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作者:主創團·楓子

有個“别人家孩子”是什麼體驗?

我的女兒,從國小到國中,很少掉出前五,偶有成績下降,我還沒開口,她就先自我反思了;

她每天做作業自主自覺,不需要催,也不需要輔導;

補習班是她要求上的,課外練習冊也是她自己買的,她對自己有高要求,高目标。

在學校,她永遠是老師的好幫手,是同學的好榜樣。

可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人人誇的好學生,卻在去年厭學、抑郁了。

一開始,女兒隻是有些強迫症,每做一題她就要驗算、檢查,否則就沒法專心做下一題。

再後來,她變得有些執拗,每錯一道題,她都要自罰抄20遍。

後來某一天,她突然就崩潰了,僅僅因為老師說了她一句“上課走神了”,她就不斷内耗,覺得老師對她失望,覺得自己太沒用……

那段時間,我陪着女兒看病、治療,心裡卻是怎麼也想不通:好好的一個孩子,怎麼就抑郁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豆瓣小組看到了這樣的一群人:好學生心态受害者。

在這個6萬多人的小組裡,我從早上看到晚上,翻閱了一個又一個“好學生”的文章。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他們的經曆和痛苦,給了我當頭一棒——

原來,我引以為傲的女兒,在很久以前就深陷“好學生困境”,而我卻一無所知。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寫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什麼是“好學生心态”?“好學生”為什麼是受害者?

我們先看下面三位“受害者”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浙理的小憶同學,他自述童年沒有娛樂,沒有美好,隻有個痛苦的國小。

他每天要寫很多作業:熬夜寫、淩晨爬起來寫、沒吃晚飯寫,有次甚至在教室裡抄了整整16頁作業。

他還要做很多課文批注:看到課書本空白的地方,就想要盡可能多寫一點筆記,寫滿一點,字寫好看一點。

他說:“回想起來,我國小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是毫無意義。”

那麼,為什麼不停下來呢?

原因很簡單:害怕。

害怕犯錯,害怕被批評,害怕考砸,害怕老師父母失望。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有好學生心态的人,會為了完成他人的期待,高度服從權威,會習慣性讨好,拼命内卷,最終被好學生心态困在牢籠裡,不斷自我PUA。

第二個故事來自@宋宋,國小一次期中考試,同桌抄她的試卷被抓,導緻班上的流動紅旗被撤。

明明不關她的事,但她還是内疚得不行,覺得都怪自己沒有把答案擋住,怪自己平時沒有輔導同桌作業。

這樣“向内歸因”的行為,發展到後面,就成了一種慣性行為。

老闆批評全組人員,她下意識地就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同僚心情不好,她也忍不住反思自己有沒有哪裡惹同僚。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擁有好學生心态的他們,從不敢在“外部”找原因,隻會“向内”攻擊自己,過度反思自己。

這種内耗,就像一塊塊不停地擲向他們内心的巨石,讓他們在煎熬、重負中艱難度日。

第三個故事來自@于蒙,從幼稚園開始,她便是一名成績優異的好學生,是老師和家長口中的榜樣。

她很享受着這個榮耀,但也壓力很大,她不敢放松,更不能接受自己落後。

可升上國中後,她不管多麼努力也不能保持優秀,她便開始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很差勁。

一次期中考試,她因無法接受自己考了18名,選擇了自殘。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隻要有競争、有排名的地方,持有好學生心态的孩子就會努力獲得他人的正向回報:從試卷上的分數,到班級的排名,再到老師的誇獎。

過分執着結果的後果就是:“結果”被當做衡量“個人價值”的尺子,一旦結果不好,他就會否定自身價值,深陷自卑漩渦。

擁有好學生心态的孩子,在自我的高要求下,或許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卻是以消耗孩子内在成長為代價。

因為折磨的是他們自己,是以叫做受害者。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找到女兒的病症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

這些年和女兒的點點滴滴開始不斷湧現在我腦海。

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給她做了個“記功簿”,一欄記功,一欄記過,我每天還根據她的表現來打評分,給小紅花。

這樣,獎勵積攢到一定的數量的時候,就可以兌獎,進而激發了女兒學習和做事的積極性。

當然,當她重複犯一次錯誤,或者被“記過”太多時,我會罰她寫檢讨,并貼在牆上,讓她知恥而後勇。

我還不斷地告訴女兒,隻有成績好,才是好學生,才配擁有美好的未來。

我的女兒,确實如我所願,一直努力上進,很少讓我操心。

當時的我,并不知道這種靠外部刺激所驅動的教育是有期限的。

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曾通過30多年128項實驗研究,指出人的動機分兩種:内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受内在動機驅動的人,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們做事是出于自己内在的感受,或者對某件事的興趣等内在力量激發,感受的是動力;

而受外在動機驅動的人,則是外部因素的奴隸,他們做事是受恐懼、獎賞、懲罰、他人認可等外部力量激發,感受到的是壓力。

這兩種動機雖然都刺激孩子努力學習,但靠外驅力驅動的孩子,在功利性的目标下,缺了做人做事的成就感、價值感、意義感。

就像我的女兒,當她自己對學習得心應手,輕而易舉就能獲得正向回報時,她自然會積極、自信。

但是,一旦遇到了困難與挫折,且長時間沒有突破,她就會陷入自我懷疑,進入嚴重的迷茫狀态,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覺得學習毫無意義。

很多孩子,就是因為長期找不到活下去的動力,最後患上“空心病”。

曾經就有一位聯考狀元自殺未遂後,對徐凱文教授說過: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着,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一個孩子,不能做自己,被迫過自己不喜歡的人生,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這種“好學生”的養成,背後是孩子被折斷的翅膀、綁住的思想、磨滅的愛好,這樣的孩子,哪怕再優秀,内心都有一個空缺的黑洞。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那麼,我們該如何挽回自己的過錯,治愈孩子心中的傷?

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

幫孩子重建價值觀,重新評價自己,重塑對自己的信心。

1、讓孩子把“我應該”,變成“我想要”

看過一句很紮心的話:好學生就像工廠合格質檢産品,學曆是蓋在上面的印戳。為了得到這個戳,孩子不惜放棄夢想、熱愛、喜好和自我。

的确,有“好學生心态”的孩子,從小一直按着父母的期待往前走,被功利化的教育一點點磨滅了内心的喜惡。

但孩子的人生,不應該隻有順從,隻有學習,隻有成績。

是以,不要給孩子太多的要求和束縛,而是要他們多一些遵從内心的選擇。

一個孩子,隻有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擁有完整的、自我的意識,才能内心富足,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價值感。

2、跳出标準的“評價體系”

豆瓣小組裡,有位受害者在不堪“好學生心态”的壓力後,選擇跟“乖孩子”告别,做個自由的“壞孩子”。

她去染了頭發、打了耳釘、不再過分在乎别人的看法。

她發現,這麼做之後感覺真的好多了。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有太多的好學生,就是因為深陷“好學生”的标準,不敢逾界,不敢犯錯,每天緊繃着自己。

讓孩子跳出好學生思維,就是讓孩子去發現人生的多面性,比如:

犯錯了也不要緊,不需要内耗,努力改過就好了;

考砸了也沒關系,你依然是你,你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出格了也不要怕,人生就是要多嘗試,才能活出精彩。

我們的孩子,隻有勇敢從“好學生”的囚籠裡走出來,才能對自己有正确的認知,更好地去挑戰困難和挫折。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3、幫助孩子為自己頒獎

“好學生心态受害者”小組有一個宗旨:去他的三好學生,我給自己頒獎狀。

很多“好學生”從被誇“好”那一刻,為了保持這一誇獎,就把評價自己的權利交到了别人手裡。

之是以給自己頒獎,就是讓孩子把追求他人肯定的目光收回自己身上,看見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唯其如此,孩子内在才能充滿力量,不會被某一種價值感束縛,而是打造并堅守屬于自己的價值觀。

把女兒“卷”成“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最愚蠢的決定

很認同一句話:父母每一次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時,不僅塑造着孩子的行為,也在刻畫孩子的認知體系。

不可否認,養育一個懂事、聽話、優秀的孩子,會讓孩子在學生時期取得一定的好成績。

但孩子終将走出學校,走進社會,那時,我們會發現:

學校裡的那一套不管用了。

比如,比起埋頭苦幹,有方向、有目标更能讓孩子脫穎而出。

比起一味的聽從順從,有主見、有想法更能給孩子輸入動力。

是以,我們不要在孩子最好的時光,将他們的思維“固化”,将他們的行動“馴化”。

更不要用我們有限的眼光,去養育未來的孩子。

最後,想用《心向原野》書中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

“人生不是軌道,而是一片原野。

選擇在哪裡生活、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生而為人的自由,也是人類最大的權利之一。”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奔向自己的原野,快樂而堅定地把未來的路走好。