSD有更多經驗的大夫作出更準确的診斷。

如果陸青的診斷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或者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他能獲得更有針對性治療,張順也會得到更嚴厲的懲罰,這對陸青的康複也有很大幫助。

03、孩子有網瘾,父母該怎麼科學應對?

這個新聞事件告訴我們,那麼多年過去了,楊永信倒下了,南昌豫章書院也倒下了,可這些用暴力手段“戒網瘾”的違規機構仍“前赴後繼”,一個又一個地出現。

而更令人感到心痛的是,有需求才會有市場,這些機構的存在,意味着現在仍然有大量對精神心理問題愚昧無知的父母,盲目地将孩子“送羊入虎口”,以為這些機構真的能在幾個月内就教育好孩子。

殊不知,孩子的心理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孩子的乖巧懂事是迫于恐懼而裝出來的,孩子的内心更加千瘡百孔,對父母更加怨恨了。

當然,這部分父母把孩子送去這種特訓機構,也是出于無奈。他們确實是不懂,而不是主觀上想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像上面新聞報道裡的陸青,他從小相當于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經常一年才回家一次,奶奶照顧他和兩個姐姐長大。陸青從小缺乏父母陪伴,内心孤獨、缺乏安全感,一直都是很壓抑的。

後來遇到疫情停課,他脫離了老師和學校的管束,又要用手機上網課,他開始沉迷手機遊戲。現實中的他有多壓抑和孤獨,電子遊戲世界裡即時滿足對他的誘惑力就有多大。

後來學校複課,他又遭受校園欺淩,被辱罵“娘娘腔”,甚至被打。這讓他更加抗拒上學,更加沉迷玩手機遊戲。

可是,他父母有可能文化水準有限,對精神心理知識幾乎完全不了解,他們隻看到了孩子的行為表象——不上學、頂撞父母、終日玩遊戲,但他們沒看到這些行為背後的家庭關系問題和心理問題。

小孩子不上學,怎麼能行?!他們又急、又缺乏知識,再加上被特訓學校的宣傳所誤導,就決定把孩子送進去,結果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更嚴重了,甚至被診斷精神分裂症,成了“精神病”問題。

是以,希望廣大父母要吸取這對父母的教訓,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可能有“網瘾”的問題,不要病急亂投醫,要意識并做到以下這幾點,避免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13歲男孩“戒網瘾”被教官猥亵!孩子有網瘾,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第一,父母不要自己給孩子貼标簽,認為孩子就是“網瘾”,而要掌握相關的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學會初步辨識“真假網瘾”。

我們在接診大量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的網瘾,他們對網絡沒有明顯的心瘾。

他們因為抑郁症、雙相障礙等休學了,又或者出現了嚴重的學習障礙,無法堅持上學,休學在家。他們百無聊賴,心理壓抑空虛,是以通過上網、打遊戲來打發時間,獲得些許放松。這種情況其實屬于沉迷網絡,而不是真正的“網瘾”。

第二,無論是孩子沉迷網絡,還是真的“網瘾”,這背後都有家庭關系、父母不當教育方式的問題。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長期疏于陪伴孩子,或者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較簡單粗暴,對孩子造成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不到樂趣和成就感,隻感受到迷茫、壓抑、孤獨。

一旦他們接觸了好玩的電子遊戲,他們的興奮感會比普通孩子更加強烈,很容易對遊戲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形成“心瘾”,逐漸發展至“網瘾”。

如果孩子隻是沉迷遊戲,用玩遊戲來打發時間、逃避現實,那當現實中遇到的難題能得到解決,比如親子關系緩和了,家人一起進行的有趣活動增加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和學習障礙問題緩解了,孩子玩遊戲的時間自然就會減少。

是以,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父母都要盡快掌握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及時進行自我家庭治療,進而改善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

第三,如果孩子真的得了“網瘾”,不要随便找社會上的“特訓機構”“教育機構”,而要找專業的、權威的精神心理機構。

大陸現在有部分精神科專科醫院已經設立了“遊戲障礙”或“網絡成瘾”治療中心,這些才是更理性的選擇。

比如,大陸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陶然主任成立的“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還有北京回龍觀醫院的成瘾醫學中心,這兩個都是目前國内規模較大,而且規範、權威的診療中心。

這些機構會結合專業的精神科藥物治療、家庭治療、心理治療,逐漸緩解孩子對網絡和遊戲的成瘾症狀,引導家長學會更科學地與孩子相處,幫助孩子康複。

如果孩子的病情不複雜,就是比較單純的網瘾問題,那可以考慮到這兩個機構就診。千萬不要貿然相信社會上的“特訓學校”“矯正機構”!

而且,一般來說,大部分“網瘾”患者其實是“遊戲障礙”患者,這是一種已經被納入精神障礙的診斷,隻有具備了精神科資質的醫療機構才有權收治。社會上那些教育訓練機構接收“網瘾”青少年,理論上涉及違法!

而且,就算家長和孩子找到了專業的、規範的精神心理機構,父母也要繼續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繼續改善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甚至最好要掌握一些關于學習障礙和高效學習的知識。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些,不但能幫助孩子在現實家庭生活中體會到幸福感和愉悅感,還能讓孩子在學習和提升中獲得自信和成就感,這是預防孩子沉迷網絡、染上“網瘾”的最有效手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