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作者:主創團·楓子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這段時間,我每天都過得水深火熱。

因為我那懂事又聽話的15歲兒子,不僅突然開始當我的面抽煙,玩遊戲,刷視訊,還賴在家拒絕上學。

事情的起因,僅僅是因為過年期間,一位親戚誇他學習好,還很自律,連過年都在看書。

我當時出于客氣,就應了句:“哪裡呀,他是笨鳥,笨鳥他還不努力的話,那不是墊底了……”

我還沒說完,兒子就啪的一下扔下書本,徑直走進了房間,還把門關得砰砰響。

我臉上挂不住,便罵了他幾句:“書都不知道讀哪裡去了,一點禮貌都沒有,我看你還是别學了。”

那天之後,兒子專門和我對着幹,什麼事惹我生氣,他就做什麼事。

我崩潰又無奈,翻閱了大量書籍和教育視訊,想知道問題出在了哪?

教育專家高特曼博士研究的三種對話類型,給了我很大的沖擊和啟發:

父母不好好說話,孩子是會“報複”父母的,就是怎麼做讓父母最生氣、最心痛,就怎麼做。

而一個孩子會走向“報複”的路,一定是先被傷了無數次,内心早已傷痕累累。

現在仔細想來,之前那些我無心說出的話,對兒子來說,真的每一句都是傷人的刀子。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明明可以講道理,說出來的卻是威脅:

“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那一年,兒子3歲,正是調皮搗亂的年紀。

我一個人在家帶他,不僅要忙工作,還要忙家務。

但他卻吵鬧不止,一下子玩水,把衣服弄濕,一下子又撕紙巾,弄得滿地都是垃圾。

我想讓他安靜一會兒,便吼他、罵他,但他似乎更興奮了,轉頭就沖進廚房,把一小袋面粉都倒了出來,還抹得臉上、衣服上、地闆上到處都是。

那一刻,我氣急了,努力壓着怒火,想跟孩子好好說一番,但脫口而出的話卻是:“你再鬧一下,我就不要你了,直接把你扔出去!”

兒子驚恐萬分,終于乖乖待在原地,不敢再鬧騰。

後面看我氣消了不少後,兒子竟主動道歉,讨好似的爬到我身上,對着我的臉親了一口。

從那之後,我就像掌握了一門育兒秘訣,每當兒子搗亂不聽話,我就會威脅他: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現在想來,這句話雖然好用,但殺傷力也很大。

以愛為要挾,毀掉的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明明可以溫和陳述,卻總是反問:

“為什麼就欺負你?”

那一年,兒子5歲,在上幼稚園。

有一段時間,他總是鬧着不願上學,我問了才知道,班上有個小朋友總喜歡欺負他。

有時是揪他的帽子,有時是扯他的頭發,有時是在他的作業本上亂畫,兒子氣急了,兩個人還會打一架。

為此,我和老師溝通過,也和那位家長聯系過,那位小朋友總算不再惹他。

但沒多久,他又和我告狀,說有别的小朋友推了他一下。

我明明可以耐心地去了解,溫和地說話,但我卻一臉不耐煩地反問:

“為什麼就欺負你不欺負别人?”

“你能不能不要總給我添亂?”

“你自己就不會想辦法解決嗎?”

那一天之後,兒子再也沒有跟我告狀過,但也很少再跟我說起學校的事。

現在我才知道,父母反問句的提出,雖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孩子,但表達的卻是質疑和否定。

孩子接受到的隻有被鄙視和否認的感覺。

因為父母的每一句反問,其實都是在嘲諷,潛台詞是:“你很差勁。”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明明可以肯定,卻總是在比較:

“别人比你厲害多了”

那一年,兒子8歲,上三年級。

有一天,他一放學就沖到我房間,拿出卷子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我考了滿分,厲害吧。”

我真的很高興,兒子這段時間的努力我是看在眼裡的,他每天回來就自覺寫作業、讀書、複習,最後才看一會兒電視。

但我心裡怕孩子驕傲,是以話一出口就變了味:

“你别得意,隻一次滿分你就知足啦,你小玲姐每次都拿第一,門門拿滿分,你要向她學習。”

那一瞬,兒子臉上的光亮暗淡了下去。

平日裡,我也總是把“你看××多優秀,你看××多懂事”等類似的話挂在嘴上,本意也都隻是想讓兒子向他們學習。

那時的我并不懂,孩子不會懂父母的良苦用心,他接收到的隻有語言上的字面意思,聽到的也隻有比較和否定。

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自信隻會一點一點被摧毀,把自卑活成生命的底色。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明明可以鼓勵,卻總是在否定:

“你幹什麼都不行!”

那一年,兒子10歲,上五年級。

兒子又一次考砸了,當班主任在群裡把期中考試的成績發出來的時候,我氣得差一點想把手機砸了。

平均分78分,他考了85分,全班42個人,他排28!

是以當兒子拿着試卷,支支吾吾開不了口時,我沒有給他好臉色,一開口就是挖苦:

“能考這麼點分,你可真是個人才。”

“下次再考成這樣,你就不用去學校了,直接掃馬路去!”

我想刺激兒子,讓他知恥而後勇,發憤圖強。

其實,用激将的方法确實可以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内充滿鬥志,因為孩子是想證明自己是可以的。

但缺乏了鼓勵的孩子,動力總是不足的,最終還是會敗給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因為他永遠達不到父母的期望。

想證明自己又證明不了,孩子就很可能會自暴自棄。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明明可以信任,卻總是用懷疑的語氣:

“你還嘴硬不承認?”

那一年,兒子12歲,上初一。

也就是這一年,我第一次被請家長。

辦公室裡,兒子昂着頭,梗着脖子,大聲反駁老師:“我沒有!”

原來,兒子上課的時候和旁邊的女同學傳紙條,而且不是一次兩次了,是以老師懷疑他們早戀。

“都有同學和我告狀了,你還不承認?那你把紙條交出來看看?”

老師說的有情節有道理,再加上我最近總看見兒子對着手機笑,問他也什麼都不說,房間的抽屜也上了鎖。

是以,我也毫不猶豫地站隊老師,對着兒子怒斥:

“你還嘴硬不承認,老師還能冤枉了你不成?老師都是為了你好,快點跟老師保證不早戀。”

兒子一臉不可置信地望着我,眼裡滿是心碎和失望。

恍惚一下,我感覺自己可能冤枉兒子了。

後來事實證明,兒子和女同學傳紙條,确實不是早戀,隻是單純地覺得無聊,把紙條當成聊天室。

雖然兒子的冤屈被洗清了,但我也徹底失去了兒子的信任。

确實,明明自己最信賴的人,卻對自己半點信任都沒有,這樣的懷疑,就是傷孩子最深的利器。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明明是關心,表達出來的卻是責備:

“你眼睛長腦門上了嗎?”

這一年,兒子14歲,上初三。

那時兒子開始寄宿,隻有周末才能回來,很多時候,我不問他,他就什麼事都不和我說。

有一次,他在寝室摔了一跤,挺嚴重的,卻沒有跟任何人說。

直到晚上他痛得受不了,老師把他送進醫院,才通知了我。

看着兒子腫得像饅頭的胳膊,我心疼又傷心,為什麼都不說一聲呢?

兒子卻反問道:“跟你說有什麼用?你每次就會罵我?讓我更難受!”

那時候的我,還覺得他不可理喻。

現在我才明白過來,一直以來,我總是把關心的話,用責備的方式表達出來:

兒子摔跤,我說:“你眼睛長腦門上了嗎?”

兒子感冒了,我說:“現在難受了吧,叫你不穿衣服。”

兒子回家晚了,我說:“你還知道回來呀,死外面算了!”

雖然沒有面目猙獰,想來也好不到哪去,軟刀子也是刀子,劃在孩子身上,也疼。

責備式關心,說出口的瞬間,就隻剩下刺心的責備。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都傾向于評判、比較、指令、嘲諷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确實如此,許多父母,用日複一日的語言暴力,一點一點把他們身上的鬥志消磨掉,自尊打擊掉,希望摧毀掉。

家庭中太多的沖突、親子問題,都源于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我想我一定不會再犯這些錯誤,而是像下面這首詩寫的那樣去做: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多去畫手指畫,而少用手指指指點點。

我會少糾錯,多和孩子溝通。

我會少盯着手表,多用眼睛去觀察。

我不會在意成績本身,而在意給予多關心。

我會多去擁抱,少橫加幹涉。

我會不那麼強勢,多給予肯定。

我會優先建立自尊,然後才考慮居所。

我會更少地灌輸對權利的熱愛,

而會強調愛的力量。

但我知道,已經沒有如果。

是以,改變,從當下開始!

願父母們都能做一個好好說話的父母,給孩子一個健康溫暖的成長環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