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熵減 華為活力之源》

        本書一開始介紹了熵增定律:宇宙萬物,最終由有序變為無序,走向寂滅。熵減定律:通過開放系統,吸收外部能量,并逆向做功,讓事物重新恢複到有序 或者減緩寂滅的速度。再從理論層面,講解了如何将熱力學第二定律引入企業的發展之道;後從實踐層面,講解華為的晶片、ICT等業務,如何通過熵減定律的應用,讓業務起死回生,讓企業重新換發活力。概而述之:通過耗散式架構,通過開放合作,讓企業厚積而薄發。

        其實,書中的一些實踐經驗,包括激活團隊、激勵個人、簡化流程等措施,很多公司很多團隊,都已經在使用。比如我本人在曆往的團隊管理中,就特别注重團隊小夥伴自驅力的建設,進而激活團隊與個人,而且此前也讀了不少團隊管理的書籍。但讀完本書後,卻感受到前所未有之觸動。主要原因是,此前讀過的書籍也好、自己總結的管理技巧也罷,從沒有如此系統、完整的闡述出公司、團隊管理的底層邏輯,也從沒有用自然科學+哲學的高度來述說 企業發展之道。

     讀完本書後,個人也一些淺顯的總結,如下:

一、公司\團隊層面:

        做好文化這個“場”的建設。所謂的“場”,其實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又是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影響着員工的思維模式與行為邏輯。要将公司願意、使命,通過一些很易傳播的話語與案例,具像化、白化。比如華為的: 不讓雷鋒吃虧,一杯咖啡就能吸引宇宙的能量,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讓員工沉浸在這個“場”中。當然,要建立一個正能量的“場”,引導員工敢說真話,敢做實事。要建構一個互相信任的工作氛圍,減少内部交易成本,讓大家願意把後背交給同伴,把精力聚焦在創造價值的事情上。 有的員工,經常會奉行“做多錯多,不做不錯”的思路,反而一些敢作敢為的員工因為少數的工作失誤就受了處罰或受了委屈,進而“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讓這個“場”具備負能量,最後是“劣币驅逐良币”,讓熵增定律生效,團隊走向沒落乃至毀滅。

       要有明确目标、讓大家找到使命感,要讓每個成員了解 團隊的目标與個人工作的關系。 要定義團隊工作與個人工作價值,讓大家找到使命感。即使有的頭部公司,開出了極具競争力的薪水,挖來了行業的頂尖人才,但如果遲遲讓這些人才找不到對公司的認同、對工作目标的使命感,那這隻由頂尖人才組成的隊伍,也不過是一隻雇傭軍罷了,經不起任何的磨難,也很難與公司、團隊共進退。要想把隊伍打造成正規軍、甚至紅軍,一定要讓個人找到自身工作與整體目标的關系,找到價值感、獲得感、使命感。否則,熵增定律會讓隊伍走向無序。

       要保持開放合作,防止閉門自主創新,要引領團隊學習行業的先進經驗,,并此基礎上建構項目和産品的核心競争力,以應對未來的不确定性;要鼓勵每個人學習他人的優秀經驗。華為任先生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喝一杯咖啡就能吸收來自宇宙的力量,就是鼓勵大家利用茶歇的空檔,閑聊探讨兩句,或者是向公司的一些專家請教兩句,說不定就能獲得工作的新思路,解決新問題,打開新局面。

      平時要積能蓄勢。要在平時的工作中,除了要完成計劃中的工作,還要注意積聚勢能(團隊建設、學習、創新),要引導團隊展開工作相關、不相關的學習,在團隊中長期的規劃中提前儲備能力,在業務發生變化時,随瞬間抓住機會,創造價值。真正變“技術響應業務” 為“科技驅動業務”。

      保持團隊活力,關鍵是能帶領團隊打勝仗,哪怕失敗N次也勝利一次。一直打敗仗的隊伍,是很難保持活力的。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除了團隊層面的勝利,也要注意個人層面的勝利,讓個人找必要獲得感。作為團隊管理者,能幫助團隊成員取得成功,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這個工作的重要手段,就是充分的向下授權,并提供必要的試錯成本。

二、個人層面

       不斷做好 “耗散--積能--耗散”的循環,要從身體上、心理上、資訊上做好“新陳代謝”,保持活力,保持競争力。職場有“35歲”、“45歲”的魔咒,很多人過了40,基本就不再主動的學習新知識,不要主動的了解新事物,整個人生處于一個“收官”的狀态。但其實,哪怕是一場“90分鐘”的足球賽,也很有可能在最後幾分鐘被翻盤,何況是一個可能長達90年的人生呢?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不要追求完美主義,我是一位處女座的男生,天性追求事事盡善盡美,得人稱贊。但10多年的工作經曆告訴我,人不人是不具可比性的,很難追求理想中的完善。 但是我們可以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追求更好的自我。要時不時的自我批評、總結、反思、改進,實作熵減。研發領域的“疊代開發思路”,也可以應用到個人提升上,每個版本疊代的不隻是代碼與産品,還有個人的能力。

      要有終身學習的心态,要有開放的心态,不要劃地為牢,固步自封。 要有多元化的資訊儲備:産品、技術、商務,甚至财務、醫學、其它自然科學等領域。 要充分吸收宇宙能量,建立多元的思維模型。

    最後,知道容易,做到卻難。知行合一 才是熵減的關鍵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